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入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卫生事业

2022-03-18 12:38李洪河贾吉庆
关键词:卫生学校教育

李洪河,贾吉庆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近代以降,中国国民疾病丛生,健康水平低下,“体力不支,不讲卫生”,“一条辫子、一杆枪”成为西方建构的国人形象的基本写照。在“东亚病夫”的隐喻下,围绕疾病、医疗与国家三者之间关系所形成的“疾病政治”逻辑,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尚未完全消失。要彻底与过往决裂,摆脱“东亚病夫”的想象与支配,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强身健体;二是单个病体的治愈行为的放大,国家治理成为一种“医疗行为”(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通过“医治”国家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盛与复兴。近代公共卫生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国家权力、科学标准、种族健康等丰富内涵逐步融入其中。及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干预与介入逐渐演化成为国家主导、着眼于“国富民强”的现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于是,新中国的学校卫生事业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政治意蕴,“社会主义新青年”除了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素养之外,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然而,学校卫生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卫生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2)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卫生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页。,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还流传着“第一年买蜡烛,第二年买眼镜,第三年买痰盂,第四年买棺材”的谶语(3)《各地学生身体健康欠佳,各学校应加强保健工作,首先要精简课程改进伙食管理》,《人民日报》,1951年2月28日。。针对这种严峻的学校卫生形势,新中国各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并且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目前学界仅有为数不多的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卫生工作的探讨(4)王丽敏,杜成斌:《建国初期河北省中小学学校卫生工作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9期;唐锡麟:《新中国初期学校卫生的历史性回顾》,《中国学校卫生》,1993年第5期;王威:《建国初期中小学校卫生工作研究》(1949-1966),信阳师范学院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其间关于学校卫生与国家政治间紧密关联的分析亦不多见。笔者拟从新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就学校卫生建设的缘起、实践及其政治意蕴进行初步分析。

一、“疾病丛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卫生状况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个别沿海口岸与内地大城市的医学院校的医生与护士曾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健康检查、缺点矫治和预防接种等工作。但是,现代公共卫生视野下的医护人员极其缺乏。有资料显示,直到1947年上海共有中小学128所,学生481664人,而学校卫生医护人员不过百余人(5)《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2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250页。。根据当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贵州等地的学生健康检查结果表明,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高达80%以上,沙眼、牙病、扁桃腺肿大、营养不良、视力障碍、寄生虫病等非常普遍(6)中央卫生部宣传处:《在发展中的学校卫生工作》,卫生宣传器材制造所1951年内部发行,第43-45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上述疾病在全国各地各级学校中仍然颇多流行,一些常见病如沙眼、龋齿、蛔虫症、近视、营养不良、疥疮等,个别种类传染病如消化道与呼吸道传染病等尤为猖獗。沙眼、龋齿与蛔虫症等较有代表性。新中国成立前各地学生沙眼患病率平均在60%以上,不少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7)《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2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285页。,新中国成立后仍居高不下。1951年辽宁省沈阳市对一所学校7~15岁共计2815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沙眼患者1645人,患病率达58.4%(8)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卫生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61页。。吉林省卫生防疫站也于1955年对该省3572名中小学生进行患病率调查,发现当地城市学生沙眼患病率为66%,农村地区几达70%。蛔虫症的感染率也极高,根据吉林省卫生防疫站1953年的有关调查,该省中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分别为:小学生88.5%、初中生71.5%、高中生55%,仅辉南一县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即达91.3%(9)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卫生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8页。。下表为南京市1955年全市27578名小学生肠寄生虫调查报告(10)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市27578个小学生肠寄生虫调查及驱治报告》,参见《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省南京市卫生防疫站1957年内部印行,第113页。,从中可见当年南京市学校学生寄生虫病感染之严重情况。

南京市小学生各种肠寄生虫之感染率

另外,各地学生除了沙眼患病率较高之外,其视力减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在新中国初期政治与社会建设高潮中,广大的教师、学生因为积极追求进步,主动地要求多教多学,以致忽略了学生的健康。许多大学里一般同学每周学习时间达50小时。因为功课较重,学生们不得不开夜车。重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许多同学经常在实验室内睡觉。中学的情况就更加突出,有的高中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在60小时左右,课下作业繁重,致使学生休息不够,睡眠不足。如北京市立四中一名同学说:“晚上自习脑子像坏了的鸡蛋一样,什么也装不进去。”(11)《各地学生身体健康欠佳,各学校应加强保健工作,首先要精简课程改进伙食管理》,《人民日报》,1951年2月28日。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学生近视率的升高。1951年贵州省防疫大队第二分队在该省黄平县加巴乡小学进行视力检查,学生近视患病率为0.50%(1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卫生志》(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7-478页。。1955-1956年,西安市调查部分中小学生视力,近视率为18.4%-27.5%(1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卫生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山西省卫生防疫站对太原市9所中小学4938名学生的视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视力减退率为14.54%,其中轻度24.3%,中度32.4%,重度40.9%(14)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卫生医药志》(卫生篇),中华书局,1997年,第400页。。这给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生健康状况与当时的环境卫生条件有极大关联。因为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动荡的社会状况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南京市长平路小学1952年以前校内没有一棵树木,但竟有14个臭水沟与一条达40丈长的污水沟,学校教室中灰尘常年堆积,被人诟之曰“破庙”(15)江苏省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省南京市卫生防疫站1957年内部印行,第120页。。北京市学校卫生委员会为了解该市小学生的体格发育和健康情形,在对环境较优的第一区与环境较劣的第九区所辖市立与私立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第九区内的2487名市立学校学生健康者仅458人,占受检人数的18.4%;有健康缺陷者2029人,占受检人数的81.6%,说明学生的健康状况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情况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校卫生事业的组织与动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卫生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学生健康及营养不良的状况,曾先后两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1950年6月19日,毛主席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高校都应如此。高教会开过,中小两级宜各开一次。以上请考虑酌办。”(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51页。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督促:“关于学生健康问题,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中共华东局一月十一日电报一并附上,请查阅,其中第三项即谈到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请与各副部长同志商酌为盼!”(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70页。毛泽东还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说:“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他号召广大的青少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8)《在接见青年团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毛主席指示团的工作方向,胡耀邦同志在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二日会议上作了传达》,《人民日报》,1953年7月3日。。

遵照中央领导人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保护青少年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指示和规定。1951年3月19日至31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决定将学生卫生体育工作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指出必须规定具体办法,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9)《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开幕,将解决中等教育的方针、任务等问题》,《人民日报》,1951年3月20日。。1951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与方法,并在调整学习时间、改进学校卫生工作、改善学生膳食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人民日报》,1951年8月10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1951年11月2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下发《为建立中南区各级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的指示》,提出为贯彻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指示,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应同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各级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进中南区学校保健工作,从加强卫生教育入手,采用革命方法,发动群众力量,指导及改进当地各级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并责令中南六省二市务必在1951年12月底以前成立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专县级及大市级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应于1952年2月底前成立(21)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法令汇编》,1952年内部印行,第268页。。1952年4月3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又发出《为希参考执行中南区各级学校1952年防疫运动纲要的指示》,要求各级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切实完善学校卫生相关组织工作,动员、训练学生,学习反细菌战知识,保持学校清洁,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进步(22)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法令汇编》,1953年内部印行,第420页。。

1954年6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又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学校保健工作应以开展学校范围内的爱国卫生运动为重点,并就现有的学校卫生保健组织进行整顿,加强卫生宣教,改善学校卫生环境(23)《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等联合发出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4年6月19日。。1956年2月,高等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指出各高等学校应以“劳卫制”为基础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基本技能与知识,促进全面发展(24)《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编印《卫生法令汇编》(第2辑),1957年12月内部印行,第287页。。同月,为了解在校学生健康状况,落实健康检查制度,教育部、卫生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高中学生健康纪录卡片制度的补充联合通知》,要求各中学在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成健康审查小组,负责在学生毕业前对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做出结论(25)《关于建立高中学生健康记录卡片制度的补充联合通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编印《卫生法令汇编》(第2辑),1957年12月内部印行,第301页。。同年4月,卫生部、高等教育部又下发了《为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学期报表”的联合通知》,统计高校师生健康状况,作为预防疾病、改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参考(26)《卫生部、高等教育部为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学期报表”的联合通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编印《卫生法令汇编》(第2辑),1957年12月内部印行,第313页。。

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各大区、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号召下,学校卫生工作被迅速纳入国家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总体轨道,各地纷纷建立健全学校卫生保健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如1951年,陕西省卫生厅、教育厅、体委及共青团等联合成立陕西省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27)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72卷《卫生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1952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指示由教育、卫生、体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会、共青团、学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组成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卫生部设立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各省、市、地、县卫生防疫站设学校卫生科、组,负责学校卫生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高等学校设保健科或校医院,大学生全部实行公费医疗(28)《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人民日报》,1952年6月28日。;中、小学设卫生室;农村小学一般应备有保健箱,由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29)《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1952年初陕西咸宁中学根据政策精神,由校长、教育处、事务处、工会、卫生室、青年团等组成保健委员会,负责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计划,进行卫生教育,加强督导卫生检查工作(30)李遂生:《咸林中学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西北教育通讯》,1952年第3期。。1954年陕西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主导的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3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72卷《卫生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保证了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上述各级学校卫生保健机构与管理部门的努力之下,各地卫生宣传与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了起来。作为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各地学校卫生保健机构与管理部门还注重把学生组织起来,大大加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力量。此外,各地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各大中小学校还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说,卫生运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疾病防治的认识,还使他们受到了鼓舞与动员,从而主动投入到学校卫生教育活动和除病灭害的实践中。

现在看来,卫生工作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个体的“现代性”生活方式的塑造。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卫生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有目的地引导、教育与动员青少年儿童预防与消灭疾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

三、“预防为主”:学校卫生建设的具体实践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少年身体孱弱、学校卫生基础落后等问题,党和政府不仅迅速建立组织机构指导学校卫生工作,而且采取学校卫生健康检查等有力措施,扎实推动中小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防病能力。

(一)开展健康检查和常见病防治,进行预防接种

进行健康检查是预防常见病的基础。为了避免每年在高等学校招生前突击办理健康检查,1954年12月25日卫生部、教育部颁发《关于高中三年级建立学生健康记录卡片制度的通知》,在学校中逐步建立健康检查制度(3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408页。。为系统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1956年2月20日教育部、卫生部又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高中学生健康卡片制度补充联合通知》,要求注意落实健康检查,做好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3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456页。。全国各地学校逐步建立了学生健康卡制度。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是建立在体检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进入小学,初、高中以及初、高中毕业时均进行健康检查;对高校新生进行健康复查。此外,各大、中城市还组织有关专科医师进行专科检查和常见病的防治(34)《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防治工作:

一是学生近视眼、沙眼的防治。视力下降与沙眼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沙眼是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晚期常因并发症影响视力。新中国成立前,各地沙眼的患病率平均在60%以上,不少地区高达90%,特别是在农村,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并发症多,症状严重,成为致盲的第一位原因。新中国成后,国家与政府特别重视沙眼防治工作,《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就提出要求积极防治沙眼(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75页。,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对于沙眼的防治,新中国已形成了一套综合性防治措施,如推行眼保健操,指导学校及学生家庭改善采光照明条件,组织校内及校际间的课桌椅调整,开展学生视力、屈光状态的调查,积极防治假性近视等。

二是龋齿的防治。龋齿是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中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高,病程慢,会造成牙齿不可逆的损坏,影响咀嚼、消化与吸收功能,贻害无穷。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幼儿园儿童龋患率为51.6%~55.2%,小学生为60%;成都市小学生为59.3%,中学生为61.98%;西安市中学生为22%。针对各地的临床诊断分型不一致的情况,卫生部于1957年成立了“龋齿牙周病全国调查委员会”,制定了统一的龋齿检查方法与诊断标准,提高了调查的质量。在此前后,许多城镇都开展了龋齿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如上海市于新中国成立后11年间共检查中小学生496万人次,治疗龋齿331万余只,平均每年检查45万人次,充填治疗龋齿30万只,充填率为69.8%,使广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6)《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三是蛔虫病的防治。防止蛔虫感染一直是新中国学校卫生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据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城市学生的蛔虫感染率为70%~80%,农村为80%~95%。医学工作者经过大量调查与分析,发现中国蛔虫感染率高与蛔虫繁殖力、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卫生状况、个人卫生习惯有极大关联(37)叶衍知:《山东省文登县农村蛔虫流行因素的研究》,《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如中国江南各省,温度与湿度高,有利于虫卵发育;黄河流域7—10月份温湿度较高,适宜虫卵发育,感染率较高;东北地区与西北诸省由于气候原因感染率稍低(38)《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2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286页。。同时,我国农村粪肥的大量使用也是蛔虫广泛传播的关键原因。针对这些情况,全国各地学校普遍采取加强卫生教育,定期驱蛔,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措施(39)《用药剂处理粪便以预防蛔虫感染》,《医学文摘》,1954年第1期。,切断了蛔虫的感染源,使蛔虫感染率大大下降。

鉴于鼠疫、天花、流行性脑炎等传染病多发的情况,各地一般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进行常见病防治的同时还联合各级卫生防疫站进行预防接种。1949年春华北区察哈尔省涞水、保源等县天花大面积流行,为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特发布“实施种痘指示”,规定城乡居民13岁以下儿童应种到40%以上,小学校、幼稚园等集体场所应种到70%以上,天花流行地区的种痘率须达到90%以上(40)《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指示实施种痘》,《人民日报》,1949年4月2日。。同年8月份,北京市在学校卫生方面重点为中小学校、幼稚园等103所学校49715人进行健康检查,包括X光透视、缺点复查等,并为学生预防接种注射(41)《北平市半年来的卫生工作》,《人民日报》,1949年8月21日。,从而遏制了诸多传染性疾病的大面积传播。

(二)推广学校生产运动,改善学生膳食,增强学生体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经费紧缺,单单依靠教育拨款不能解决学生的膳食问题。新中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术与丰富文化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依靠学生自己进行劳动生产,种植蔬菜,是此阶段提高学生营养、增进健康的唯一好办法。这引起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截至1950年3月份,北京市除大学外有74所公私立中等学校成立了学校生产委员会,学生生产情绪十分高涨。如西安市朝邑五区一完小为了改善学生饮食,提高学生食油摄入量,将标准提高到五钱,还利用课余时间动员学生到野外采摘野菜,来节省菜金(42)李哲鹏,张云峰:《我校对于卫生防疫工作的措施》,《西北教育通讯》,1952年第6期。。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改善了学生的膳食。各地还把改善学生集体膳食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经常进行学生集体膳食的调查,指导学校采取措施,增加食物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比例。北京、上海等5大城市还为323所中、小学校的25万名中、小学生按营养要求配制了课间餐(43)《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多数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

(三)开展卫生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受此鼓舞与推动,普遍对学生开展了大规模的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搞好环境卫生,开展除害灭病, 并对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群防群治, 使学生体质有所增强(44)马龙瑞:《重视卫生教育工作》,《华东卫生》,1951年第3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个人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知识的普及工作。个人卫生知识的普及着重于结合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对青少年的卫生教育除中小学生学习生理卫生课程之外,还由卫生部门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其他必要的卫生知识教育,例如预防疾病、保护视力、讲解性生理知识等。卫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将学校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相结合,如给全校宿舍普遍喷洒药剂,消灭跳蚤臭虫等;领导学生进行全校大扫除,清理常年堆积的垃圾;为学生提供晾晒场所等。如河南省主要通过训练干部和校医,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卫生基本知识的教育,从而推动学校卫生工作(45)河南省卫生防疫站:《训练干部和校医推动学校卫生工作》,《中华卫生杂志》,1958年第4期。;江西省与文教体育部门密切合作,从建立保健组织和大量培养基层干部入手,把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中,既抓住南昌市为重点,又面向全省逐步推广,以健康教育为中心,重点搞好爱国卫生运动, 预防传染病(46)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学校卫生工作介绍》,《中华卫生杂志》,1958年第4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1955年至1959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和自然课本中的卫生课程来看,不少课程都紧密地配合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卫生宣传,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其中的内容包括“启事通告”“暑假活动计划”“课外卫生资料:少先卫生组”等(47)潘劲夫:《小学语文、自然课本中卫生教材的评价与小学健康教育问题》,《人民保健》,1960年第2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制的卫生教材表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表达党和政府对学生健康的关怀,对青少年提出卫生要求和号召,宣传祖国卫生事业的成就;二是向广大学生灌输卫生防疫知识;三是启发学生重视保健工作,培养卫生习惯,重视卫生公德,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48)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宣传与教育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为保障卫生教育的实施效果,多数学校定期开展清洁检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由于开展卫生教育和注重卫生习惯的培养,广大儿童普遍树立起了“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的新风尚(49)《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第134-135页。。

四、“卫生入校”:学校卫生建设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卫生事业,是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降低了青少年的患病率与死亡率,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了社会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各级学校通过开展卫生工作,注重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广大学生的患病率显著降低。如上海的普查结果显示,1954年沙眼患病率为83.7%,1958年比1954年降低了60%,其中学生患病率降低了86.1%(50)《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2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285页。,效果最为显著。蛔虫病的感染率也迅速下降,如上海市静安区1962年的蛔虫感染率为67.34%,从1972年起开始定期对中、小学生每年或隔年进行粪便检查和驱蛔治疗,至1973年下降到37.8%,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说,学校卫生建设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国家意识,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以学校保育事业为例,据1951年统计,当时全国建立保育机构18940处,收容儿童578988人,尤以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截至1952年,全国各地都普遍开展了学校卫生工作,各大城市都成立了学校卫生委员会,动员了大批医师为儿童做健康检查与缺点矫治(51)傅连璋:《为保卫儿童健康而奋斗》,《人民日报》,1952年5月28日。。这不仅使青少年儿童得到了合理的照顾,而且可以使孩子家长安心生产,参与其他工作。另外,新中国为了消灭天花,给广大青少年普种牛痘,更是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辽西省阜新县十一区北革命村桑树春老大爷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4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52)李克温:《为减少和消灭天花而奋斗——五年来的牛痘苗接种工作》,《健康报》,1954年9月24日。显然,人民群众已经把自身幸福的获得感与人民政府自觉地联系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对新的执政党和国家的普遍政治认同。

(二)科学的卫生知识与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卫生教育、培养卫生习惯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高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多数学校的师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观念,“上课时,教室里灰尘飞扬,空气很不清洁,学生对教室的卫生很不注意,随地乱抛纸屑,个人的卫生习惯也没有养成,除了几个女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用袖口揩鼻涕,手指甲很长,积满了泥垢,脖子也很脏”(53)恽志成:《我对学生提出“注重卫生”的要求》,《江苏教育》,1956年第12期。。通过大量的卫生宣传教育、学校卫生运动等,广大学生的卫生观念迅速转变,培养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成都市第十、第十一中学许多学生存在视力问题,多数学生不注意保护视力,没有很好的用眼习惯。经过学校卫生教研组的调查与分析,开展卫生讲座,使许多学生懂得了不在光线过强、过弱的地方读书,不躺在床上看书,养成了正确的书写姿势等(54)《成都市卫生部门指导学校保护学生视力》,《人民日报》,1962年4月19日。。南京市长平路小学自1952年开展卫生运动以后,学校教师在课堂上联系实际,结合儿童实例进行教学。如在教授三年级语文“英民的眼睛也红了”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挂图,比较好的眼睛与生病眼睛的生理现象,分析眼病的来源,说明保护眼睛的方法。经过类似的办法,学生改变了过去不洗脸、不洗手、不洗耳朵与脖子的情况,养成了正确的用眼习惯(55)马淑贞,金希秉:《我校的卫生保健工作》,《江苏教育》,1957年第6期。。通过直观的卫生教育,学生们普遍对于健康卫生重视起来,且能够主动参与学校卫生扫除,身体不适时也能够及时去卫生室诊治(56)蒋兆生:《我校的健康卫生教育》,《江苏教育》,1953年第10期。。

(三)完善了医疗卫生体系,推动了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学校卫生运动的开展,学校卫生事业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与医疗队伍。在中央卫生部卫生防疫处的统一领导下,各省、直辖市都建立了保健指导委员会。在各级学校中,高校有“校医院”,中等学校有“卫生室”,小学有“保健药箱”等,这项事业终于有了独立、专门的系统(5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456页。。1952年以后,各地相继设立的各级防疫站都设置了学校卫生科或学校卫生组,并配备了中、高级技术人员。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各地纷纷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并在卫生防疫机构内建立主管学校卫生的科室,逐步对学校卫生实施经常性以及预防性的卫生监督管理,中小学也逐步建立了健康检查制度,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学生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提供了参考(58)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67页。。

学校卫生运动的开展也推动了学校卫生医学学科的进步与科研事业的发展。1951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组建学校卫生系,为其他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为了培养卫生人才,1951年4月4日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发展卫生教育和培养各级卫生工作人员的决定》,规定新的卫生教育分高、中、初三级,并规定了各级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方法(59)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1),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589-591页。。此后卫生部陆续召开了多次卫生教育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教育的规章制度,下发各类通知对医学卫生教育做出指导和规范,对培养新式的卫生医药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加强对医学的研究,卫生部还于1949年成立了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集合全国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医学研究(60)蔡景峰等:《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83页。。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壮大了医疗卫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中国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初步基础,影响深远。同时,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医学院也开始设立学校卫生教研室,制定相关的学校卫生教育大纲与教材,逐步形成了以学生群体健康服务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卫生专业队伍与学科理论体系。这些情况表明,随着现代公共卫生的不断引入与发展,中央防疫处等专门的卫生、科研机构的建立,公共卫生建设开始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力量和进展。

五、结语

中国民众卫生意识的缺失,是“卫生前途上一个最大的障碍”(61)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5-126页。。伴随着公共卫生观念的引入,“清洁”、“卫生”成为关乎个人健康和民族强盛的大事。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青少年儿童,更是新中国完成社会改造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身体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和变化深受当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制约影响”(62)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4年,第6页。。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正是近代以来“身体隐喻”下“清洁”运动的延续与发展,学校卫生建设与爱国卫生运动相配合,成功地完成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一次“清洁”,传播了卫生观念,增强了卫生意识,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初步“形塑”。而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国家卫生防疫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运动所具有的强大动员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广大师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的爱国热情,如动员学生开展学校生产,种植蔬菜,生产劳动等,既可以用学校及师生自身的力量来弥补政权在卫生建设中能力的不足,从而彰显人民政权对该群体的关注,又可借此加强对群众的动员能力,并使动员具有合法性,进而实现卫生的长期化(63)杨念群:《再造“病人”: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350-354 页。,从而有助于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对政府的舆论。

纵观这一时期的卫生防疫运动,其动因往往都蕴含着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具有其政治化的一面。以国家为主导的学校卫生事业建设,也使国家权力伴随着各级防疫机构及学校卫生保健指导委员会等延伸到了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强化对学生个人“控制”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彰显了政权的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被纳入党和国家管理的范围,学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其身体健康与民族复兴密不可分,身体成为国家“身体”的一部分,从而使国家职能完成了在卫生领域的具体化。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学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卫生宣传教育,成功构建起来一个自上而下的“防疫堡垒”,有力地改变了全国各地学校卫生水平低下的面貌,革除了落后的卫生观念,而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树立了新生人民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培养起来一大批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身体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卫生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卫生歌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