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模式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2022-03-18 09:01牛田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进思政特色

牛田盛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4730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对于造就具有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业意识的时代新人,坚持和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及时推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是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中央和教育部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也是其重点难点所在。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现实可能性问题,本人已撰写相关文章进行阐释,不再赘述[1]。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8年春季开始,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模式改革,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数轮,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勇于改革创新,大胆尝试,涌现出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诸如北京大学的专题化教学模式、清华大学的导客为主教学模式[2]、复旦大学的对分课堂模式[3]、南京师大的“网络+课堂模式”[4]等。就河南高校而言,则有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课堂联动”模式[5],有注重实践教学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6],还有注重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经典原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对分课堂模式[7],以及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方面的无纸化考试等。

一方面,上述思政理论课创新教学模式的纷纷涌现,充分显示了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正发生着教学模式革命,这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必须认清和主动顺应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大势和潮流;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讲,就上述诸创新教学模式而言,大多偏重于某一教学环节,缺乏教改的系统性、整体性,仍存在育人目标和价值引领功能不彰、学生主体性发挥欠佳、课堂互动不够、进头脑措施不实、评价方式偏颇等问题。

此外,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昧于形势,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致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收效不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

思政课之所以具有融知识性与价值性为一体的课程特点是由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而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作用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其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路径依赖,直接导致思政课价值引导功能的弱化和“三进”实效的降低。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处理好思政课中如何将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元问题。

(二)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门具体课程均以理论为主,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其中,特别以原理课的抽象程度为最。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能否在教学中以大量素材对原理课等课程教材进行丰富补充,化抽象为具体,是直接决定其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搬教材,未能以大量素材进行丰富补充(或虽有补充但素材陈旧),结果就无法实现原理课等课程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三)重讲授,轻交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部分思政课教师重理论讲解,而轻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一些大学思政课教师上课从不提问,从不发起课堂测验,学生习惯做“低头族”,教学互动的参与度不高。究其缘由,是因为教学理念滞后,未能真正贯彻“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其结果必然是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设计,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匮乏。

(四)重政治性,轻学理性

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重政治性而轻学理性,直接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说服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功底薄弱,短于学理分析,对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的要求执行起来力有不逮。

(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思政课考核体系中平时成绩比重偏低(一般占30%~40%),期末考试比重过高(一般占60%~70%)。有些教师在学生的思政课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只有考勤成绩,甚至个别教师的平时考核成绩都是在期末考试之后临时拼凑的,这样的平时成绩既不“平时”,也不公平,丝毫不能准确体现大学生平时的思政课学习状况,在评价导向指挥棒上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姑息纵容作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模式只能造成大学生考前突击狂背,考后就忘。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不重视上课,满足于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究其原因,在于评价方式不科学,导致评价功能错位,未能真正有效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中心地位的导向功能。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效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大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达到正其“三观”之效果。因此,作者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对原理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而要在原理课中成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必须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本创新教学模式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所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8],以“三进”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三进”实效性为目标,针对当前“三进”工作中的诸多问题,积极构建实施“1346”多维协同教学模式,以期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效性。所谓“1346”多维协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以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为中心,将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目标具体到各门课程的各个章节中。这一目标落实到原理课中,就是将大学生树立的正确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其各章节中,强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成长为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具体而言,“导论”的具体立德树人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反对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发展观、规律观;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发展观、规律观。“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反对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价值观;反对主观主义、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价值观。“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树立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第四章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立德树人目标是培养学生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劳动价值论过时说”;坚持剩余价值论,反对“剩余价值论过时说”。“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反对“资本主义永恒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社会主义观,反对“社会主义失败论”。“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观,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

(二)抓住“三个重点”

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三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整体推动“三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一,在进教材环节,重点是以专题化教学重构教材内容。以专题化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主题明确、结构合理的教学专题。例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前三章马哲部分专题化为“马哲专题”,具体包括如下五个小专题:专题一,辩证唯物论,其内容可概括为“三观”“一论”“一原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专题二,唯物辩证法,其内容可概括为“两大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范畴”;专题三,科学实践观,主要包括实践本质、特征、要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专题四,科学认识论,主要包括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真理观和价值观;专题五,唯物史观,内容包括历史规律论和历史动力论。通过专题化教学重构教材内容,化繁为简,既突出重点,也易于为学生掌握。

第二,在进课堂环节,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施“1346”教学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丰富的教学素材,为此,要大力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资料库,为教师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选取标准除了政治性外,还要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生活。为此,特别选取三类素材:经典原著、十八大以来的案例和相关音像素材。以经典原著素材突出教学中的学理性,以十八大以来的案例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生活性,以音像素材特别是数据可视化素材突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例如,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网红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和动漫《领风者》等可视化视频,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是推行“用学术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思政课”和“学习通线上互动”等教学方式,做到生动性、深刻性、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等有机统一。首先,借鉴中共中央党校以学术讲政治的理念[9],实行以学术讲高校思政课,自觉增强学术含量。一是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问题的解释力,回答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二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修,把教师个体的相关教研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三是不断跟踪吸收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入教学中。以学术讲思政课可有效克服部分思政课徒有政治性而学理性匮乏的短板,大大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说服力,从而加强“进头脑”的效果。其次,推行“大学生讲思政课”。具体以研究小组形式承担教材某一章节的讲授任务,要求大学生自查资料、列提纲、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这一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思政课堂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同时,还提高其团队协作、收集材料、制作课件、语言表达等能力。最后,运用“学习通线上互动系统”。在授课伊始即让学生线上签到,并在课中留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线上讨论、线上抢答等。这一创新方式,既解决了思政课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同时用疏导而不是围堵的方法解决了当前思政课课堂中手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第三,在进头脑环节,重点是对学生已有观念的转化。众所周知,“进教材”与“进课堂”只是“三进”中必要环节,“进头脑”才是其最终目标。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和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表明,任何科学概念的学习都是一个建立在前概念基础上的概念转变过程。大学生头脑中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有其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中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则可能错误。而这些错误概念就极有可能阻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必须对其加以清理或转换,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取而代之。基于此,本模式在进头脑环节设计了“观念(前概念、前立场、前价值观)转化策略”,具体包括:第一,前观点转化,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等发现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观点,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前观点逐一加以匡正。第二,前立场和前价值观转化,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发现学生现有的立场和价值观,针对其中的错误立场和价值观逐一加以匡正。总之,通过观点、立场和价值观转化,真正实现“三进”根本目的,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分清是非、明确方向、坚定信念、站稳立场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一是健全教学政治性保证机制。具体建立确保教学素材的政治性、课件内容的政治性、授课内容的政治性、试卷内容的政治性等机制,严把进课堂的政治关。二是健全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实行名师传帮带,多措并举,建立确保教学素材质量、备课质量、课件质量、授课质量、课堂参与质量、课后作业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试卷质量等的机制,严把进课堂的质量关。三是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录制微课、发表论文以及教改、科研立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三进”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学生激励机制。创新“互联网+”教学评价,构建“线上和线下、过程与结果”多元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完善“六个载体”

利用六大载体,做到六个结合。一是课程载体,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坚持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二是理论宣讲载体,及时向大学生宣讲十九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理论宣讲轻骑兵与课堂主阵地相结合。三是教学交流和学术交流载体,参加全国性研讨会,坚持教学研讨、理论研讨与“三进”经验交流紧密结合。四是社会实践载体,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五是学生手机载体,利用学习通平台向学生手机推送课件、教学视频、经典著作等。六是教学研究载体,积极开展教改、科研课题立项研究。

“1346”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是在总结自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经验,并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模式创新之处与改革成效

该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基于如何破解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五重五轻”问题而提出。通过教改实验,“1346”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五重五轻”问题,在育人目标、教材、教学体系转化、教学方法、机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一)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创新

通过把思政课的立德育人目标分解到各章节中,明确了教材各章节的具体育人重点,使教师在教学中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明确具体,确保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例如,将原理课树立大学生“三观”的育人目标分解到原理课教材的绪论及七章中等,增强其贯彻落实。

(二)实现教材转化和教学体系转化创新

通过追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修订补充教材内容,完善教案、课件,建立了资源库等,建立与学生手机上的互动,使教学能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教材体系顺利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

(三)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创新

通过采取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二维码课堂即时互动系统,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解析,由原来的“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通过转化学生的“前观点、立场和价值观”,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通过思政课教学机制创新,确保了“三进”的动力和质量。

(四)实现评价方式创新

通过开展以大学生志愿活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素质行为测评,改变传统的单一偏重知识的结果型考核方式,发挥评价方式的积极导向作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大学生日常行为渗透,走进大学生思想深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现实践教学方式创新

通过开门办思政课,充分挖掘和利用南阳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辟多个思政研学线路,打造不同专题的“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别开生面,进而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行脱节的痛点。

总之,“1346”多维协同模式集思政课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教材转化和教学体系转化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创新、评价方式创新、实践教学创新等于一体,有效保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效度。

同时,课题组也清醒认识到,所谓的“1346”多维协同教学模式实际上远不能称其为模式,只是对课题组“三进”教学经验的阶段性总结和概括,还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需要补充、改进和完善。因此,课题组今后将继续通过教学反馈,持续完善这一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三进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