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栋梁
(泉州师范学院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和活力的因素,所有事必须依靠人来完成。产业发展需要人自觉承担责任,小康社会建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也都要将人作为根本。因此,当前乡村振兴需要哪种人才和乡村人才需要如何培养已经成为农业能否振兴、农民能否富裕、农村能否美丽的主要问题。虽然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一直十分重视,最近几年众多学者也都纷纷投身到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中,但目前乡村人才无论是规模、布局,还是结构、素质等都与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下,能实现对人才的高效培养和合理应用,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将其应用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中,势必能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人才振兴,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源泉。(1)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传播者。乡村人才往往是在农村地区有所作为的人,他们不仅要明确基本的乡村政策,还要有良好的发展眼光,具备过硬的政治本领及思想素质,同时能与时俱进,掌握具体的大政方针和农业技术,能积极承担起传播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部署的任务,主动向全体农民普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传达“三农”新政策[1]。(2)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乡村人才能积极推动乡村政治与经济建设、文化与生态发展,并通过充分应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探索乡村事业发展新实践。(3)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其中乡村基层党委、村委干部承担着上传下达的工作任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家惠民政策在乡村的落实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有序建设;同时乡村贤人能士具有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作用,可以给乡村法治、德治带来动力,由此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保持乡村稳定发展;而致富能手则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将影响辐射至四方,全面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全体农民的科学素养,促进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造成农村和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下,乡村人才倒流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进一步拉大了乡村和城市的差距。因此,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管理理论实现全方位的人力资本开发,真正给农村发展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级人才。
1.2.1 乡村人才资源管理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保障
第一,落实人才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目前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而要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抓到关键点,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人才发展的首要位置。在国内农村地区,整体人口数量较多,宜采取就地取“才”模式,以通过农村最普遍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乡村振兴的能力,这一点除了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还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
第二,加强人才资源管理,是乡村产业实现振兴发展的支撑。对于农村发展而言,产业经济应实现全面进发,建立具有特色化的产业集群辅助,同时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而这一点实现的基础则是人力资源。一方面,农户收入主要源于第一产业,要提升生产水平和经济收入,就要培养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农村产业振兴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支撑,而这些都要有专门的科研领军人才、设备使用人才给予支持;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力量,对目前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这些的实现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2]。
第三,加强人才资源管理,是乡村生态发展的基础保障。乡村生态振兴需要进行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因此,传播质量和速度十分关键,这就需要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出绿色发展的带头人,为农民群体及时普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激发其生态意识。另外,农村外部环境的强化对于生态振兴也十分重要,一是要有环境治理类的人才对农村的常见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二是要有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等人才进行美丽宜居新乡村设计。只有真正全面落实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才能真正给生态振兴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人才资源管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点。在文化发展中,人是主体,更是传承载体,只有全面落实农村人才资源管理,加强人才开发,才能使乡村文化发展后继有人,促进文化振兴,实现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加强人才资源管理,是乡村组织发展的关键支撑。在乡村人力资源管理中,基层组织是重要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更是政府部门联系群众的纽带,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能促进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为组织发展助力。
1.2.2 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促进乡村人才资源管理
在农村地区开展人力资本开发是当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途径,国家相关部门对此也十分重视,反复强调要在乡村人才培养当中将各主体的优势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了铺垫。
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之下,各种促进“三农”发展的政策逐步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日渐完善,这就给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带来了内生与外引机遇。其中内生机遇主要在于农村地区当前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在外引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就必须对乡村人才进行开发和培育。而乡村振兴战略正好给当地人的学习培训创设了良好条件,使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内生机遇。而外引机遇则在于,有效转变了原先乡村单方面支援城市的现象,很多城市的高质量人才也都开始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和人才振兴的落实,也吸引了大量乡贤能人以及外出劳动力回乡,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这样一来,就给农村地区人才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潜能。
一方面,要明确人力资源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大作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乡村发展也渐渐成为了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因此,乡村人才振兴决策者则需摒弃原先不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人才理念,打造能进一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机制落实的优良政策环境,使人力资源能被匹配到收益更高的环节当中,实现人尽其才。政策有关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主体,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有明确系统的认识,能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乡村人才振兴当中的基本作用[3]。同时有效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一些较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经验,再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将人力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位置。
另一方面,要明确人才的优先发展地位。即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优化党管人才运行机制,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使乡村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能始终被放在优先地位。同时构建乡村人才发展工作的具体目标与责任,使人才队伍建设被纳入考核体系,优化述职评优、检查督促等制度。另外,还需建立人才发展管理体系,在实际进行培养时由相关经营主体,例如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技术与管理下乡,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2.2.1 构建完整的培训平台
为进一步满足乡村人才的培育需求,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落实,政府还需针对乡村人才培训需求及效果反馈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汇总。而对于国内农村庞大的人口量和区域覆盖面,为尽可能减少工作量,还需全面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专门的乡村人才职业培训交流平台。具体开展时,由相关部门先利用专项平台着手对乡村人才的具体培训需求加以了解,然后针对需求匹配具体的培训内容,由此解决人才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优化培训效果。同时,这种专项平台的建设还能直接应用到网络平台上直接交流,使各主体之间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给其中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议,以此更好地解决人才培训问题。
2.2.2 创新培训内容与方法
现阶段,农村的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日渐丰富,所以实际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还需要分门别类落实。一是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针对农村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教育,并重点实施技术培训,如互联网技术等,使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各项要素的生产率都能得到有效强化。二是将培训内容简单化,确保所有农民都能接受。具体应该基于当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农民群体展开家庭培训,将传统的理论传授转为田间实践操作,在现场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使得其中的核心内容能直接被农民所有理解,从而掌握更多更加先进的生产经营思想,促使农业发展和小农户发展能实现有效结合[4]。三是针对大学生回乡创业和农民工返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内容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创业水平。
2.2.3 注重农业科学技术培训
首先,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制定详细的培训规划。即基于上级下达的乡村人才振兴相关的文件精神,根据当地需求制定培育规划,通过全员参与和多部门协调,使乡村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政素养、农业技术素养、政策理论素养等都能得到提升。实际制定规划之前需重点实施摸底调研,明确所有部门与乡镇的具体培训情况、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人才培训需求,最终制定出合理、系统的培训规划。其次,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一是要优化培训硬件,根据应用情况及时更新换代,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维护;二是基于目前的人才振兴需求,充分应用各种软件资源,建立终身培训体系,同时由农技站、村民合作组织等带头举办讲座或交流会,鼓励优秀人才分享自身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最后,优化培训方式。(1)可以根据各机构的需求,应用现场培训和集中办班的形式,或开设移动课堂;(2)充分应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定期给目标人才推送学习内容,创设交流通道;(3)建立培训教育基地,邀请“三农”专家学者或者农业技术人才指导授课,深入实践。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支持。因此,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乡村教育机制。
2.3.1 夯实基础教育质量
首先,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即在全方位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对贫困学子给予一定资助,出台更多更完善的措施,确保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或者扎根乡村振兴人员的子女都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次,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完善教育硬件,引入先进的教育设备,优化乡村办学条件;二是完善教育软件,加强乡村教师能力培训,给其提供充分进修和晋升的机会,提升生活待遇与地位,吸引更多其他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最后,完善教育观念,注重引入新型教育理念。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兴趣课程、农技课程等,以激发学生对农业技术知识了解的兴趣,提升劳动技能。
2.3.2 优化乡村职业教育
乡村职业教育就是将目前乡村就业需求和经济作为基本导向,使从事某类职业的乡村人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提升职业技能,优化职业态度。实际开展时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构建职业农民制度,促进农民群体职业化发展,同时建立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应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和资源等根据档期特色进行课程设置。其次,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使其资金被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当中,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另外,针对具有培训需求和创业计划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之后取得相关资格认证可给予一定补贴,对于家庭困难的可给予生活补贴。乡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也必须加强重视,具体可以依托高职、技能培训基地等实施联合性培训,鼓励更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兼职任教。最后,在乡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具体内容放在专业技能、市场需求等方面,确保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并且还要按需落实教育,比如在农闲时展开系统化教育,在农忙时则根据农业生产实施针对性教育。当前的乡村职业教育是十分特殊的,更具有职业性和针对性,除了要将相关领域生产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引入教育指导,还要根据生产发展以及田间地头的实际经验开展工作,由此构建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2.4.1 优化力量配备,强化管理效力
从当前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来看,整体专业性较弱,因此必须对其加以强化,形成人才工作合力。首先,要完善乡村人才工作领导机制,明确领导小组的工作纪律,重点加大落实乡村人才发展规划与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化。其次,注重人才管理队伍建设,选出一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培养潜力较大以及政策业务能力十分熟练的干部负责乡村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例如在各乡镇人才办配置两名以上的专职乡村人才管理工作者,同时培养乡村人才管理工作的社会力量,建立人力资源公司、乡村人才发展协会、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站等组织[5]。最后,只要和乡村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相关的部门,都可以直接被作为人才振兴领导单位,同时人社、纪检、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也要加大配合,统一具体的工作细则和标准,尤其是乡村人才界定、选拔、培育等标准,共同给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提供充分的组织力量保障。
2.4.2 注重数据动态,落实联动管理
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乡村人才情况进行摸底。具体开展时,直接由人社部、统计部门和人才组织共同制定具体分类标准,召开摸底会议,并下发相关文件和问卷,实现人才统计汇总,以找到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动态数据管理构建人才资源档案。整个过程中需应用大数据管理模式思维开展,由专业人才负责,建立乡村人才资源管理系统,使各村组的人才信息能实现全面收集和甄别,并分门别类地录入系统当中。工作者定期再进行数据更新,动态追踪,明确人才的增减情况。另外,还可以将涉农专家、师资队伍等和乡村人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2.4.3 优化目标考核,提升管理质量
乡村人才振兴本身就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而人才资源管理也是一项长远目标,所以则应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具体可以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县委、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归入新农村建设成效考核范围,明确纪检、教育、人社、财政、卫生等部门在乡村人才振兴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实施述职,由此根据结果进行奖惩。
2.4.4 用好专项资金,落实管理保障
在人才工作开展中,无论是数据统计调研,还是系统开发维护,抑或是培训评价等,都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保障,所以有必要从科学管理角度着手,每年直接由各级财政部门建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资金,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另外,乡村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设备保障等都要由政府将其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设定的专项经费也都要应用到培训补助、师资待遇等方面。为保证资金充足,还可以吸收一定社会资金,建立专门的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基金,加大科普经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针对具有创业精神、有技术能力和远大理想的人才提供贷款等类型的资金支持。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中形成人才、资金、土地、产业等集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是目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更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背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从开展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的基础动因着手,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和乡村振兴的基本关系,由此通过政策引领、加强培训、完善教育机制和组织管理等手段实现乡村人才培育,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