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历史决议”的三重维度:主题、主旨和方法论

2022-03-18 09:06杨凤城
关键词:中华民族经验中国共产党

杨凤城,梁 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3。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凝聚力量、启迪智慧。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后文简称“新‘历史决议’”,相对于1945年和1981年的“历史决议”而言),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回顾和总结自身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综观新“历史决议”,表现出三大时代特点:一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尤其是重大历史成就;二是以“搞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主旨或导向,以史鉴今,远观未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三是立足于大历史观,从历史长程和全球视野审视党的百年奋斗,凸显其历史地位。

一、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总结党的历史成就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换言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始终构成党的核心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咬定目标、不懈奋斗的历程,始终存在一个主题。当然,不同时期对这一历史主题的表达不同、认识程度不同。依据现有文献,“历史主题”作为党史学习和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明确提出较晚,2010年7月在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讲话首次论及“要牢固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2],2021年2月他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阐述要科学把握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明确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这一概括体现着鲜明的新时代站位,进一步言之,党带领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这一时代特点,带来了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的新站位。综观新“历史决议”,可以看到,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以对于民族复兴的特有贡献和意义为核心来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成为鲜明特点,这尤其体现在对党百年重大成就的概括和评价方面,详言之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集中表现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可以从3点加以理解:(1)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被辱为“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历史飞跃。民族独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而“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4]340。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彻底终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2)实现了由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飞跃。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皇权专制是中国政治的突出特征。辛亥革命“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出自蔡济民《书愤》)。历史表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政治觉醒,所谓民主革命只能成为浮萍。中国共产党认定“民主政治是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进机”[5]615,但与其他政治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反封建、争自由的斗争,对广大农民进行政治启蒙,灌输和培育阶级斗争等现代政治理念,灌输和培育人民主权观念、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所谓“中国人民必须是中国的主人,中国人民必须自觉地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6]664,并且通过“打土豪、分田地”,通过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培育农民的现代性。(3)中国人民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来的历史飞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创造历史。孙中山曾经感叹中国人“一盘散沙”,而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的组织网络,包括各级党组织、政权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将广大民众团结起来,彻底重构了中国基层社会。正是组织起来的民众才显示出创造历史的伟力,中华民族的新生命由此开启。

第二,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点:(1)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包括确立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确立公有制经济基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等。(2)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初步但必需的生产力基础。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不止一次地感叹:汽车、坦克、飞机、大炮都不能制造;我们在政治上、精神上获得了独立,但“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7]177;我们要用10—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从1953年开始,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围绕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平均每3—4天就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建成投产,其中许多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在1964年开启的“三线建设”中,一批工业基地建立起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人们公认,新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到改革开放前,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而没有像一些前殖民地国家那样独立后陷入依附性发展。中国人民不但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

第三,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于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这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点:(1)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8]15,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8]18-19,这尤其是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可以说,这些是改革开放时期最鲜明的创造和创新,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最显著突破,因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单一公有制、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当然,“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还包括科教、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过基本经济制度从关联度、作用度和创新度而言无疑居首位。(2)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8]15,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8]22。1978年的中国,经济总量为3 67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元,9亿人口中有2.5亿农民不能解决温饱问题。[9]219,221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成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课题。由此,邓小平提出20世纪实现“小康”的目标,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讲,就是达到800—1 000美元;从经济总量上讲,就是在1980年7 1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28 000亿人民币。[10]14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在1995年便完成了按不变价格计算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在2000年前后超过人均800美元,2003年突破人均1 000美元,跃上一个重要台阶。[11]823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到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12]1691978—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13]791历史表明,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快车道。

第四,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集中言之,就是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新“历史决议”从3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主题看,就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8]6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稳定支撑。1992年邓小平预计:“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4]372此后,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基本上按照这一预期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明确到2020年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2]51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新“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39当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一个完成时也是一个进行时,因为我们还有到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的更高目标,这里就需要辩证地理解制度的稳定性与发展性、阶段性和长远性的关系。(2)民族复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健康稳定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亿人;同时,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中国正在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15]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综合国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16]12,生动地说明中华民族迈出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步伐。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不仅稳居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而且拥有最完整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截至2020年,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在高铁、航天、航海、数字移动、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领先或领跑世界。“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3]21(3)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在此基础上,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异表现面前,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从而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思想保证。回望百年历史,从旧中国较普遍地存在的崇洋、自卑甚至洋奴思想到新中国着力培育自尊、自立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较普遍地存在的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仰视、羡慕到新时代平视、冷静看待西方国家与社会,显而易见,中国人民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8]62。

总之,以中华民族复兴为核心、为立足点的历史总结和评价,把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揭示出来。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以中华民族复兴为核心视点,就把党的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梦及其探索史有机统一起来。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历史因此发生重大转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又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辉煌篇章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华五千年历史、近代中国历史又是贯通的、接续的,我们不是与中国古代、近代历史告别,而是接着走,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事实上,只有理解了这一新时代站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主线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的深刻意义。

二、以鉴往知来为主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8]2是新“历史决议”的主旨、灵魂或曰核心问题导向。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的历史上,迄今已有3个“历史决议”,它们产生的时代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但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那就是以史鉴今,服务于党带领下人民群众正在全力以赴做的事情,以实践需求为问题导向,着眼于开辟未来,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地统一起来。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核心问题、实践导向在于如何引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通过分析和评判在革命问题上的路线是非,把全党思想统一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其核心是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但是其最重要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则在于如何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的历史回顾,搞清楚在什么时期什么问题上是正确的,在什么时期什么问题上走了弯路,从而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激励人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新“历史决议”,诞生于“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的新时代,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服务于党在中华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治国理政这一导向更为鲜明,而且决议名称中直接出现了“历史经验”这一关键词。

中华民族格外重视历史、重视汲取历史经验,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出自《礼记·中庸》),到后人热衷于从《春秋》经里寻求微言大义,再到司马光干脆以《资治通鉴》著作历史。成长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需要,每到重大关头,总是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深深懂得历史的鉴往知来意义。毛泽东通俗地讲过,我们是靠经验吃饭的。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4]234-235揆诸党的历史,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重要理论命题、路线方针、重大决策提出或出台之际,联系历史经验进行阐释。例如,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三大法宝”命题时,便讲到“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3个法宝,3个主要的法宝”[17]606。1941年,毛泽东强调每个党员都要“学习党在二十年革命斗争中的丰富经验”[18]310,他还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19]795。在之后开展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始终强调这条经验。实际上,延安整风尤其是高级干部整风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回顾党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再如,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文章,其中用了相当篇幅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史,结论是“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0]1 472。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样重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1956年开始,他不断论及“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21]567,强调“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22]23。这些思想和命题的背后是对新中国一段时间内照抄照搬苏联做法的反思,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及至1960年,毛泽东又写了《十年总结》一文,提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23]213,“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23]216。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背后都有一个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直接源于反思‘文革’,当然很快又远远超越反思‘文革’,而是覆盖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换言之,以‘文革’为触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深刻思考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的”[24]。1982年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4]3总之,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构成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特征,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也是更引人关注的是,在专门讨论历史问题的文献或者重大历史纪念场合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领导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自觉意识愈来愈强,言说频率愈来愈高,论述篇幅越来越长,系统性、整体性越来越高(1)实际上,这不仅体现于专门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的文献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党代会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中。。

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江泽民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25]1 633。199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26]589。199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从11个方面概括了20年的历史经验,同时指出:“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263-264。在是年底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又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军队建设的经验。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用“三个必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包括科学理论指导,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党的建设,而摆在首要的依然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8]270-272综观上述论述这一时期历史经验总结,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自然和市场化改革快速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和苏联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需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信心密切联系在一起。

进入21世纪后,在历史经验总结中,党的建设内容愈来愈突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专门有一节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表述为6个“必须坚持”,包括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等。[29]273-275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以长篇幅阐述了“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其中最后一条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30]156-170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回顾九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接着围绕党的建设,从指导思想、广纳人才、宗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五个坚持”,最后谆谆嘱托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30]534。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拓展加深,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借助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成为愈来愈显著的政治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视野更加宏阔,站位更加高远,系统性、全面性更加显著。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1]16-172016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围绕这一核心要义从8个方面总结了历史经验。2018年,他又用9个方面的“必须坚持”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结了9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实际上,习近平在其他重要历史纪念场合,例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美援朝50周年等重要场合,均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系统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以及坚持自我革命,进一步把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10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十九届六中全会新“历史决议”在内的历史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突出地表现为如下两点:(1)历史经验总结与民族复兴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早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际,习近平便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1]35。此后,他越来越频繁地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回顾历史,赋予历史经验总结以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新“历史决议”更加彰显了民族复兴这一主题。(2)以高度的历史自信书写历史经验。不同于聚焦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定局限,从百年历史长程看党史,主画面就不一样了,长镜头带来的是宏阔视野和全景图像,百年奋斗成就因此更为突出和鲜明,表明党在百年磨砺中已经完全成熟,既风华正茂,又百炼成钢。事实上,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重心在对“左”右倾错误根源的分析。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10个方面的概括,更是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成果。由于前两个“历史决议”都面临着要解决全局性失误问题,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因而其经验总结便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甚至反面的经验即教训更引人关注和深思,这是特定历史条件带来的。新“历史决议”则不同,是在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因而高度自信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所以,包括新“历史决议”在内的新时代的历史经验总结均是正面阐释,这对于“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有更直接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新“历史决议”总结的历史经验和党的探索、奋斗交织、融合在一起,这就告诉人们:(1)这些经验有一以贯之的灵魂和主线在,同时又有一个萌生、形成、丰富和调整的过程,要历史地具体地理解和对待,例如独立自主、中国道路、敢于斗争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一个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一个与苏联模式、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问题,而在改革开放后则有一个警惕和反对“西化”的重要问题。(2)这些经验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虽然需要分梳和条理,但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对待。例如讲中国道路,自然离不开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理论创新、敢于斗争等;再如,讲党的领导,自然离不开人民至上、统一战线、自我革命等,反之亦然。只有这样辩证统一地理解历史经验才能真正“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8]2。

三、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审视和评价党的百年历史

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问题。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新“历史决议”可以说是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的又一典范。除此之外,从方法论角度讲,新“历史决议”在运用大历史观方面亦树立了典范。在本文看来,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因为唯物史观强调廓清历史发展趋势、发现历史规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大历史观不可或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成就辉煌、经验丰富,如何把成就讲足,又不事无巨细;把经验说透,又不细散平泛,这就需要高站位、高屋建瓴,这就需要宽视野、纵横古今中外,一言以蔽之,需要大历史观。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14。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看,大历史观就是强调在历史长程中看问题,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放在上百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长时段中来看待和评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不是单一视角来看待和评价,从人类文明进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发展与制度竞争的宽视野中来看待和评价;要善于抓住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节点,廓清历史主流主脉,凸显历史发展轨迹和趋势,得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大历史观,新“历史决议”才有了上文对党史主题和重大成就的科学总结,既纲举目张,又讲足、讲实;才有了对历史经验之高屋建瓴的系统总结,既讲深讲透,又架构完整、条理清晰。

也正是从这样的大历史观出发,新“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8]62-65实际上,只有把党的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放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的历史“长时段”和全球宽视野中才能得出这些结论,也只有从党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中才能深刻领会这些结论,正因为此,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持续奋斗“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生动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功业,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8]82-83。

进一步言之,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集中体现于中华民族从被视为“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到当家作主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和飞跃,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再次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奋斗所证明。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1]2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接着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快车道。正是在寻找中华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孕育并日趋彰显了坚守理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斗争、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积累了这些方面的丰富经验。

找寻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正确道路,离不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13这一结论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之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其真理性、科学性,特别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需要时代化、民族化、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百年、不断进行理论创造与创新的一百年。[32]新“历史决议”立足于大历史观,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即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飞跃,其背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包括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两方面的探索(2)过去主要定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延安时期和中国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被学界视为第二次历史飞跃的准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飞跃,其背后是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最新的历史飞跃,其背后是党一百年的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历史决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界定重申了“七一”讲话的新提法,即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贯说法基础上,增加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新界定,对此,同样需要从大历史观、从中华文化史、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加以理解。

从历史“长时段”和全球视野看,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十月革命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浪潮中,其发展壮大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支援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尤其是14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建立并很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提出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高举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旗帜,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尊重。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华盛顿共识”不同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引起国际社会热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勇前进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苏联东欧剧变后,陷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而展现新的面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更重要的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8]63-64。“中国案例”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9]224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别是在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并走深走实“一带一路”等,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历史表明,“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8]64。

上述一切成就、意义和影响的取得,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历经百年锻造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后不久,便在科学研判世界大潮和中华民族主要期盼的基础上,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率领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新中国建立后,党冷静研判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格局,深刻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的资本主义弊病,特别是中国人民摆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的热烈愿望,率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根本制度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大潮涌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同时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渴望,党再次清醒地研判时代特征和人民期盼,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因为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所系、中国人民幸福所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然会到来。

总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新“历史决议”通过全面总结百年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干了什么,通过系统总结百年经验科学回答了是如何干成的,其中大历史观是重要的方法论,而且,立足于大历史观,决议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意义,从而让全党进一步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