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思维下的整本书阅读
———以《三国演义》为例

2022-03-18 08:37段少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张飞三国演义刘备

◎段少龙

思辨性阅读是以培养思辨思维为目标的一种阅读方式。具体来说,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对标思辨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应该怎样教学?

余党绪老师在《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整本书阅读中,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运用,缺一不可。”[1]从原生态阅读到批判性思考,再到转化性运用,形成了一个思辨思维的闭环,也为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阅读教学途径———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获取,与语文课堂上教学的“知”的过程相似;二是知识的演练,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的能力。知识的获取早就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足够的强化,反而是知识转化为“行”的能力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书本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行”的能力?首先要对知识自主思考,经过书本与实际的对照与印证,判断出知识的可行与否,如果可行方可继续应用到实践中。在这一系列对书本知识的思考、比较、判断、应用的过程,正是思辨思维的形成过程[2]。可以说,只要学生学会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就距离思辨思维的真正形成不远了。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步章回体小说,又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的历史风云为背景,仅曹魏、蜀汉、孙吴三方主要势力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就达数十名,是学习和了解中华固有文化的绝佳载体。同时,《三国演义》中重点描绘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在现代生活中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对现代人生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整本书阅读要读出趣味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本书阅读同样需要兴趣的加持,才能走得长远、养成习惯。同时也要注意到,兴趣可以很好地带动整本书阅读的列车头,却无法为后期持续不断的阅读续航。为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还要给予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行之有效的将整本书阅读完、阅读好,而不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以《三国演义》为例,由于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了解其大体故事情节,加上整本书以古白话文写作,不少同学都是舍书本而就影视剧。整本书阅读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寻找和设计趣味点,吸引学生将视线投向书本中的文字表达。经典小说作品被搬上荧屏的现象几乎成为常态,这并不代表人们就无需再去阅读文字。文字阅读可以带来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影视作品难以企及的,教师不妨以影视剧作品为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激趣导入教学[3]。

师:《三国演义》中是如此描写刘、关、张三人的相遇过程(展示PPT1)

PPT1: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师:在电视剧(1994年版)中,刘、关、张三人的结识顺序却与原著中不同:关、张二人打斗,刘备旁观想获二人为帮手,于是上前阻止并有意结识。(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之后展示PPT2)

PPT2:刘、关、张三人不打不相识后,相邀一起到张飞庄上避雨。

张飞:俺姓张,名飞,字翼德。平生最爱结交天下豪杰,今日幸会二位壮士,甚觉意气相投,请!请!快请,快请……来人,上酒。

关羽:某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

刘备:在下刘备,刘玄德。

三人喝酒,关羽与张飞相约投军,并邀请刘备一起投军。

刘备(长叹):目下正值乱世,乱世则必出英雄,像你二位这样的英雄,正是用武之时,何必非要屈身受制于他人?岂不闻: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耶?现今黄巾造反,天下响应,朝廷诏令各州郡自募乡勇守备,是因力不能及,兵匮将乏,且有宦党掣肘之故。然而如此一来呢,必将造成地方豪强割据之势,黄巾平定之日,必是群雄崛起之时,那时域中竟为谁人之天下,还尚未可尽知也!

关张二人表赞叹。

张:俺是个杀猪的,不知什么天下大事。你说吧,让俺怎么干?

刘备(流泪自述乃汉室宗亲后人):我想招募乡勇讨贼安民,只恨财力不足。

张飞:这有何难?俺颇有家资,愿与公同举大事!

师:原著中招募乡勇的主意由张飞提出,电视剧中则由刘备提出,虽然最终结果一般无二,但这样的改动是否影响原著中人物刻画效果呢?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电视剧足有84集,类似上述这样的小改动必然还有很多。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段,对比原著和剧中表演,会给整本书阅读带来更多的趣味。

二、整本书阅读做到思则不罔

叶圣陶先生在《读与思》一文中引用《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只学不思就会黑白不分,莫衷一是;只思不学就会胡思乱想,错漏百出。”实际上,就是说学习与思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读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学习行为,如果缺少了思考过程,停留在接收知识层面的学习,无法作用于人的思想,更无法对人生现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字面上来看,这话说得有点绕,不如以上文《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相识的片段为实例探讨一番。

就上文原著与电视剧中的情节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下,刘备和张飞的人物性格有什么差异吗?

生1:不管电视剧还是原著,三人的相识、结拜、举事都由刘备策划和主导,所以“招募乡勇”由谁先说出口并不重要,也不影响事情的最终结果。相比之下,电视剧版的刘备显得更加虚伪———明明到了张飞家,见识到张飞的财力,提出招募乡勇只是想让张飞掏钱,而自己继续当大哥。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非常能让人信服。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细节:原著中刘备与张飞是在“村店”中交谈,刘备只是诉说平生志向,张飞主动提出倾囊相助;电视剧中刘备已经见识过张飞豪富,却故意说自己“财力不足”,有故意给张飞设套的嫌疑。两相对比,电视剧中的刘备显得更加虚伪,那么,张飞还是那个张飞吗?

生2:原著中刘备与张飞相识在村店中,双方不知对方底细,只因相逢意气,张飞就提出倾家财相助刘备实现夙愿,可见其性格之中的豪爽。电视剧中的张飞则在酒酣耳热之后被刘备的哭诉打动,再被刘备的“想招募乡勇讨贼安民,只恨财力不足”之语夹逼之下,提出贡献家财,显得少智憨愚。

师:纵观整部三国,张飞实际上是一个粗中有细的有勇有谋之人,如他曾独立领军用计攻取巴郡,生擒并收服巴郡太守严颜,以及当阳桥马尾绑树枝、假造声势独退曹军。这样的英雄人物,也许会因为一见如故而倾囊相助,但绝不会被唱作俱佳的三言两语哄骗住。再换个角度,如果刘备当真如此虚伪,关羽、张飞却如此轻易地纳头便拜,岂不是自降格调?因此,经过我们的分析讨论,原著的安排显然更符合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实际上,阅读时值得思考的角度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就刘、关、张三结义还可以思考:刘、关、张三人甫一相逢,刘备凭什么能够让关、张二人臣服呢?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也许可以说服喜读《春秋》的关羽,但他凭什么说服张飞呢?现代人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力丰厚的张飞为何愿意放弃股权,拱手让刘备当董事长呢?因为刘备对天下大事的剖析和预判深得张飞的心,且张飞缺的就是这份天下大局观。这样分析下来,我们才能看破小说的情节表象[4],看清三国世界的真相,以达到“思则不罔”的读书目标。

三、整本书阅读应辨明是非

在整本书阅读开展过程中,之前的读和思都是为辨奠定基础的,辨也是将书本与现实联系起来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辨,才能将思考的结果进行实证判断,才能产生新的发现。书的类型不同,辨明的方式也不同。如一册产品说明书,只需辨明其与手头的产品是配套的,就可按照说明安装使用了。但是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距离当下十分遥远的古代小说时,我们应当辨明什么?又该如何“辨”?有怎样的“明”呢?

仍以《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为例。当代的青少年特别喜欢这段结拜故事,就连小学生都能说出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拜经典语录[5]。更有年少天真的少年,随时准备效仿刘、关、张,结拜几个兄弟,同甘共苦地干出一番大事业,光是想一想就足以让满腔热血的少年热血上涌。然而,刘关张三结义发生在汉末,当今社会是千年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拜兄弟共创大业还能在现实中重演吗?这是一件需要认真辨明的事情。

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故事广为流传,曾经有很多人尝试制作出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可惜未能实现。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自然不会对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木牛流马抱有无谓的期待。找两个异性兄弟结拜既不需要遵循自然定律,也不违背当今道德法规,看起来似乎很可行。那么,不妨去找两个异性朋友结拜试试。然后问题接踵而至:刘、关、张按照年龄序齿,年龄最长的刘备自然是带头大哥。二哥关羽是正统的拥趸,所以对出身汉室宗亲的大哥很是信服;三弟张飞虽然有钱,但是他对政治一窍不通,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他压上全部家当,决定跟着看起来很有几把刷子的大哥试试看———最坏的结果就是失败了,回家乡继续卖猪肉。当今社会,上数几代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谁也不服谁。几个兄弟里虽然有个有钱人,但他每月只有一点可怜的零花钱。没钱寸步难行,结拜兄弟闯世界的计划就此折戟沉沙。

由此,我们认识到刘、关、张三人以结拜兄弟结成联盟,最终建立蜀国,是有其社会背景要求的:刘备集不可动摇的汉室宗亲地位和精准的天下大势眼光为一体,才铸就了他三兄弟之首的独特地位;张飞的财力为争霸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且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都非常客观而准确,即使不跟着刘备打天下,他也一样能够过得很好。

读书中的“辨”是从字里行间分辨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如何生发的,而不是只是看个热闹,知道故事情节就完了。只有“辨”出人物行为背后的隐藏条件和真实意图,才能与自己的三观比对,发现哪个人物形象才是最值得自己敬佩和学习的。同时,人们常说“学以致用”,也是以“辨”为前提,将书中环境与现实情形对照,判断有无施行的可能,这就是思辨思维中的实证和判断。唯有经过思考辨明确实适合当下的,才能达到“行”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非一日之功,思辨思维的培养更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经常学习与探讨,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帮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辨明书本知识并经世致用。

猜你喜欢
张飞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谦虚的铅笔
刘备与徐州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张飞因酒丧命
刘备的爱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