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瑜
大单元教学是常见的教学形态,突出学习内容的广度与系统性,旨在将单元内部的知识进行整合,据此开展一系列团体教学活动。而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行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由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大单元视野下的项目化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单元内,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条件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不同学习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内的重难点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着眼于特定教学单元,设计符合当前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在其中融入不同的合作探究内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是指能够主动投身不同项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并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资料,可以确保不同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致力于提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大单元核心目标,依托目标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素养发展。由此可见,依托单元目标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提炼项目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学习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默读,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鉴于当前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依托单元目标,提炼项目化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帮助其全面分析课文。
首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三篇课文。
问1:白求恩大夫身上有那些优秀品质?
问2:“我”和牧羊人在三次见面后,高原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3:“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有何影响?
三个问题分别指向单元内的前三篇课文,旨在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其能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全文主旨。然后,要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来提炼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三篇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将自己在默读中所获得的信息与文章主旨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第四篇课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契合单元主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参照注释来翻译古文,懂得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道理。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总结的方式,立足单元整体,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读课文、翻译古文中遇到的问题,让其深入理解所学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单元主题背景下,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不同的学习项目产生兴趣,再引导其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黄河颂》,精读课文《老山界》《土地的誓言》,分析其中蕴含的“爱国元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精读,体会文中蕴含的磅礴爱国激情和对祖国河山的爱。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谈一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创设口语交流情境,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申出叙事诗《木兰诗》,引导学生参考注释来梳理诗中的故事情节,使之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然后,教师要立足于“家国情怀”单元主题,提出如下问题,从而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对抒情手法和爱国情怀的理解深度。
问4:诗歌《黄河颂》采取那种方式抒情?
问5:作者如何翻越老山界?
问6:“喷涌”“泛滥”“翻滚”等词,突出了作者什么样感情?
问7:花木兰形象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单元内的四篇课文,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回答教师的问题,能够进一步体会文中蕴含的强烈爱国情感,从而感受字里行间的爱国色彩。最后,教师应当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爱国心”主题进行演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在生动情境中一展自我风采,提高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从而将自己“浸润”在爱国的氛围中,提高家国意识。
项目化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素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大单元学习项目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组织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契合单元主题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促进其良性发展。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新闻阅读、采访、写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如下三项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了解新闻内容并把握特点,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发展,阐述阅读心得。
任务二,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了解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步骤,围绕“双奥之城——北京”报道题材来草拟提纲,进行采访实践,搜寻新闻素材。
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写一则有关报道题材的消息,再撰写新闻特写或通讯,将其制成报纸,全班传阅。
通过设计以上三项任务,教师立足于大单元视野下的项目化学习,深度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之能够集思广益,运用集体力量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关键的协调、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新闻材料,使之能够在项目化学习中,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新闻报道内容,产生阅读、采访、编写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不断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大单元视野下的项目化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师可以设计单元学习评价指南,为学生提供总结评价表,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全程指导学生的项目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标准,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提升。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少年成长”,主要包括《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课文,教师应当将教学评价贯穿于不同的项目化学习环节,从而提高学习标准,让学生能够着眼于“少年成长”单元主题,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应当在阅读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和主旨总结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三篇课文的理解情况,精心设计评价指南,鼓励学生对彼此的回答进行评价,从自己对不同课文的理解,分析作者笔下的“年少经历”,学会全方位看待问题,多角度进行论述,在互相评价中,提高学习标准,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缩写活动”,引导学生将三篇课文缩写为三段不同的话,按照评价指南来点评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提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不同环节的学习表现。
最后,要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故事主题来讲解课文,教师则从语言逻辑和故事梗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点评,将评价内容以“讲解员评价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总结评价表,了解自己在项目化学习中存在的难问题。在经过深刻的反思后,学生明确今后的语文学习方向,会在不同的阅读、写作环节,更加认真的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推进大单元视野下的项目化学习高质量进行。
在大单元视野下,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需要顺应语文课堂发展的总体趋势,方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