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友,刘 凯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业后继有人。为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的相关问题,本文旨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和多维分析,力求清晰地呈现当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现状,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次问卷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建设路径等内容设计了21个题目,分单选、多选、简答题三种题型。总体来看,21道题目既有宏观的审视,又有微观的考察;既有理论的考量,又有实践的指向。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方式进行的,共收到833份有效问卷。 调查对象为干部、教师、学生等群体,分布在全国多所高校,总体情况为干部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9.12%,有76人;教师占62.18%,有518人;学生占27.37%,有228人;其他占1.32%,有11人。透过这组数据反映出此次调查参与的主体较为全面,有利于提高回收数据的有效性。其中干部占比近百分之十,已有一定数量,能够使本问卷反映顶层设计者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了解与认识,问卷也确实需要倾听一些干部的声音,毕竟最终建设方案还要由顶层设计者们进行指导。教师占大多数,对于提高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现状的了解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最多,这些了解和思考反映到本次调查问卷中,问卷结果会更科学,通过对科学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会得到有效的分析结果。当然,学生占比也占到近百分之三十,对于此次问卷调查也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对足够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能较好反映学生意见与呼声,增加问卷建议的可行性。
调查对象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认识基本一致。在“您认为什么是思政课程?”的多选题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思政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及相关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内容以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有10.56%的受访者认为思政课程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课,说明在当下还有部分群体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事实上,思政课不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课,而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1]。“您认为什么是课程思政?”大多数人认为是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只有4.08%的人认为和思政课程一样。
此次问卷还专门调查了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核心目标。在课程思政的特点方面,91.6%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政治引领,选价值导向的占96.28%,认为挖掘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元素的占88.6%。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课程思政政治引领、价值导向特点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引领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这一选项占比最高,达到96.64之多,其它选项的占比都与之有一定距离。党的教育最终是是为了培养人,因此说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关于对“同向同行”一词的理解,调查者各抒己见。在同向维度,大家在“立德树人育人方向上”的认识基本保持一致,占比有96.64%。选择“在政治方向上保持一致”的有92.08%,选择“在提升完善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的为84.39%,认为不能同向的仅有0.84%,无论是在政治方向上保持一致,还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等提升完善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归根到底是为了立德树人,在这个大方向上不能偏,必须保持一致。在同行维度,大多数人认为是达到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选择“坚持步调一致性,始终与思政课程同在一个频道上”的占77.91%,只有0.48%的人认为不能同行。
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相同之处方面,调查对象的认识基本一致,选择“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的占95.56%,认为“存在共同的价值引领”的占92.8%,0.72%的人认为没什么相同之处。在不同之处方面,96.76%的人认为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各专业的思政要素,思政课程旨在专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说明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主要不同之处,而课程思政挖掘各专业课思政要素的过程也就是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77.91%的人认为课程思政资源是不系统的零散式的,思政课程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有14.29%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思政是不必要的,思政课是必要的,说明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不必要的,市场不大,也说明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很有必要。在有没有必要同向同行方面,85.83%认为同向同行很有必要,认为比较有必要的占9.01%,觉得说不清楚的和没有必要的只占4.2%和0.96%。调查对象大都认为同向同行有其重要意义所在,且大家看法基本一致,仅有1.68%的人选择没什么意义。
首先课程思政是基于多方面背景提出的。85.35%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95.2%的人认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为课程思政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占84.15%,另有82.35%的人认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证。课程思政的提出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多方面现实需要。
“您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机遇有哪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需要一批又一批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2.2%,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占93.4%,学校重视76.5%,可见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国家现代发展的鲜活实践需要一批又一批可堪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此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也已成共识。认为学校重视的虽已达到近百分之八十,但还是不够高,说明学校层面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得工作还有上升空间。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得好的占50.54%,一般的占40.7%,不够好的有7.92%,差的占0.84%。
“您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挑战有哪些?”调查对象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差异较大,认为教师、学生重视不够的有75.99%,认同日常监督不到位的占58.22%,选择有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的占69.75%,觉得社会环境干扰的有52.58%,认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的高达80.43%。可以看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外部因素方面,所占比例均不高,而教师学生重视不够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等内部原因方面所占比例均比较高。这说明解决同向同行的相关问题,外部原因固然重要,内部原因才是根本。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内因上,同时兼顾处理外因,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方面改变。赞同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的调查者有88.72%,89.2%的人认为意味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容体系、队伍体系等在内的体系重构,91.8%的人觉得意味着更加注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学理念的升华,认为没什么改变的有1.68%。总的来说,由于课程思政与可思政课程同向的提出和推广,确实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变化,对于这些变化,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
只靠某一个主体的力量,难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依靠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认为教师应发挥相应作用的占97.48%,88.48%的人认为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96.76%的人期待学校层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觉得社会应给予支持的占78.39%。社会方面也能提供一些相关驾驭资源,认为可以提供实践教育基地的占97%,选择支持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进校园进课堂的有94.36%,觉得知名校友可以示范引领的占83.79%,可见大家对于社会也有很多期待。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应发挥应有作用,其中应发挥最大作用的应是教师和学校。
“您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实现同向同行?”一题中,94.84%的调查对象认为要提高思想自觉,正确认识同向同行的深远意义;94.48%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搭建平台,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觉得要做好顶层设计,在高校学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内容的占93.4%;强调教师各司其职,协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也有90.16%;更有88.6%的人认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后继有人。在这几条具体路径中,所占比例均比较高,说明说明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坚持多措并举。
在实现同向同行目标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发挥何种作用?有的调查对象认为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院方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91.36%;88%的调查对象认为要定期同专业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认为要多与外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汲取先进教学经验的有88.48%。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可以从事,责任重大。
总之,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是单靠某一个主体或者简单的几项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定目标。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都是良心活,都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坚持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更要坚持打持久战。
调查对象也为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例如有人认为首先应该实行学生毕业论文至少有1名思政老师对论文思想政治内容把关。其次要提高思政课老师的其他课程素质,建议从其他学科里的优秀学生里选拔思政二学位或者研究生来培养思政队伍。最后思政课教师的教师素养课程,应当包括人文艺术类。这是更多地的在强调思政课老师不能只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也要扩大自己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教授水平,有其道理所在,因为只有视野更广,才有利于把道理讲透彻,令人信服。此外,还有不少调查对象认为不能只重视形式,实效才是根本。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审和晋级,融合不能过于生硬等等。总的来看,大家对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期望很高、办法也很多。我们相信接下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同向同行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