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光,魏凌云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了党、国家和民族面貌的伟大变革,凝练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然而,境界一词作为政治术语本身具有抽象性,目前学界对党员境界的概念解释并不充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了厘清党员境界的核心要义,需要建构一个诠释性的分析框架,并从中揭示出“积淀-变革”概念逻辑,继而将党员境界置于“常”与“变”的关系中,并加以精神品格的审视和提炼,由此勾勒出党员境界的概念框架与鲜明特征,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员境界的核心要义。
党员境界是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底蕴。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不仅是一种政治身份,还意味着先进的修养、品格、素质、觉悟。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思想身份与精神标签可以被统称为党员境界。在现实中,对党员境界的理解大多指向自我革命对党员思想水平的要求,而较少关涉本质、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的厘定,造成了概念的多样化理解与多元化界定。对此,首要问题是确定理解党员境界的分析框架及其概念逻辑。
理解党员境界的核心要义,需要遵循一般认识规律,把握思维与存在两个要素,从内在规定性上将人们所感知的事物与其本来面貌的差别揭示出来。境界的主观性指的是对党员的思想、态度、行为的评价性认知,即“意”的境界;而客观性则体现在对党员的思想、态度、行为的评价性规定,其标准是明确的,可视为“真”的境界。由此可见,党员境界的呈现必然会借助于人的意识这一介质,即“意”的境界。但是原本“意”的境界极易被贴上“真”的标签,由此造成了实然与应然之混淆。可见,合理区分党员境界中的“真”与“意”应认清它面临的重大悖论:境界同时存在于意识范畴的内外之间,其二重性必然会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我们认为,对党员境界概念理解的模糊性问题是感觉要素能否作为其本质界定的依据。对此,有学者认为“并不是物体产生感觉,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感觉的复合体)构成物体”(1)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页。,在这里,事物本质与感觉直观接近于同一状态,境界问题就可以被归属为单向度的感觉这一本质,“真”境界与“意”境界也就失去了区分的必要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感觉可以作为实体的影子,却永远无法真正成为实体的镜像,二者存在本质区别,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忠诚要素为例,从评价来源上看,人们对忠诚的认知并非源于感觉直观,很大程度上是依照党组织对党员政治标准的要求;从历史发展上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人们对党员的要求存在差异,忠诚的具体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在感觉与对象之间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诸如时代要求、领域变化、心理状态,等等,这些经意识加工后的成分,会将党员境界的本质掩藏于表现形式之下,而与境界的实质渐行渐远。无论忠诚、正直抑或廉洁等精神标签如若脱离了党员身份的前提,便偏离了其话语本意。那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应该转向多元性、独立性、稳定性等评价指标要素,即它的内在规定性。为此,就需要处理好“对象本身”与“构造对象的相关物”的关系,党员境界的内在规定性包含了内容质料与时代形式两个维度。由于“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为了超越“真”与“意”的二分化,就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员的规定性出发,将“意识”与“现象”统一于党员境界的特殊概念逻辑之中,以此作为理解它的切入点,诠释性建构“意识-现象-实体”的分析框架。
在“意识-现象-实体”的分析框架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需要扬弃经验思维,将概念框架发展为解释的概念逻辑。作为现象的境界是理解实体难以跨越的屏障,要接近纯粹本质,经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对此,首先应理解知识历史的“积淀”性。关于党员境界的认识都是知识化的历史积累,但此种“积淀”不是具体表现的积累,而是能够作为境界经验的自我认识,历史存在于直接关系的积累。从历史演进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是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轴心的党的建设这一内在逻辑中完成内涵的积淀,并不断推动自我革命的变化发展,在“积淀”中孕育了“变革”的概念逻辑。一方面,境界的内涵始终在“变”,主要是指在不同时代、条件和背景下内容形式的变化性。在此,以感觉要素为核心的初步界定是廓清其边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境界之“常”是其“变”的内在规定性,是诸多变化要素在历史变迁中积淀而成的稳定性特质。因此,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必须聚焦于党自我革命历史与内涵演变的过程。
以“积淀-变迁”的概念逻辑审视党员境界概念,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将其积淀而成的“常”与发展之中的“变”。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本质,必须在以过程为中心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概念框架。为此,要澄明党员境界在“常”“变”之间的思想根源与基本规定,从概念的理解思维和解释逻辑上厘清其构成要素与内在规定性,真正实现其概念化。在这里,有必要在“积淀-变革”思维下明晰党员境界的特有属性,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同类比较,细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等。
简言之,党员境界的概念建构必须破解概念本身固有的二重性与模糊性,进而在探索其本质的过程中将意识因素逐步厘清并剥离,由此转向历史实际,从建党百年间党员境界“常”“变”的关系之理中凸显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与概念逻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境界的演进过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其原初结构、发展变化与基本属性存在于在结构之“常”与内容之“变”的有机结合中,并随着党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呈现。因此,通过对“常”“变”之理的典型语义、核心话语以及时代内容、事实依据的分析,有助于认清党员境界历史变迁的基本要素,准确把握它的话语真义。
众所周知,党员标准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本质,基本要求本身就蕴含了较高的政治标准与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伊始,就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党员标准的理论教育,继承与发展了布尔什维克的具体规定,不仅确立了党员基本标准,也为党员境界提供了核心话语与典型语义。
党员标准是党员境界的基础架构,具有三层核心话语与四种典型语义。第一层核心话语是忠诚老实,这同时是党员境界概念必须表达的首要典型语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指出:“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成为我们的同志”(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这表明“忠诚老实”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品质(4)邓小平:《论忠诚与老实(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党的文献》,2016年第3期。。在这一核心话语范围内,主要包含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遵守党的纪律,警惕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倾向,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与行动一致的原则等具体语义。第二层核心话语是立场觉悟,这是忠诚老实的必然发展,要求党员承担忠于党的事业和人民事业的双重责任,其包括两个典型语义:阶级觉悟与人民立场。在这里,忠于党的事业,就是要求党员必须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形成历史的阶级观,“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页。,秉承“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6)《“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页。的使命。于此,党员境界就蕴含了始终作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阶级觉悟”。而忠于人民的事业,就是要求党员必须始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正确的群众观,将先进的阶级觉悟持续彻底地灌输给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群众的全面进步。在这里,党员之所以能够做到心系群众,关键就在于其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这也表明党员境界的基础应该是“人民立场”。在忠诚老实、立场觉悟之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性要求党员应该具有言行一致的独特境界,这是其第三层核心话语和第四层典型语义。就党员境界的基本规定性而言,其直接表达了“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的语义,精神观念与实践行动的相辅相成是共产党员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的具象化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阶级属性、根本宗旨、政治素质与实现形式等方面的党员标准构成了党员境界概念的基础架构,在这个架构中,既有较为持续的恒久性内容,也有不断变化的变迁性内容,共同构成了历史语境中的党员境界。
众所周知,境界的基础性、深沉性体现在恒久性之中。由此观之,党员境界的恒久性内容主要表现在:
其一,“忠诚老实”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以及支撑它的奋斗精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两种制度的历史抉择与意识形态斗争持续存在的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是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的最有力武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员理想信念的发掘与锻造具有鲜明特征,突出体现在: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即“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民族的和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成功,而没有其他”(8)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就是要遵循当前历史阶段“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忠于党和人民,就必须直面各种西方思潮的挑战,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侵蚀。由此可见,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忠诚老实”的基本内容,亦是党员境界的核心要义。
其二,“阶级觉悟”是共产党员的党性意识与理论自觉。理论武装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源头活水,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对于共产党员,“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10)《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37页。。在很大程度上,思想建党的关键在于理论强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理论修养在对党员要求中是一以贯之的。历史证明,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1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8页。,而无产阶级意识则要在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基础上,从政治要求上认识到自身责任与政治使命,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修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是政党保持其固有属性,锻炼党员党性的基石。因此,理论自觉始终是“阶级觉悟”的重要内容,亦是党员境界的基础内涵。
其三,“人民立场”是共产党员的群众观念以及支撑它的责任意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求党员做到心中有民的政治觉悟、一切为民的责任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决定一个政党能长期执政的核心要素在于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构成了衡量共产党员思想水平的关键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开展工作的目的、检验工作的标准、实施工作的依靠,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奉对象。从总体上看,支撑党员思想水平演进、变革的人民因素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从实际工作中回应群众需求;二是发动组织群众参加革命与建设事业。历史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是人民立场的实质内容,亦是党员境界的固有含义。
其四,“言行一致”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要求以及支撑它的底线思维。实践性是共产主义形式境界与实体境界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这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就是要将实践性内化于党员的作风特别是以律己意识和底线思维为中心的优良作风之中。从概念认知的角度看,共产主义具有未来性,即便是对共产党员而言,也存在“形上性”的风险。这要求将共产主义投射于实践,投射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的理想、目标和情怀的现实斗争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内化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作风是描述和评价党员思想与行为的现实基准,正如毛泽东所言,“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2页。。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强化党的作风,确立了“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内容。显然,言行一致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衡量党员思想水平的政治话语,是共产党员的特有品质。
在党员境界的内容变迁历史中,也发生了内涵性之“变”。在这里,“变”主要体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源于不同时代对人的要求,体现出特定时代的特殊使命,如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员军事化方案,要求党员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而这一要求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后就逐渐弱化;另一种将视角规定在同一时期内,考察党员境界在程度、规模与领域的多样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党员境界的各个基本性内涵本身存在程度之变。在哲学上,境界总归要指向精神性存在的自我扬弃而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界域和境地。既然存在着境地,就必然会有高低不同的区分,即党员境界的程度之变。作为个体的党员因人生经历、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解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党员境界的程度必然存在差异性。如,从党员类别角度看,要求任职党员做好本职工作、普通党员履行党员义务、老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流动党员加强沟通联系;从党员行为看,要求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党性修养,而在关键时机则需要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无论是针对党员类别还是行为,其对境界的划分都体现了党员境界的程度区分,强调其思想所能达到的水平,体现为党员境界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另一方面,党员境界的各个基本性内涵仍具有强弱之分。在很大程度上,境界需要植根于人的心识,而此种心识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物质条件被感觉直观化的精神之“观”的场所。因此,党员境界的构成要素要限定于具体的范围内。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之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其在阶级觉悟、人民立场、言行一致、优良作风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政党的明确边界,这说明构成党员境界的要素具有明确的范围。对于党员,其发展处在不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之中,境界由一个弱的萌芽提升到强的水平,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分类,即通过持之以恒的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来“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14)《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76页。,而这些具体境界类型的凸显也有不确定性。根据党员境界范围的明确性与要素凸显的不确定性,最终表现为“中心-边缘”的强弱性布局。
我们业已发现,党员境界的核心要义是在“常”“变”之理中稳中增益的,由此凝练生成了其核心气质,构成了它的内在规定性,这既具有精神气质的稳定性又包含了思想观念的变动性,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质”“形”相结合的特殊气质。为此,需要进一步把握其精神品格。
对于党员境界,人的主体因素、政党的一般要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素养等三个基本维度是不变的,以此为主轴而形成其核心精神。建党百年来,党员境界的核心精神逐渐凸显,并凝结为自觉性、组织性、阶级性、理论性、先进性等固有属性。
其一,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党员境界要实现自我,必须具备自觉。“境界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精神享用着、在其中生活着、自由活动着的领域,它体现了人的精神所达到的造诣、水平。”(15)《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3页。这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主客观统一性,境界并非纯粹的精神世界,而是总体性的存在;二是体现人的思辨力、意志力与想象力,具有真、善、美的价值;三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体现对自我意义的反思。在人的主体性上,三个方面有机联结而使得党员真正达到“自觉其觉解”(16)冯友兰:《新原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页。的状态。根据觉解程度以及人的社会性本质,逐步从“有我”到“无我”。正因为自觉性,党才具备“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的特质,而共产党员才能做出立足于全人类的境界选择,才能真正致力于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其二,从政党的一般性要求看,中国共产党应着力于培育党员党性并形成组织凝聚力,构建党员境界组织性的固有属性。为了增强自身力量、扩大政治影响,政党需要增强内聚力和活动力。在这里,政党实现组织化是政党增强自身力量的基础,更是一个政党得以掌握群众、整合社会力量的关键。为了达到积累聚合的效果,所有政党都会“给他们的领导人以及积极的参加者谋求机会”(1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6页。。如果我们联系党的建设实际来认识党性教育与激励机制,就会发现,这几个要素都有赖于党的组织力量,其最终指向就是规范党员的组织性。
其三,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素养看,党员境界应具备阶级性、理论性与先进性等固有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19)《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6-87页。这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规定性,作为社会分化与阶级矛盾调和产物的政党,必然要代表无产阶级的立场;二是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规定了共产党员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三是先进性的规定性,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和先锋队,而党员先进性是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遵守政治规矩和纪律相统一的灵魂和支柱。
第一,在提升自觉性过程中凝聚党员的开拓精神。党员境界的自觉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是“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这种自觉性体现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唯物辩证主义方法、捍卫人民利益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种理论自觉、方法自觉、利益自觉与制度自觉又进一步影响党员,推动党员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由此,自信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赋予党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并逐渐凝聚为党员的开拓精神。
第二,在提升组织性和忠诚性过程中彰显党员的奉献精神。无产阶级政党应站在人民立场上,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提升自觉性的道路前进。在历史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奉献才成为党员的政治责任。奉献精神不仅仅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而且体现在始终坚守先进性、纯洁性,提升为人民服务能力,坚守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红线。
第三,在提升阶级性、理论性、先进性过程中增强党员的斗争精神。为了不断践行“两个始终”,共产党员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指出:“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2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6页。于是,斗争内容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党员必须始终具备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敢于与一切消极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态度和力量,能够对错误思想进行彻底理论批判的意识与认知,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的决心与风骨。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与斗争精神是党员境界的基本精神要素,自觉性、组织性、忠诚性、阶级性、理论性、先进性是党员境界的固有属性,而自觉意识、底线思维、担当意识则是其存在的具体样态,这构成了党员境界的基本外延。
在属概念(上位概念)的视域中,境界是人的思想水平的高度凝练,存在于精神世界,而能够指导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则是世界观,即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这里,世界观对党员境界具有总体指导意义,构成了党员境界的属概念。党员境界的种概念(下位概念)则更为丰富,党员类别、觉解深浅、工作领域等等都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类别的党员境界的依据。具体见图1:
与此同时,境界的外延还存在着一种由低到高的层次性。为了描绘党员境界的层次性,需要进一步考察其形成的过程性因素。开拓精神对应人生境界的自觉性,是依据人的知识与自主性为标准划分的;奉献精神对应一般政党党员境界的组织性、忠诚性,是依据利他程度为标准划分的;斗争精神对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理论性与先进性,是依据代表阶级的利益划分的。显然,虽然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不同的维度,但都从属于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因此,又可以将党员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与无我境界。思想境界是基底层次,主要反映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军史、国史的理论基础是党员能够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而具备这种认识能力也是进一步承担历史使命的前提。道德境界是发展层次,主要反映党员的行为动因是站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功利主义的占有,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2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终极层次是无我境界,即个人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合二为一,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生唯一的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党员境界的精神品格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整体。党性与人民性原本是具有独立适用范围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后真正实现了统一。党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的统一是党员境界的本质,决定着斗争精神、开拓精神与奉献精神的方向。离开党性与人民性来使用党员境界概念,就是脱离了事物的本质而陷入现象、经验的旋涡,终将陷入概念泛化。二是意识与言行相统一的整体。意识是党员内在的思想水平,而言行则是党员思想、态度的外在形式,二者相统一主要指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为中介体现出来的言论与行动。历史证明,通过比较有利于清楚地认识党员言行一致的基本特质。西方的政治左派往往自诩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既没有作出符合现实的政治承诺,又缺少有效的解放议程,只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政治退却中不断走向妥协与投降。不过,如果意识落后于时代,那么即便做到内外一致,也难以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由此,党员境界的意识与言行相统一就决定了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需要体现在党员的言论与行动之中。三是稳定与变化相统一的整体。党员境界概念的稳定与变化既有作为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又有作为具体的既成性与生成性的不断统一。如,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但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各不相同的具体内容。此外,由于党员个体的差异性,其原有的思想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层次亦有不同。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境界始终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体,这要求党员要时刻加强自我锻造,向更高境界不断实践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