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芬
《壶口瀑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现代游记,以精妙的遣词造句描绘壶口瀑布之盛景,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瀑布的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教学时,要注意从审美的角度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帮助学生认识到遣词造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壶口瀑布》在写景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更妙的是其中的修饰形容之语极为出彩。
1.比喻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中将河比喻成一锅水本是寻常之语,然而,加上“正沸着”这一修饰语之后,既打破了常态下河水形态,描摹出壶口瀑布的动态之美,又形成了意料之外的恰当。“正沸着的水”属于意料之外——人们常见一锅沸水,但很少将小小的一锅水与阔大的瀑布河水关联起来——沸水让这水的危险指数直线上升,与雨季的壶口瀑布“最危险”吻合起来,所以说这比喻又十分恰当。再如:
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浪沫横溢”又是一用词精当的典范。水流动自然会形成浪,但唯有湍急的水流反复冲刷才能形成泡沫,因而,“浪沫”一词虽仅仅二字,却能让人想见水流急急冲刷、泡沫堆积的景象。“横溢”二字也极为传神,倘若将其换成“横流”“四溢”……都缺了那么点味道,不如“横溢”传神。
全文上下多处运用了比喻,并以精准的修饰使得比喻更加传神。如“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那平坦如席的大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2.拟人
《壶口瀑布》中的拟人大多是通过动词与情感修饰语达成的[1]。如“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中的“冲”,“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中“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拟人化的动词使得瀑布水流具有人的行为特征。“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中“畅畅快快”,“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中“来不及想一下”,“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中“哀哀打漩”是让水流染上人类的情绪特征。从阅读体验来看,拟人的表达手法可以帮助读者代入观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不仅如此,《壶口瀑布》一文还运用拟人手法将观景过渡到抒情,从景物的拟人化表达中,将水的海、河、瀑、泉、雾不同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不同情感对应起来,最终表达出文章主旨,让黄河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众所周知,游记常常在写景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有的作者会在游览结束抒发个人感悟,有的作者会在游览之中穿插心得。《壶口瀑布》一文末尾,作者借景抒情,从黄河感悟到民族精神。这种情感的抒发与升华之所以显得毫不突兀,是因为前文写景时,作者在遣词之中已经融入了情感。
第一次访壶口瀑布时,“大着胆子”“正沸着”“急急吸去”“一股劲地”“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急慌慌”……等字语都带着明显的情感色彩,或敬畏,或惊叹,或仰止。第一次观壶口瀑布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于是第二次“专选”了枯水季节,为何如此?第一次雨季观瀑布“我”几乎被吓退了,自然不敢再去挑战雨季瀑布,但枯水季节向来瀑布未必如此吓人,于是方才敢于再次尝试观景。此时,再读第二次看黄河那段的首句,就能品味出“专选”之下的情感深意了。当然,这次观景结局仍然不在预料之中,还是以“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作为结尾。
从欣赏的角度看,《壶口瀑布》的字语间自带情感,且上下文呼应,形成一条严密的情感链条。如果说只有一两处如此,可以说是偶然,全文皆如此,那必然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因此,遣词之中自能窥见作者的情感轨迹。
游记一般都是从作者本人的视野出发,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壶口瀑布》却将第三者视角巧妙地嵌入其中,使得文本增加了一点悬念感[2]。
写第一次雨季观瀑布时,以“有人告诫”点出壶口瀑布的危险性:
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一个瀑布而已,怎么就成了危险的存在?毕竟在我们的常识中,瀑布是一个景点,无法像动物一样移动,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通过下文的瀑布景观描写,这个悬念一层层解开,于是有了“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一次观瀑布结局。
第二次到壶口瀑布是枯水季节,不同于第一次以第三者评价引出瀑布“危险”特征,这次的第三者视角作为最后的总结与补充。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原本的景观描写已然让读者感受到壶口瀑布气势万千、跌宕万钧的造物伟力,但其中具体力量大小却难以感知。有了当地人关于黑猪的解说,我们就深深感受到了瀑布中的巨大力量,从而跟作者一样“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可以说,这两处通过“有人告诫”与“当地人说”嵌入第三者对壶口瀑布的评价,既是对壶口瀑布雨季与枯水季的最显著特征的概括,也是对写景的画龙点睛——以第三者视角点出了作者两次观壶口瀑布的最大感受。
《壶口瀑布》中句式长短不一,似乎并无定式。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点奥秘:惊险处短句居多,平缓处长句为主。
1.短句急促
雨季时,为了让读者对“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更有代入感,作者用了多个短句来刻画当时的感知与氛围:
……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为四字短句,高度凝练概括,画面立体感极强。“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同样为短句,且其中“扑面而来”“震耳欲聋”似乎对仗工整。“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同样为整齐短句,前半句强调“看”的视觉,后半句强调“听”的听觉,暂时性的“失明”与“失聪”之下,人在惊疑不定之下惊慌失措,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在这样连续的短句之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感知到壶口瀑布带给人类的震撼之感[3]。
2.长句舒缓
相比短句的急促,长句更为舒缓。但《壶口瀑布》一文中的长句在舒缓之中,更带有一种流畅的力感。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不是……而是……”的长句中,将“高处”与“平地”进行位置对比,将“仰观”与“俯视”进行动作对比,将“垂空的水幕”与“被急急吸去的水流”进行水势对比。在此一句之中,写出了壶口瀑布的水势奔流特点,不容读者错辨[4]。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这句话是第二次看黄河中的长句,夹在一众短句中,显得尤为难得,其中舒缓韵味更是无比突出。其中提及的“石床”“细沙”同样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与瀑布的激荡声势形成鲜明对比,读到此处神经也随之放松起来,这就是独属于长句的魅力。
品鉴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壶口瀑布》为例,遣词造句可以于字词之中蕴藏情感,形成隐藏的情感纹路;也可以于句式之中渲染气氛节奏,形成清晰的情感基调。在文末升华主旨时,既可借景抒情,又如星火燎原一般,点燃全文的情感脉络,使得整篇游记景中蕴情、情中牵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