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莉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生作为现代工匠的主力军,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焦点。当下,高职院校存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但工匠精神培育欠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单一等问题。美育是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提高高职学生审美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密切联系,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研究如何通过美育来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极具现实意义。
学界对工匠精神的阐释众多,围绕工匠精神有许多关键词,比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心无旁骛、改革创新......具体来说,工匠精神主要指在追求技术革新和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包涵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审美取向的心理过程或意识状态,最终主要通过技术、技能或产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创新精神、审美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美育的价值再次得到关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明确指出了美育对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美育教育二者之间确实有着密切关联。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对“道”“技”关系有过充分的辩论和探讨。“道”是中国哲学体系中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词,一般强调“道”是“技”的最高境界,由“技”至“道”要靠体悟,强调由“技”入“道”,“道”“技”并重。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卖油翁》中的卖油翁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不过是“惟手熟尔”,由技入道,因熟生巧。而工匠就是这样一种有着娴熟技法的巧者,求技与求美紧密相联,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在工匠造物活动中的高度统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求技是每一个高职学生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同时,在对“技”的高阶追求过程中,也包含着对美的艺术追求,求技的顶峰是入道,是求美,求技与求美两者密不可分。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造物的过程中,工匠造出的产品因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而彰显出美感和创造性。所以工匠造物不是一种简单劳作,而是一种以审美志趣、审美体验为基础的创造性劳动,在劳动对象上集中表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在技术与人文结合日益紧密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市场对产品的要求除功能外,最关注的就是细节与审美,日本学者根岸康雄在《工匠精神》一书中说:“在写这本书时,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产品美’一词。认为常销产品、被人们所喜爱、拥有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具有一种吸引人心的美。”[1]而这种“产品美”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与审美艺术的高度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工匠既要“创物”(发明、创造、设计产品等),还要“制器”(制造有某一特定功能的器具)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需要,他们既是技术专家,也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的“三位一体”[2]。所以,工匠造物是求技与求美的高度交融。
1.美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情感动力和灵感来源。美学家鲍列夫曾说过:“审美教育的最佳成果应该是塑造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3],美育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而创新能力、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美育对创新能力的培育效果突出,在诸多发达国家,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相较专业教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而言,美育显然更具趣味性,其寓教于乐的特性,可以让每个个体自发涌现出创新、创造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实践中创造力的激发提供基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情感动力和灵感来源。
2.工匠精神体现在美育实践过程中。高级技师李世峰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对极致和美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努力,100分的题就是做到99.9分也不能交卷。”[4]工匠精神包涵着对美的不懈追求。古代工匠在制造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审美性次之,工匠因为在劳作过程中对作品倾注了情感而让产品具有了创新性或不可复制性,同时,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因为高度专注和自我实现而获得了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需求的被满足,表现为对商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需求,技术美学、工艺美学等应用美学也因此应运而生,技与美的高度融合才能造就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般来说,工匠的技术越纯熟,越能驾驭普遍规律而达到一种自由状态,进入美的境界,《庄子·庖丁解牛》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工匠在对技法游刃有余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也就是美学家李泽厚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5],呈现出一种技近乎艺、艺近乎道的美学境界。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由“技”向“艺”进发的美学实践过程中,并最终在产品上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对工匠精神与美育关系的剖析发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美育教育存在密切关联,美育教育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是专业精神。当下,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提升,比较忽视审美素养的培育。实际上,结合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进行美育十分有必要,关于美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会议中曾引发诸多热议,刘占山等学者反复谈到美育对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美育教育研究领域也有学者专门研究美育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作用,刘静认为“技术美学已经成为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是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的一门应用美学”[6]。美育在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专业技术决定了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专业技术可以转化为美学艺术,通过审美熏陶能够促进高职工匠人才专业素质的养成。
美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唤醒工匠人才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感知美、接受美的能力。审美感知力以感知觉为生理机制,以审美经验为心理基础,通过感官、大脑对特定对象的直觉、选择、分析、判断达到对美的接受,从而表现出审美的直觉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想象活动、情感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前提,有三个层次,先是直接呈现于感官,接着是整体形象的体验,然后是情感反应。利用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常常通过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更高远的人生追求和职业追求,激励更多高职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现代工匠。
高职学生整体学习兴趣偏低,喜欢手游、网游,对未来发展持悲观心理,需要对他们加以更多正面指引。通过美育,可以培养高职工匠人才高尚的情操,以美修身,以美怡情,用心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拥有人文情怀,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亲身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感,增强就业能力,提高生活品质,提高人生境界。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良好的创造力,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象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学生不是工作机器,也不是简单知识的接受者,只有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受,使他们在品味和感知美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融合、比较,生发审美想象,培养创造力。美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要提升高职工匠人才的创造力,美育是重要且被证明十分有效的方法。
工匠精神的提出,提醒我们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只会简单重复工作的流水线工人,而是要培育具有匠心特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美育作为人文素养类通识教育课程,通过陶冶学生情操,为他们打开一个美的精神世界,引发学生对美的共鸣,从而得以净化心灵,超越功利,静心专一,匠心独具,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古往今来,不论是工匠、画家、设计师还是建筑家,都把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作为终身追求。美育过程无不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内涵,有助于提升工匠人才的技艺水平。
美育课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各大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或多或少的美育课程,但课程建构零散,体系不完善,美育实践存在随意性。构建基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阶梯:第一阶梯要结合专业建设,建设专业必修美育课,选取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知技术之美,同时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让高职学生体验到技术美带给人的冲击感和的震撼,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励专业精神。第二阶梯是要开设美育通识选修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力;第三阶梯是要开展美育实践,依托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增设创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结合专业技术创造美。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美育实践课相互补充的美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从感知到创造逐步深化对技术美、劳动美、职业美、生活美的体验和创造。
高职美育师资是美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美育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美育师资力量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为技术技能型专业教师,但是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与美育教育结合度低,所以在美育教学团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重构。一是可以直接引进和招聘新式美育专业人才,用专业的师资强化专业美育课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渗透;二是可以从美育通识课教师中抽取部分优秀教师加入专业美育课程的建设,强大专业美育课师资;三是加强师资培训,让专业教师学会融合美育开展专业教学,同时让美育通识课教师通过培训和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到最新的美育教育理念,吸收更多美育教育教学知识,熟练掌握美育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确保美育教育的开展更加规范合理,提升美育教学效果,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美育教学要获得实效,需要采用符合美育教学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目前高职美育教学总结提炼了许多针对既注重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又注重美学鉴赏、美的创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导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得以广泛应用,探索了诸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7]、谈美—赏美—创美三级跳教学模式[8]、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每个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不同,师资力量有别,专业实习实训条件有差异,每个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运用当前高职美育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新模式开展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美育教学改革,让每一个学生既能略知美学理论,又能在美学实践中获得创造美的快感,在美的探索中树立对美的崇高追求,培养工匠精神。
美育除了以美育课程为载体外,还有第二课堂美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育人、艺术社团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多种路径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实践和生活中,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是加强艺术社团的建设。艺术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结合点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除具备一般社团的功能外,艺术社团还具有创新功能、审美功能和实践功能。据调查,只有一半左右的高职学生加入了社团,其中艺术社团的比例远低于非艺术社团,这可能是艺术社团的吸引力不足,也可能是重技能轻素养观念的现实投射。艺术社团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重要的美育实践平台,应该加强对艺术社团的指导和引导,配足配好指导老师,定期开展艺术社团活动,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美育功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专业创新灵感的萌发。
二是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品德、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创造优美的“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9],就是把美带入生活中,使高职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职业学习场所处处充满优雅的艺术情趣。比如有些高职院校有着风景区般的美景、艺术画境般的山水和人文,校园处处都是美,这样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在艺术化的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还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的物化形式,比如建设工匠文化长廊,介绍杰出工匠的经典作品,讲好杰出工匠的励志故事,让高职学生浸润在浓厚的求技氛围中萌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素养,涵育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