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海外接受的价值取向

2022-03-18 07:54:35张立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韩少功寻根译介

张立友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既包括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作品,也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文化寻根意识,以现代视角关注传统文化、以民间立场还原民间文化传统的后寻根小说。这些作品在国内产生热烈反响,也吸引了海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力,得到持续而又广泛的译介出版与良好接受。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分析当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传播现状,展现其海外接受的价值取向,思考其“走出去”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重要启示。

一、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翻译传播

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文艺工作者踊跃回应这一时代使命,创作出一系列文化寻根作品,如:阿城的“三王系列”,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冯骥才的《三寸金莲》《神鞭》,郑义的《老井》,等等。20世纪80年代末寻根文学退潮,但一些作家仍秉持文化寻根理念,审视民族文化传统,表现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创作出兼有传统美学神韵又具现代意识的小说。这些作品延续着寻根文学的精神内核,被归为后寻根小说,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锐的《银城故事》《无风之树》等作品就是这一小说类型的代表。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因主题的时代性、题材的现实性、艺术的审美性引起了海外关注。《中国文学》(英文、法文版)和“熊猫丛书”就是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主要载体,尤其《中国文学》吸引了众多欧美知识分子,是他们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媒介。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1981年发表后被英译刊载于1983年冬的《中国文学》,可谓译介得非常及时;其《归去来》被英译后登载于1989年冬的《中国文学》。阿城的《棋王》《树王》在第二年也被《中国文学》刊译。1990年,《棋王》《树王》《孩子王》经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翻译后在伦敦出版,2010年修订后在美国再版。在杜博妮之前,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illiam Jenner)的英译本TheChessMaster已经在香港出版。这部小说因文化蕴含备受海外关注,在欧美掀起了“阿城热”。杜博妮的译本TheKingofTrees:ThreeNovellas被全球121家图书馆收藏,其影响远远高于詹纳尔的译本。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文化反思是海外读者的另一关注点。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主要揭示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呼唤民间原始文化和思维,唤醒现代社会人的生命活力。1990年,法国汉学家杜特莱与中国学者户思社合作翻译的《爸爸爸》由阿力内阿出版社出版,后被收入“黎明口袋书”系列,并两次再版;次年,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推出汉学家安妮·居里安翻译的《女女女》法译本;接着,两部小说经香港学者张佩瑶英译后被收入《归去来及其他》选集。王安忆的《小鲍庄》主要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仁义”的衰退和传统的种种弊病沉疴,再现了作家对民族文化的反思。1988年,《小鲍庄》德译选段被收录沃尔夫·埃斯曼的《文学手册:中国特刊》,英译本于1990年在伦敦出版。张炜的《古船》海外译介出版比较滞后,这部长篇小说于1986年出版,直到2008年英译本才在美国发行。紧接着,其瑞典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译本相继问世,美国哈珀·科林斯出版社将其列为“哈珀当代中国文学经典”。[1]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中的人性弱点透视感染了海外读者,1994年,《三寸金莲》经德国汉学家翻译后由海德堡出版社发行,同年,英译本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寻根小说追索中国人的生命特质与生存意志,在海外反响热烈。贾平凹的《浮躁》、莫言的《红高粱》、郑义的《老井》就是这一主题的凝练表达。1988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94年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首版后,2003年又由商业出版社格罗夫出版社(Grove Press)再版。《红高粱》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德语,并多次再版,先被《今日世界文学》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2001年又被评选为七十五年来40部顶尖世界文学名著,进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2](P111)而《老井》英译本分布在世界200多家图书馆。

对海外读者来说,文化寻根小说中的地域特色文化是魅力无穷的异质文化元素,陆文夫《美食家》中的苏州美食文化、李锐《银城故事》中的自贡盐业文化和《无风之树》中的两晋文化、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湘楚文化、阿来《尘埃落定》中的藏族文化等,都激发着他们的阅读兴趣。1983年,《美食家》经《中国文学》英文、法文版率先译介到西方,后被“熊猫丛书”收录,发行到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甚至一度出现了译本的盗版。1987年,伦敦读者国际出版社(Readers International)出版发行了这部小说的英译本。同年,旅法翻译家陈丰与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合译的《一位中国美食家的生活及激情》,连续十多年成为巴黎的畅销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3]《美食家》的两种德语译本,被收入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德语译介选集。目前,《美食家》的法文版、西班牙文版与意大利语版都已上市。李锐的《银城故事》有英、德、瑞典语译本,《无风之树》法语译本于2000年问世,早于其英语译本。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非常赏识李锐的小说,已经翻译了他的4部作品,并一直在关注与译介李锐的其他作品。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认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兼有中西方历史文化,既得到中国人的垂青,也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4](PX)经她翻译和推介,《马桥词典》获得“纽曼文学奖”。《尘埃落定》是阿来的寻根代表作,2002年经葛浩文夫妇英译后在美国出版,后被译为英、法、德、意等十多种语言,其英译本在西方影响最大,成为其他语种译介的蓝本。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戈德曼称它为“一部惊世之作,包含对人类共通性的深刻洞察力”。[5](PCover)

可见,文化寻根小说实现了海外多语种译介与持续传播,其传播方式既有国内对外输出的自我传播,也有海外主动译介的他者传播,且后者居于主导地位,但前者对后者有重要的引介与助推作用。

二、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海外接受的价值取向分析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接受呈现为主流媒体宣介、权威期刊的关注与文学专评的深入阐释。传播媒介中有不少英美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力的期刊,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国汉学研究》《图书馆学刊》《今日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等。并且数量可观的海外学者的研究专著、高校研究生的博士论文聚焦这一类小说。相关推介与评论既涉及单个作家的深层次剖析,也有全方位诠释作家的文化寻根理念,展现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海外接受的价值取向。

1.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魅力探寻。跨文化魅力是中国文学海外影响力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棋王》中王一生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依靠道家和禅宗中的入定状态,获得一种灵性的启示。”[6]陆文夫的《美食家》通过描写“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译本在欧洲出版后,许多国际友人到苏州都想要见见《美食家》的创作者,海外书店考虑营销的需要,也有意加入了中国美食元素。法国毕基埃出版社负责人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出版《美食家》这样的中国小说,我只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神秘文化的好奇……被中国文化神奇魅力吸引着。”[7]陆文夫因此深受法国文化界推崇。关注中国文化内涵是西方学者解读韩少功文化寻根作品的一个视角。荷兰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在其专著《以出世的态度入世:韩少功与中国寻根文学》中分析了《爸爸爸》《女女女》中的中国文化意蕴,认为:“韩少功以一个作家视角批判性地看待中国文化,既找出了文化的根性弊病,又张扬了坚韧的生存品质与儒家的民族大义情怀,而不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评论中国文化。”[8](P5)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海外对当代文化寻根小说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吸引着海外读者。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不仅让“高密东北乡”大放异彩,而且表现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敢爱敢恨,虽是争取自由而反抗压迫的土匪,但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直至拼尽最后一人。在国外读者看来,“在战争年代,不应该用完美的标准来衡量人,即便是土匪,但只要维护百姓的利益,就是英雄。”[9](P15-16)贾平凹的《浮躁》描写了改革开放初乡村经历的精神震荡和文化变迁。评论者在分析小说主人公金狗时指出:“农民应该接受国外先进的现代技术,但也必须讲道德、守伦理,要坚决抵制封建迷信、尔虞我诈、歪风邪气,不做损毁人格的事。”[10]当代文化寻根小说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增强了当代文学故事的跨文化魅力。

2.传统与现代交织下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洞察。郑义的《老井》和张炜的《古船》多被西方读者并置研究。美国华裔学者米家炎(Jiayan Mi)依据症候式阅读,解读了两部小说中共同的事件——“老村河流的干枯与水源断流”,挖掘出其中的“熵的焦虑”。正如论者所言,“两部寻根作品是‘消失’的寓言,指向中国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生态的不安及对未来的梦想。他们渴望重构民族身份,在与水的‘缺场’代表的生存困境斗争中寻找民族复兴的途径。”[11]《老井》中孙旺泉带领村民多处打井和寻找水源,然而,越努力打井枯井越多,呈现一种西西弗式的荒谬,但他们同命运与悲惨处境抗争终于取得胜利,孙旺泉凭借现代水文知识和钻探技术打出了泉水。《古船》中河水的消失、回归的循环与瓦里镇的兴衰荣辱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海外学者指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隋抱朴在改革大潮中大胆地挑战社会传统,带领人民战胜了看似无法解决的困境。……小说赞颂了智慧、意志与文化内省的胜利。”[11]此外,英语世界读者也试图从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中窥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美国学者Vivian认为,《归去来》是人物在虚空的过去与现在的割裂中的自我身份追寻,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个体如何建构自我的集体意识?”[12]《爸爸爸》《女女女》通常被国外学者放在一起研究。海外相关研究揭示,前者中的“丙崽”、后者中的“幺姑”的怪异行为是主体性缺失的表征,生存主体在历史与现实生存中由于未建立一种自我自主性,尚未形成对自我的过去和现在的明确认知。[13](P161)西方研究者对文化寻根小说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说明,他们希望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也时常对作品进行人性阐释。因此,海外对此类小说的解读没有完全停留在社会学层面,开始重视作品的人文内涵。

3.中国特色地域文化风情体悟。贾平凹的《浮躁》中的商州是黄河文化发源地之一,浓厚的田园回归意识、方言土语的浓浓乡情、地方神秘风俗文化等充满乡土色彩,这也正是商州的地域特色。自新时期以来,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一些地方文化传统被保存了下来,吸引了大量海外读者。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用生动的方言巧妙地将马桥镇的传说、轶事、生活记忆编织在一起,构思新颖的小说。国外评论者更多评价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思想共存的乡村文化场景。小说不是讲述个人的故事,“而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以词条释放马桥人的集体记忆”。[12]历史与故事构成的迷人风俗画让海外读者从阅读中丰富了自身对当代中国的想象。这部极具创造性的小说让读者近距离走进马桥镇人的生活中,感受形形色色的词典话语。“作品兼具世界性与民族性,既受儒家思想影响,……又有西方现代文化与历史。”[14]

4.文学性的艺术审美。除了上述文化与人的精神状态的视角外,回归文学研究本体的现象也证实了国外读者对这类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同。有学者细察了《棋王》的谐音叙事,发现阿城的“这一写作技巧生成了一种欲望,描摹出了下乡知青充满活力的情感”。[15]在国外读者看来,《红高粱》的叙事突破了中国文坛的创作传统,接近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其人物、情节实验使人想起唐纳德·巴塞尔姆和约翰·巴思。研究冯骥才作品的海外学者指出,“《三寸金莲》的故事展开了命运、权势与形势的反转,使读者处于持续的惊讶与兴奋之中。”[16]小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相互映衬,让国外读者体验中国文化风韵的同时,品鉴中国文学的美学意蕴。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接受走出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既有文化解读,也有艺术批评,二者相得益彰,反映了这一类型作品的海外经典化状态及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三、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海外接受的价值取向表明,这一类型作品在国外有良好的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它在向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同时,展示了生机勃勃、客观真实、充满异域风情、发展进步的中国景象,更新了西方人眼中刻板的近现代落后中国形象。书写当代中国文化与人民生活变迁的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译介、传播与接受,有助于消弭国外对中国的误解,促进中西方文化互动,增强国家间的理解。因此,文艺可发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17]可以说,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已成为中国对外塑造文化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新时期以来,文化寻根小说的海外译介、流传、接受与影响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那就是坚持自我传播与海外他者传播的联动,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当代文学是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其“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海外汉学家的传播,必须依靠政府的指导,通过恰当的方式,在价值引领方面,有效地指导海外读者的文化选择,调动他们阅读中国文艺作品的审美兴趣。可以说,把握海外读者接受中国文学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当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

可见,当代文化寻根小说向国外读者传播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景观。国外读者接受这一类型作品的价值取向显示,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更新了他们心中的中国印象。从这一方面看,当代文化寻根小说扮演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有助于增进西方民众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进而促进海外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进入更深层次。

猜你喜欢
韩少功寻根译介
韩少功的“根性”
湖南文学(2024年1期)2024-01-12 18:49:57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笑的遗产
小读者(2021年8期)2021-05-15 02:50:14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2017年2期)2017-06-14 12:18:15
寻根船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