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
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阅读目标。以往的阅读教学以精读为主,教师的关注点在学生对语文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阅读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阅读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受到限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序阅读,让学生读“进去”,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又要引导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本,让学生“读出来”,从初步理解中脱离出来,在超出文本的范畴下获得思想的进一步启迪与升华,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驱动力。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结合阅读文本,构建相应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读“进去”。
语文和音乐在情感感染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结合可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烘托情境,结合文本内容所展现的情感基调,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其情感一致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跟随音乐旋律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找到阅读的乐趣。比如,乐府诗本身就是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诗体,今人讲解汉乐府诗歌如为文本挑选相配合的音乐,让音乐与文本的情感水乳交融在一起,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是一曲爱情的悲歌,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笔者插入了与之情感相协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沉浸在凄婉伤感的情境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情感上有了更深的感触。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可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比如,《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名篇,情感含蓄,隔着时空的距离,学生常理解不够深刻。除了安排预习写作背景,笔者还预先安排了月下赏荷的作业,在课上又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图文和视频资料以及古人赏荷的诗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场景,并在学生情感的高涨处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观察与作者的文字的对比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细节,进而以此为切入口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阅读能力,完全可以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但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在阅读中并没有真正读“进去”,止步于浅表层面上。为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问题,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真正进入文本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了解诗人归田园前后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高尚人格,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自研自探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到题眼,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愿望;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分析“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运用这些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进去”,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语文阅读中得到启发。
阅读不是盲目读随意读,而是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让学生学会读,才能读“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夯实阅读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一边阅读一边把好词好句摘抄记录下来,既可以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好词好句旁边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文本意境。
在《雨巷》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播放课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展有感情地朗读,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忧愁和哀怨。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教师还可以邀请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析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读者的视角去讲述阅读技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读出来”,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还需要学生自身大量阅读经验的支持。而学生阅读经验的获取,除了依靠教师的传授外,主要还是在自身主动大量阅读中不断总结。学生的阅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在读“进去”和读“出来”之间自如切换。所以,阅读教学不能禁锢在课本之上,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文学素养和知识厚度。
在学完鲁迅的《祝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故乡》《离婚》《明天》《药》等,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去感受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感受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把课堂中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完成学生读“进去”、读“出来”的过程。让学生在此期间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也是让学生读“出来”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获得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对美国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抨击,也有对黑人积极投身争取和平权利和自由斗争的号召,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更有对非暴力抵抗的倡导。由于这篇课文本身就是演讲词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练习,让学生读“进去”,体会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向上精神。当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被激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梦想”为主题,开展写作训练,把读“进去”的情感用文字展示出来,把阅读教学推向更高的层次。对于学生书写的优秀作品,教师要树立为榜样,在班级中或者学校进行推广,不仅增加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动力,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读出文本内容更深层次的内涵。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把阅读从理解层次提升到实践层次,为学生创造应用语文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读“出来”,在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各尽其才,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发挥聪明才智,自主设计舞美、服装、道具等,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文本内容。
人教版必修4的第一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在学完本单元后,教师组织了一场课本剧表演大赛,让学生自由结组,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演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担任了一定的角色,学生的非专业表演看上去虽然滑稽可笑,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从文字阅读中走了出来,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认知。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辩论比赛活动。
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对周朴园和蘩漪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辩论,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思辨探究中从多方面去解读文本内容,把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促进阅读向纵深发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读“出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全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