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观

2022-03-18 08:04曹莉莉
关键词:三农农民空间

陈 莉 ,曹莉莉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空间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认为空间已成为主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呈现出‘人化’的面貌。从物质实践的空间建造,到精神实践的空间审美体验,都表征出空间自身的主体性特质”[1]。空间不仅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物理空间和以抽象关系形态存在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空间,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恩格斯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2]872。空间治理是“通过调控国土空间关键资源的配置,实现对地域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管理,其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3]。乡村作为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空间的重要资源,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4]2021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5]这些文件和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开展“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遵循。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我们党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我们可以将这些重要论述归纳概括为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深入系统地研究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观,不仅对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空间治理的协调发展理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促进社会全面、公平、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学纬度的空间批判论而言,空间不再是整体化、均衡式的独立存在,而是充满了碎片化和不均衡状态的差异性表征”[1]。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三农”方面最为突出,应当深入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理念,处理好国际与国内、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等不同地理空间的发展关系,以及工业与农业等空间生产关系,才能突破不平衡问题,为“三农”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协调国际与国内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立足国际和国内两个空间大局,将“三农”作为协调国家外部安全与内部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际上,习近平重视我国农业大国优势的发挥,以“三农”促合作,建立中国“朋友圈”。2017年5月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7],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构建农业政策对话与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面对外部局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增加,习近平强调要发挥“三农”基础支撑作用,在合理促进农产品“引进来”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的同时,要“确保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6]。对内习近平则坚持系统思维,防止“短板效应”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8]3。补齐“三农”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使“三农”与其他领域一道,协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协调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空间实体,二者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9],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大农村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的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向城市,乡村地位日渐式微,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0]35他还指出:“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国土空间均衡布局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8]29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更加重视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将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

(三)协调东部与西部

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优先发展战略下,东部地区迅速崛起,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成为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聚集地,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边缘空间,贫困程度更深,东西部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失衡。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鼓励东部地区发达市县(区)通过结对子方式支援西部贫困地区,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继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帮扶,习近平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11]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帮扶更加突出东西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导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格局,对于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减小地理空间区隔,构建国家高质量发展空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协调工业与农业

工业与农业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生产空间,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大领域和主要经济支撑,二者关系的协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农关系经历了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化取得一定发展之后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工业与农业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并影响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因此,建立协调的工农关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2]。构建新型工农关系,旨在通过“以工补农”的手段,强化农业发展的工业支撑,使相对落后的农业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工业相对接,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的局势,让工农互为表里,协调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目标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存在着对国家空间资源的分配、占有、利用的不对等现象。因此,在“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中,习近平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平等享有空间资源的权利与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保证农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

在持续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3],但同时也大量占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空间,对农村、农业的升级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我国是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而土地是粮食之母,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的土地空间用于粮食生产。习近平十分重视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他多次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8]63,提出“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8]88。从而划定了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空间边界,保证了农业基本生产空间。其次,空间权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占有空间面积的大小,还取决于空间主体的社会评价,如果只保证农业的基本生产空间,而不注重提升农业的社会评价,仍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农业与工商业平等的空间权利,因此,必须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习近平要求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去,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8]87-88,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二)建设农村生活空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存在着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必须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此,习近平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都作出了战略性的指导。在顶层设计方面,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强调“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0]395。在基层实践方面,则要求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网络宽带、物流电商服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8]117,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

(三)建构农民提升空间,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一个“善”的空间,不仅能够实现平等分配,还能够支持每个社会个体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四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农民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这四个维度。首先要建构能满足农民需要的空间,包括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在物质层面,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8]151要求“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14]。在精神层面,强调“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10]405-406。通过创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化下乡”等途径,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是能力发挥空间的建构,主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空间以及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空间。习近平提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并为他们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素质条件和外部环境”[8]144。社会关系空间的建构包含了社会生产与社会交往公平正义的价值意蕴,习近平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指出:“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10]305,从而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尊严。最后是个性空间的建构,习近平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10]407,为农民首创精神的激发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办好中国事情的根本性原则,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习近平2015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守与创新,也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持和深化。空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前提,确保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基本生存空间和美好生活空间,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三农”问题空间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则。首先是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习近平指出:“‘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15]23-24,提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10]412。即保证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命空间、教育空间、医疗空间、生活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进一步满足农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文化空间、政治空间、生态空间等需要,提升农民乡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坚持乡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兼顾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联系都包含内外两个向度,即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习近平坚持这一观点,以实现空间正义为目标,联结乡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理顺“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路径。与乡村空间密切联系的是城市,在我国,城市历来优于乡村,这种空间层次上的不对等,造成空间权利的不对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长期存在。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15]53。从而贯通城镇和乡村,构建无差异感的乡村与城市生活空间,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美好生活的空间权利,实现城乡空间正义。另外,乡村内部也要实现空间正义,即实现内部各要素之间空间权利的对等。当前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持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平衡。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0]404-405的理念,推动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互促的乡村发展格局。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在“三农”问题中,习近平贯彻了这一原理。一是在脱贫攻坚中,在“扶持谁”的问题上,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16]38-39。在“怎么扶”的问题上,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二是在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上,习近平指出要“在保障好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10]399-400。这样,不仅盘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灵活性,而且划定了农村土地空间使用范围的底线,保护了农民合法生产经营的空间权益。三是以县域为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从空间角度来讲,县域界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兼具二者运行模式特点,占有对接优势,以县域为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可以发挥县域的交通枢纽作用与空间对接优势,提升城乡融合的质量与效率。

(四)坚持适度原则

马克思主义适度原则强调使事物变化保持在适合的限度之内,既防止 “过”,又防止“不及”。习近平将这一原则运用在“三农”工作中,一是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空间布局上的分散化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空间,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但同时,习近平强调“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10]389-399,“农业经营规模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10]389-399。二是提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求守住耕地红线。习近平多次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17]596。这就要求我们在总体国土空间开发中,把握好城镇开发边界的尺度,确保最基本的耕地空间,为粮食生产提供空间前提。此外,在粮食价格方面实行紧平衡,既要防止“米贵伤民”,又要防止“谷贱伤农”,要根据大环境调整好供求平衡,划定合理的价格空间,实现供求双方双赢。

四、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方法

社会空间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社会空间发生变化时,社会价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要实现空间正义就需要改造空间形式,构建合理的空间形态。”[18]习近平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系统化的空间治理方法。

(一)以产业空间为基础,为“三农”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产业空间是生产层面的空间层次,是空间发展的经济基础。“三农”的核心在于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对此,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8]149。产业空间的有效建构是推动产业融合的基础,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广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理空间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以及生态资源禀赋。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8]150。通过物理空间的建构,例如农家庭院、农业采摘园、农业教育园、生态景区、民俗小镇、历史文化古镇的修建,将农业农村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生产空间、文化空间、美学空间等空间的连通,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充分发挥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10]402-403,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二)以政治空间为关键,为“三农”发展提供组织领导

政治空间是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统治层面形成的空间层次,是维护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三农”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脱贫攻坚中,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19],“要取得反贫困斗争的胜利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并提出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8]192的实施方案。乡村基层党组织是服务“三农”的一线战斗堡垒,必须增强自身建设的自觉性、提升组织活力、工作效能,建构好“三农”政治空间的组织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是乡村振兴政治实践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10]407。要求实行好自治和法治,并与德治建设相辅相成,构建完善的乡村政治空间的治理体系,守护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

(三)以文化空间为保障,为“三农”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文化空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形成的空间层次,是空间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8]122。农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因此,必须建设好乡村公共精神文化空间。习近平提出“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推动文化下乡,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10]405-406。习近平还特别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民精神家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17]678。通过“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10]406-407,留住乡村有形的文化、传承乡村活态的文化,继续发扬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优秀传统,以此来充实乡村文化空间的内涵,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促进乡村社会文化发展。

(四)以生活空间为重点,为农民提供良好生活条件

生活空间是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层次[21]。对于居住空间,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一项重要目标。面对农村就业空间的萎缩问题,习近平提出“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鼓励多渠道就业创业”[8]147,从而提升乡村就业与创业规模。公共服务空间包含了教育、医疗、消费、养老等内容,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留守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等,实施有效服务”[17]681,提升农村人口生活的安全感。休闲空间是人们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的空间,要按照“四有”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流向乡村,为乡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以生态空间为支撑,为“三农”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生态空间是在自然环境层面形成的空间层次[22],是空间发展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提出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导农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让乡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40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的底色。同时统筹自然空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分区域、分类型、分等级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筑牢乡村生态空间保护屏障,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之路。另外,良好的人居环境是衡量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影响到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习近平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要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好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10]404。

“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在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空间治理观自始至终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空间的期望作为空间治理目标,“是对马克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应用和创新性发展”[23],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新了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空间治理思路。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空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空间是什么?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创享空间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