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俊,吴文明
(安徽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基层治理则与民生福祉紧密关联。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时代任务,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社区是目前社会上的一项基本单元,属于社会治理的核心基础,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依托。在当前社会经济逐步转型发展下,特别是在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中,社区承担着愈来愈重要的治理与建设等职能,尤其是在基层党建引领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治理,更是现代化社会管理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与党建具有极大现实意义。针对于此,还需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趋势,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抓手,推进党的建设,将党组织服务保障以及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路径,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基层是党和群众之间进行直接联系的主要场域。因此,基层事务的高效化处理有利于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基层党建是党建的核心基础,是政党建设最活跃和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把基层党建融入实际治理当中,能全面促进党建的有效推进和创新实践[1]。为此,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能全面强化党的政治领导能力、群众组织能力、思想引领能力以及社会号召能力,有利于促进党的执政基础的筑牢和巩固。
基层社区治理属于社会治理体系当中的基础与前沿,地位突出。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引领治理过程中所依托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力量,更是基层治理落实中的领导核心,因此,基层党建的能效发挥与基层治理效果息息相关。党建引领治理主要依赖于党本身的组织优势,党的基层组织在全面领导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工作机制。自本世纪以来,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当中,党利用基层组织的强大作用促进了对社会体系的重新塑造。为此,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能充分发挥出党先进的组织能力及先进性,全面调动基层治理的发展热情。
对于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优化社区治理体制,还需明确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之间的界限。一是要明确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始终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将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政治核心,并不表示基层党组织要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全面干预,基层党组织本身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落实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出自身的政治导向作用、思想引领功能,减少对社区事务的过度干预,给社区自治留出更多空间[2]。二是要将基层党政组织和社区组织的权责界限划分清楚,对党政和社区的关系加以调整,全面规范和优化社区准入事项的具体行政审批机制,编制具体清单,实现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建立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以及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
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实现高效配合的过程中,人才是极为关键的一项要素。当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者的招录比较简单,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要素要求,整体都偏低,这就导致整个社区工作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必须要从人才队伍壮大着手,以夯实治理发展能力。一是要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将优秀人才选择纳入行政机构党建规划当中,还要让行政机构党建人员在基层社区党建工作当中获得良好发展,建立一种能够有效上下且极具活力的用人制度。二是要建立一套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横向交流平台,完善提升机制,进一步优化社区内党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实现社区发展治理创新。三是为确保所有社区党建工作人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全面优化社区服务,还需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提升人员待遇,尽可能调动工作积极性。
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的党组织也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一直以来,基层党组织基本都是以行政的角色介入社区治理,这就导致和社区内居民有所疏远。而要真正构建服务型的党组织,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服务群众的社会属性,将社区内居民对于行政体系的依赖性降低,加强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直接联系,真正从服务群众着手,进一步提升党建实效[3]。一是要优化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工作平台,在党员引领之下明确群众需求和意见,通过发挥党组织优势,优化服务机制,真正将群众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将群众共同参与作为基本动力,将群众评价作为主要标准,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建立民意诉求解决机制,通过政治、文化、经济等手段引导群众合理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发挥出利益协调功能,保持社区发展的稳定性。
3.1.1 落实社区书记专职管理
即从具有3年及以上社区工作经历的 “两委”成员、专职党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中选出社区党组织书记,也可以直接基于工作需求从与任职条件相符合的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选出。对于连续任职满两届且表现优秀的社区书记,可将其聘为事业单位工作者,以激发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社区书记工作室,促进优秀示范帮带以及共同交流提升,以此营造出尊重、关心社区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3.1.2 促进社区专职队伍建设
通常社区专职人员主要是除了行政以及事业编制,与法定劳动年龄相符合的全日制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行政村的实际情况划定配备标准,并开展总量管理,面向全社会聘选,优先对具备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进行招录。同时开展专职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构建与职业资格、岗位等级、绩效考核以及学历教育等相联系的激励制度。
3.1.3 加强专职党务队伍建设
社区党委还需配备专职副书记,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党务工作人才库,从中选出具有极高政治素养、热爱党务与熟悉党务的人员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同时再基于岗位发展状况建立绩效考核、民主评议、年度述职等相关制度,落实监督管理。
3.2.1 加强党员示范引领
首先,通过大走访进行宣传动员。具体应针对性地由党委书记带头,成员重点落实开展党员宣传走访动员,利用入户访谈、村级会议等形式向全体村民宣传相关政策、介绍社区治理工作,同时征询意见,实现意见有记录、问题有解决,拉近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村民思想动态[4]。其次,通过微平台创建交流宣传渠道,将社区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建议和问题、村民的基本需求等拿到平台上交流,给基层党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党员、群众还可以将社区内发生的各类典型现象进行公示,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共治的良好氛围。最后,通过公约制定带头履行。具体应基于公示、监督、评议等多项举措制定透明公正的党员干部公约,明确党员的基本职责,确保在社区治理项目当中能实现处处由党员带头,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治理工作。
3.2.2 引导村民参与共建
在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村民是主体,因此应着重体现社区发展治理的社会性以及群众性,全面激发内生动力。首先,选出“巷长”,带头落实责任。即公开评选“巷长”,以重点负责辖区当中各类治理项目的推进,落实公共服务以及民生事务等,同时应用专项交流平台,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调度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到平台上。其次,引导全体村民参与监督。具体可以公开评选出监督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方案的设计、落实等环节,针对党员以及村民的公约履行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提醒,同时对“巷长”的工作开展进行检查监督,以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最后,及时转变观念,推动治理完善。即在治理工作落实当中,利用自上而下的工作形式开展动员大会,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对实际治理进度进行分析,通过了解治理结果对自身发展的带动优势,引导其自觉参与到治理行动中。
3.2.3 建立多元共治格局
始终坚持多元参与,全面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发展治理,引导其共同参与。一方面,落实自治评选。例如开展“最美家庭”“最美社区”“最美巷长”等活动,由监督员以及辖区村民自行评选出最优集体或个人,全面宣传社区发展治理当中的各类典型事迹与人物,营造出见贤思齐的优良氛围。另一方面,全面繁荣社区文化,展现文化的浸润效果。具体可以由基层党组织主办,村委会承办,社区管理者等协助办理。如开设“党建之声”“乡村大舞台”等党群共建的主题活动,带领全体村民向美向善,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农村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角色是服务,基本职能是治理。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关于基层党建方向也都形成了普遍共识,即从传统的管理型转为服务型。为此,农村社区党组织就要自觉适应新要求,主动打破传统,从最开始就将自身定位为服务。
3.3.1 基于基层痛点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对于社区而言,尤其是农村社区,自治职能虚化、居委会行政化、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一般都十分突出。对此,这就需要对社区治理体系进行重新塑造,构建一体化的社区发展治理体制。具体基于农村社区当中十分典型的 “混合”“聚居”“散居”等生活形态,在现代农业功能区当中选出一部分区域进行改革试点,通过对公共服务组织方式、供给与配置方式进行改革,以给社区居民、产业工作者等相关群体提供更好地服务。
3.3.2 推动落实“三分三组三机制”
首先,分开设置办公区域,分解各项行政事务,分离岗位职责职能。即打破传统村级行政区划的界限,设置社区工作站,将原本社区居委会当中需要由政府承担的相关行政事务剥离出来,由社区工作站落实[5]。对于工作站而言,除了需要负责服务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监管等,还要统一制章,赋予一定权力。居委会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依法展开自治。
其次,重新组织政务、生活以及自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即制定出工作站政务服务事项的具体清单和指南,从而优化流程,缩短时间,建立网上政务、实体窗口、移动终端以及自助服务终端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同时,全面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实现现代物流、缴费、查询等服务布局,建立便民生活圈。并进一步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志愿队伍建设,实现社区居民和多元组织协同共建。
最后,优化保障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管理运行机制。直接从乡镇选出适合的人员在工作站任职,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并确立工作站和居委会的服务事项清单,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编制管理与考核制度,围绕乡镇展开考核,接受社区内居民的评议和监督。比如建立双向考评机制,即以群众评价为主,职能部门评价为辅。
3.4.1 完善治理体系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要始终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责任、社会协作、群众参与以及法治保障的治理体制,重点以自治、法治、德治为主,建立和谐共融的社区治理体系,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其中自治是社区内群众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因此要全面优化社区党组织领导之下的有关服务、组织及治理的自治制度,严格按照自治章程与社区公约建立公正的议事制度、事务公开制度以及社区监督制度等,以促进民主选举、决策、协商、监督等权益落实。法治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要求,因此促进依法行政,通过法治思维与方式解决问题,落实法制监督,更有利于提升社区群众法治素养,实现全民守法。德治是促进社区实现稳定发展的主要手段,实际开展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融入群众的观念之中,明确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促进社区风气建设。
3.4.2 加强财政投入
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以及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专项经费,构建与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并将所有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在这之中,服务群众的专项经费必须应用在农村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之中,真正为社区内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能应用在社区日常办公、人员经费开支以及政府已经有资金安排的服务项目当中。
3.4.3 优化服务阵地
在社区中应建立综合性的党群服务中心,给辖区内所有组织与党员群众带来政务、党务以及便民服务。同时还要对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统一外观标识与功能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居民区中,还要给党组织以及居委会设置独立的办公场所。对于新建小区还应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服务用房,以便社区进行办公。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如商业部分等都要建立区域性的党群服务中心,充分落实教育培训、党建活动、资源整合以及群众服务等功能,并在建立新场所的时候,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同步规划。
3.4.4 促进信息化建设
即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基层党建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党建引领农村智慧社区治理。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在线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全面完善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信息系统,建立党员电子档案,拓宽党建载体与空间。基于此,再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建立以行政管理、党建工作和社会事务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治理政策落实的精确度。
从基层治理结构的发展情况来看,社区将会变成基层治理的一项主要空间形态。作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社区对于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稳定运行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落实社区发展治理。当前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整体开始从村民自治变成了党组织建设,所以农村社区治理和党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建设就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所以,必须从两者的互动逻辑着手,明确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是促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途径,由此促进党组织建设,引导多元参与,创新服务体系,并加强支持保障,从根本上引领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