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凤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一)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在乡村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在环境问题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重视乡村的生态建就是要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进程中,目标不能只是缩短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更需要将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开始阶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农民也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不能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却牺牲了蓝天、空气和水资源,将两者一并抓紧,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保护好农村的原生态,在现代理念的支撑下,将原生态推向其应有的重要位置,服务于农村经济。农村的居住自然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加以保护,因此在改善卫生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上,需要加强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对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常情况下,首先得到提升的是其物质生活,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人们才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国乡村目前的状况就是物质在不断增加,但精神文化建设比较滞后,在振兴乡村的进程中,加快农民精神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精神需求上越来越希望拥有较好的文化场所和居住环境与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条件相匹配。而建设生态文化,不仅能让农民意识到绿色理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从而反思自己的生产劳动,也能为农民提供更加实际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闲暇时光。
(三)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战略不光是在经济方面,要想让我国的农村得到好的发展、持续地发展,势必要求我们在振兴的战略中注重其生态文化建设。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将这种经济带动下的破坏模式蔓延到了农村。因此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避免破坏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也包含在其中,加强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在农村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从而在振兴乡村的战略实施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薄弱。在我国,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对生态方面知识的了解就更少了。在农村,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未接受良好教育且较为年轻的群体也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目前农村群体主要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陈旧,生态文化意识不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这种短期经济效益带来的环境危害,甚至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上的快速提升。可见,增强农民生态文化意识尤为重要。
(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全。一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在基础建设上未能保障落实到村子里,村民没有文化活动场地、也没有文化娱乐设施。虽然部分地区已经修建了农闲小广场,但场地也只是一块平整的空地,最多有一个篮球架及少部分简单的运动器材,这些基础辅助设施上的欠缺严重影响文化建设的深入,导致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在有关部门建设文化站的措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村里的广播内容也极少有涉及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负责人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管理偏于形式化,没有落实到实际等问题。
(三)生态文化建设盲目跟风。在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中,村里的景观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认识,更偏向于将农村景观城市化,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错误引导下,将城市的景观模式搬到农村,不但田园生活更加符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议的要求。此外,在房屋建设上也出现了偏向城市化,在农村农民都是自己设计并施工对房屋进行改造,因此,整个村落存在多种建筑形式,原有的乡村房屋特色也就不存在了。除此之外,在对农村进行景观改造的过程中,也忽略了对本地特色的保护和运用,导致自身的特点被埋没,而去模仿其他地区的风格特点,以己之短仿他人之长,为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埋下失败的伏笔。
(四)缺乏生态文化建设人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农村不仅存在人才缺失的问题,也存在现有力量知识不足、观念落后、年龄偏大的问题。由于在人才引进上缺乏地理上的优势,无法吸引层次人才扎根农村发展。对于那些刻苦学习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来说,好不容易才有立足于城市的资本,就不肯轻易选择再回到农村。这就导致在岗的建设力量老化严重、实力不足,又未能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从而导致在岗的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不具备危机感,在开展工作时不够上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也得不到落实。
(一)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加强宣传引导。在农村,虽然固有观念比较牢固,但对新事物,村民还是抱有好奇和接纳态度的。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丰富他们的闲暇时间,利用村委会的大喇叭召集村民进行生态文化学习,老年人接受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可以学习一些生态文化的基本知识,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做饭,重新体验“大队”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增加一起学习的乐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在课程中进行生态文化意识的渗透,帮助农村孩子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在农村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学生脑海中大自然形象更具体,心灵上距离大自然更近,学校方面也可以多组织生态文化知识竞赛,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大自然。
(二)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没有基础设施,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支持,在农民的活动场地上就不会有空无一物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设施质量欠佳的问题。在其他方面的建设工作中,也就可以开展更有水平的文化小站建设、创建环境更好的老年活动中心,增加生态文化宣传内容,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运动场所。与此同时,要对资金的流向进行监督,以确保资金服务于农民,可以建立透明的资金流向机制,进行全员监督。
(三)以原生态环境为基础,设计特色景观。根据当地农村自身特点进行景观建设,不仅能为建设生态文化增添色彩,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整合农村资源上也需要村民充分意识到,这是一项集体活动,因此需要将自家的建造与当地的风格一致,形成别具特色的本土风格。应利用本地特点,降低改造成本,避免对本土乡风的破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四)多方面调动社会资源,推进人才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振兴,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要能够吸引人才来到农村、回归农村,在能力要求上要有想法、有执行能力。一方面,要制定人才引进制度,对于愿意扎根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的优秀人才,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引入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对于农村出生的知识分子和外出务工的人员要鼓励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现在的人力不能忽视,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厚的情感,在建设、发展家乡的事业上有充足的热情,因此把农村的各类人群进行合理利用,也会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人才,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生态文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建设工作能力,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