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沙俊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36)
党的十九届五中和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进。
农业相关要素的供给数量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供给总量,但农产品结构以及质量的优化提升,则与相关要素的质量和供给方式存在较大关联。农地、劳动力与资本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要素,其供给机制的优化,将直接决定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坚实基础。
要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农地要素供给要从确保土地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主要解决承包户与经营户利益难处理、经营权抵押难处置以及流转中的投机风险等问题。为此,深化农地供给要素配置,必须在农地确权颁证基础上稳妥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然后,以降低农地耕作成本为目的,制定农地配置标准,针对机耕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提高农地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建立新型高级农民培养培训机制和体系,保障新型高技能农业人才供给稳定。其次,对现有农业人员进行现代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现有农业人口供给质量。
要探索如何建立农村信贷瞄准机制,让具有不同资金需求约束的经营主体向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贷款。要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政策性银行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应定位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商业性银行应重点关注农业资金的发放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重点探究不同性质银行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对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行合理有效引导,使其能够进入商业化育种、农业新装备研发、休闲观光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急需投入的领域,重点在于已有模式(PPP模式、BOT模式等)的如何运用和新模式的探索。最后,建立农村互助资金社高效运营机制。重点在于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服务宗旨,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开支和浪费,建立农村互助资金便利申请、发放和归还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农村互助资金社功效。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科技兴农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路径,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是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各级领导部门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丰富宣传方式方法并增强宣传效率;二是做好基层领导带头示范作用,从学科技、用科技和抓科技三个方面切实将科技兴农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明确并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大方向,以节本增效、质量提升和生态环保作为主攻方向,要建立高效领导沟通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农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农业技术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在于明确不同主体的功能和定位,首先,要对农业科技产学研的主体进行梳理和归类,比如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同时对同质主体进行分类,比如将企业分为大型龙头企业、中小型龙头企业和一般企业等;其次,要对农业科技产学研的主体进行功能定位,研究企业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推广中的功能是什么,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功能区别是什么等;最后,要建立农业科技产学研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点在于推广路径和推广主体的建设。对于农业科技推广路径的建设,首先是建立政府推广(公益性推广)路径;其次是建立产业化经营组织推广路径,充分利用产业组织的高度组织化,把有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迅速推广下去,达到组织体系内的快速运转,高效益经营;最后是建立非产业化推广路径,要通过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扶持发展政策积极支持,通过完善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其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建设上,首先要明确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比如政府、科研院所和院校、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其次要明确各主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角色和功能,比如政府应在农业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的扶持等方面增强自身功能;最后各主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如何进行合作,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效率。
拟从改革科技人员绩效考评办法、优化科技奖励制度、建立科研道德约束机制等方面探究完善科技兴农激励机制的路径。
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
从企业链维度出发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化水平:首先,要优化现有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运用博弈论相关知识,对各农业组织模式的经济收益与稳定性进行对比,综合考量各个农业组织模式的制度优劣势,在其基础上以相关经济理论为视角构建分析框架,系统性归纳农业组织模式的选择逻辑,为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选取适合自身的组织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要构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创造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农业组织体系,重点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业组织如何与所处特定环境相融问题,化解农业分散生产与市场经济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小农家庭生产效率。
从供需链维度出发,首先,要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调节我国农产品结构,特别是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在确保农业产能与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扩大紧缺农产品生产,适度调减市场过剩的农产品特别是非食品农产品生产;其次,要优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拟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健全与市场化信息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从而建立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减少流通环节与降低流通成本,并提高农产品相关信息流通速度,以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解决农产品产销不平衡问题;最后,针对现存市场过剩农产品,要对其进行创新利用处理,在解决其储蓄量过高问题的同时,创造获取新的农业价值。
空间链是指产业链的地理空间布局特性,强调产业空间分布。农业高质量发展从空间链维度解析,意味着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高速协调地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各地在农业区域布局方面做出了各种有益尝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但还存在农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以及农业资源易被其他产业占有等问题,阻碍我国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从空间链维度出发,要协调规划农业产业布局:首先,要制定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战略,重点确定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局域布局框架,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其次,农业产业因其生产对自然地理条件具有较强依赖性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所以要重点降低这种地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各地区产业集群规划合理程度,基于国内各区域发展特点提升整体农业产业集群水平;第三,要强化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各地区农业标准化园区与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的部署与推进,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并以此为重点推动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国性、区域性和田头三级产地市场体系。
从价值链维度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打造,推进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首先,要制定怎样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战略规划,构建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战略框架,减轻长期存在的“重工轻农”倾向,对后续工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其次,要对目前探索和发展中的融合模式进行研究,了解各个模式的优缺点与适合对象,并探索新型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第三,要利用产业融合打造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推进产业兴村与农业数字化建设;最后,要解决农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间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如何提升城乡资源配置效率,为城乡产业融合夯实基础。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控制化肥等污染品投入量,大力推进投入品减量。资源投入不但关系到食物系统植物产品、动物产品和食物等必需品的产出数量,也关系到氮、磷、农药的环境排放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还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控制投入品数量、科学适用农产品投入品、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确保农产品投入品控制应思考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基于土地增效和施肥减量,推进化肥减量和土地增效的双重作用,明确对于“化肥减量”的实施方该是谁,考量对于“化肥减量”是政府的限制作用更强还是企业自身约束作用更优?分析具体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应该配套哪些战略出台,应该制定哪些激励政策及法律法规,并思考如何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其次,基于地区选择和种植优势进行考量。通过比较分析法筛选果菜茶种植优势突出、有机肥资源有保障、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分析是否有必要选择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并进一步解释进行地区筛选和开展试点的意义何在,对其优劣势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完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找出现存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分析完善和扩展该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进一步分析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最终制定符合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现状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明确如何制定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短期目标,并明确这一覆盖率在不同时期应该达到何种水平,最终达到农产品科学投入目标。
农业生产力布局不仅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也关系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因此,完善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是保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和绿色农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完善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首先,立足匹配水土资源,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非绿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最优程度的匹配水土资源是促进农业绿色化的重要路径,分析如何通过匹配水土资源实现减少化肥等污染性激素的投入,并明确水土资源匹配的最优区间。其次,明确区位特定功能,分析不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将地区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及保护发展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并明确如何划定粮食作物生产功能区、经济作物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绿色生态保护区。再次,优化生猪等牲畜养殖布局,探讨如何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如何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如何巩固发展奶牛优势产区,打造我国黄金奶源带。最后,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依法制定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分析我国养殖水域滩涂现状,阐述其自身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如何对破坏水域环境的商户进行惩罚,如何制定具体惩罚力度,例如不同的破坏力度应对应怎样的惩罚,责罚金额为多少、停业年限为几年等。除此之外,在确定水域滩涂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基础上,确定如何合理划定水产养殖区、布局限养区、明确禁养区,从而保护水域环境,压减内陆和近海捕捞强度,并进一步明确如何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以及如何建设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打造海外渔业综合服务基地。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耕地红线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最低标准,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是推进农业绿色化的制度保障。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两个角度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严守耕地红线和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分析如何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完善建设标准,通过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探索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其次,探讨如何制定分地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具体行动,例如,如何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怎样持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证分析实施“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东北节水增粮、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是否有利于农业绿色化发展,以及是否可以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其次,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分析如何深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定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的改革目标。最后,制定完善农田灌排工程相关体系,明确如何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讨论如何推广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品种,以及如何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要注重污染投放的减少和生产力布局规划等“事前预防”,更要注重产地环境治理和修复等“后期治理”,因此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实现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径。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通过分析数据和我国当下发展现状,分析如何制定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标准。明确如何编制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指出其分类标准是什么,阐述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的具体计划,比如截止到哪一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应达到何种标准。其次,从农作物秸秆就地还田角度着手展开分析,以畜牧大县为重点,分析如何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标准百分比。其次,关注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探讨如何完善“使用者归集、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比较分析“谁生产、谁回收”的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分析是否应该开展此试点。最后,从综合循环角度推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如何集成推广“猪-沼-果”、稻鱼共生、林果间作等成熟适用技术模式,以此加快发展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
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必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因此,要促进产业融合和配套服务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适应高端化需求提升竞争力,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尊重自然生产规律,提升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尺度。综合考虑各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推动新业态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实体分工协作、集群发展,提升新业态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