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与路径

2022-03-18 07:10孙巧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特色

王 婵 孙巧峰 杨 晴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表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相融贯、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纵横维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现实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方面的铸魂育人功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理应充分理解和全面吸收,在此基础上,将其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十一个方面高度凝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和借鉴吸收西方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不同于西方而根植于中国当代法治土壤的先进法治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总结了过去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又面向未来,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确定了任务清单。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突显了法治为民和人权保障的法治精髓,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靠谁、为了谁以及如何建设这一系列核心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能够充分保障法治建设政治方向正确,确保法治建设成果最终为人民所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在法治领域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唯一道路,是被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够行稳致远、永不变色的关键。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党领导的中国法治建设开篇布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开创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制度之新,突出了人民在法治实践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人翁地位,因此,三个坚持在法治思想中发挥了统领作用,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也是党对其自身执政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工作,首先就是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将宪法和法律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而不是将执政党自身置于依法治国之上,任何脱离依宪依法的党的领导都是不可取的。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依法治国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归根结底取决于党对法治工作的正确领导,同时只有执政党将自身活动严格限定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中国的法治建设才能永葆“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再现。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1]人民是伟大历史的缔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中国法治的独特本色。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新需要与法治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必备的法律制度,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思想的具体践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延伸和发展理论自信,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保证法治建设事业之树常青、确保中国法治理论发展充满活力。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高校新一轮“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定位是“立德树人”,而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关键。对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将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贯穿于立德树人教育的始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思政教学指明了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我们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频繁涌动,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矛盾表现突出,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对新鲜事务往往充满好奇,但由于他们缺少对事物的甄别和判断能力,极易受到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思维的不当影响,因此,“以教育人、以信仰引导人”就变成了思政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道路自信,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通往中国之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被人类历史发展所证实的一种最优治理模式,法治乃规则之治,培养规则意识,树立法的权威,涵养法的精神,营造崇法、信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开创全民守法的新局面,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求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求大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思政教学明确了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我们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对此,高校思政课应将“为民育人”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善于求教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依据人民对育人工作的诉求和期望适当做出课程上的调试,满足人民群众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培养出的人能够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而确保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始终保持“人民本色”。

(三)坚持党的领导为思政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回答了我们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向问题。政治方向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向,也是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和培养“专门人才”、培育“健全人格”双重自觉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思政教育的引领,让大学生“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4],大学生才能真正明晰我们之所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动因。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致力于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5]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建立“大思政”时代复合型育人机制,从而形成知识传授与道德培育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相互保障的良好局面。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也是思政课改革需要秉持的根本性原则。“三个坚持”融入思政课既要加大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使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要立足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现状,为改革插上新时代的翅膀。诚然,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需要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带动思政课教学又快又好发展。

(一)深入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不能仅限于对理论的研究和阐释,而是应该将思想融入青年人的脑海、流入青年人的内心,这就需要对其中丰富的理论内涵进行充分解读,提炼其中的精华要义,并使之转化为青年人熟知的话语体系。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如何表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表达思政课的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表达方式。[6]因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过程中,宣传的话语和传播的途径应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论宣传的过程也是深化理论认识的过程,通过对理论内涵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更加认同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建中国、富中国和强中国。

(二)优化思政课程设置,“三步走”重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既涉及法律制度、党规制度,也涉及到制度的运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政治引领和法治导航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程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其中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的方法论问题,传统的思政课程已构建起了“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发挥了“教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原有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事物认识的一般接受能力,也没有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逻辑,造成课程之间的承接性和延续性不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遵循,可以有效解决课程设置逻辑性不强、内容不够丰富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通过“三步走”策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导入学生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时政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大一阶段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通识性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他们对规则的普遍认同,这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关键,该阶段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历史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予以阐释和解读。通过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一般规律,获得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广泛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绝对支持。第三步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将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关联,通过纵向维度的考察,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及时转化,以此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准确的教学依据和理论遵循。通过对科学理论的阐释,获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的高度认同,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

(三)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厚植思政教师的家国情怀

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厚植思政教师的家国情怀。思政教育肩负着“铸魂育人”使命,这决定了课程本身不单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应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对人的思想的改造。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无疑对思政教师提出了高于普通教师的教学标准,因此思政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一是通过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大国博弈不断上演,国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一波又一波贸易战的背后暗藏着一些国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新时代国家建设者的政治立场、价值选择、处世之态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因此,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应首先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以身示范带动学生养成政治敏锐、思想坚定的良好品格。除此之外,思政教育是一门关乎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本质应回归至对人自身的关怀,这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的人权”的理念一脉相承。思政教师铸魂育人工作的前提是其自身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人的心里应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个人还应常怀一颗仁爱之心、感恩之心,保有一份真性情,坚持做好一件事,并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添福祉的理想追求中,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堂内外互动式协调发展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鲜明的政治性和系统的理论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应以理论阐释为主,在以往的理论阐释过程中,教师借助讲故事、说案例等方式增加了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宜接受性,得到学生较高的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形成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互动性,从而影响到实践对理论发展和理论完善的助推作用。设置思政教学的实践环节,就是要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充实已有理论的内容,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带领学生走进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让学生充分了解法治运行的全貌,从而对法治实践有一个直观的近距离认识。当然也可以邀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和具体工作人员走进我们思政课的学堂,分享实务经验,解惑实践难题,通过互动的形式深化学生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理解。除此之外,实践环节还可以增设带领学生下基层的活动,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工厂企业、走入街道社区,通过切身体验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做法,使大学生获取国家建设的一手材料,让大学生真实体会到一线工作的辛苦和不易,改变之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引入,不但可以弥补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要的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受教育者走向教育本身,让自己从一个纯粹的被动学习者走向学习的参与人,实践教学方式正是遵循了教与学的这一规律,使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单纯的接收知识的“收音机”,而是要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四、结语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思政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政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思政课中引入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要完全推倒之前的教学课程模式,而是要借宣传和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机,对思政课程按照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一般规律之要求,优化思政课程设置,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诚然,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教学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程改革就能完全实现的,需要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融贯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之中,形成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塑造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支撑的“大思政”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