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线条东方意韵审美研究——以纹样为例

2022-03-18 06:45:37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纹样线条美的

吴 慧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欣赏东方意韵的线条美始于文明的开端,中国先民们对线条美的迷恋“如痴如醉”,并较早掌握了对线条的得心运用,赋予艺术特质之外的有温度的烟火气。对于传统纹样而言,线不仅被认为是造型元素,更是形成视觉动感与韵律的重要因素,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理想审美观念和造型手法。

一、美的图示表达

(一)造型之美。纹样本质上属于视觉语言。线的造型美在民间艺术中起到引导视觉方向,分割空间结构的作用。适当的变化有利于展现艺术快慢节奏感的表达,疏密而多变的线条能够营造出透视空间的新颖感和变化的视觉效果。线条的粗细变化造就空间转折与虚实转换。原始彩陶纹样运用抽象的几何纹,形成直线和曲线的简洁凝练、灵动活泼。这种风格通过匀称相近的粗细线条展现力度变化,运用粗细一致的线表现平衡的舒展感,造型线条起起伏伏、曲折造型强化了律动的美感,线的流畅感结合块面的质朴感在不同角度呈现,达到和谐的构图效果。线的造型美同样体现在画像石纹样中,线条炫动的造型变化、空间分割的主次变化都展现出一种形式美。汉代画像石雕刻简洁朴实,它结合人本思潮的高涨和对美的事物强烈的感受力,运用高超的阴刻和阳刻的雕刻手法对生活进行记录与创作,涉及狩猎、采桑、宴乐和战争等群居生活内容,多样化的造型语言不仅丰富了纹样的发生发展,同时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征服自然的向往。

千变万化的雕刻艺术形式展现出在静态的视觉艺术语言表现以外还需要调动各种视觉元素,实现在艺术语言里动与静视觉冲击的画面效果,营造速度和充满动态的意境,达到不动而动的艺术感染力。常见的题材有汉代的羽化成仙,神话传说里长着翅膀的羽人穿梭在画像石上,线条展现轻巧灵动之美。造型质朴唯美的人物造像,长袖翩翩,衣带飘飘,曼妙的曲线涌动出空气流淌的速度与方向。美的魅力体现在这个时期成熟完整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内容上涉及历史传说和日常生活小景。大到战争场景中人物动态,小到对小物件的摹刻,处理画面详略得当、虚实变化、主次清晰。对动态的绘色雕刻,把握空间布局,线条间的贯穿衔接无不体现古人对美的执著追求,成就了经典和永恒。

(二)色彩之美。民间艺术的色彩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东方色彩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即青、黄、赤、白、黑的传统色彩观,它是把对象按照类别进行划分。不同的类别对应不同的颜色。色彩用色上偏重主观色彩的表达,脱离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属于色彩的象征性运用,它是反映艺术家审美心理和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运用视觉表达的方式突破原有色彩禁锢思想,解放物体本来的面貌,这有别于西方由光派生的色彩科学。中国是擅长运用自然色的国度。传统设色极具东方审美,永乐宫壁画中除了用黑色勾线著称,大面积地运用石青、石绿,点缀棕褐、赭石、朱砂等纯度颜色。这种色彩搭配的特点使壁画风格上兼具雄浑稳重和东方艺术美感。讲究色彩分布的节奏和韵律,使颜色服务于线条,同时依靠白色来调节画面的明暗程度,白色的使用增加了画面的跳跃感,会打破娓娓道来的直叙感。

东方色彩呼应着纹样营造出的空间美。使用色彩塑造整体光线视觉效果,巧用色彩的过渡色易于制造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楚国的漆器、丝织品中巧用色彩之间的面积比例,图与背景清晰的对比关系。朱红与黑色相得益彰、浑厚璀璨、交相辉映。楚人又极度偏爱红、黄色,形成与道家恬淡舒适、无为而治和顺从天道的思想契合的楚国风尚。

以宗教艺术为经典的敦煌色彩更是集自然界的色彩赋予一身,敦煌的色彩多用纯色,色彩对比强烈,绚烂多姿。隋朝壁画中青靛、朱红、土绿和金色,使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与不同色度的灰色增加了颜色的明度;同时又在红、绿、黄、蓝色中添加黑色,进行适度调和,使黑色呈现不同冷暖的倾向,打破沉闷的色调。唐代敦煌色彩发展注重中间色和调和色的运用,在单纯中追求丰富效果。绘画风格上不拘泥于色彩的真实色调,利用色彩的层次、冷暖和象征来协调纹样的整体关系,色彩借助具体的形象传播宗教教义。这时期纹样的色彩表达不仅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色彩体验,更像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物象表达,敦煌色彩运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东方意韵之美。纹样的存在形式作为文化的产物,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伴随着文化的成长形成独特的存在方式。同时又糅合了东方的哲学观、美学观和宇宙观,体现出世间万物的和谐,承载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思想和深刻厚重的历史文化。这种存在不是由个体所决定,而是具有现实的普遍受众性,集中体现民族智慧的升华。它反映了主体自我生命意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对自由的追求与理解的更高境界。它的灵感和创作渗透着不同地域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涉及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的衍生。东方意韵之美在明清时期刺绣中山水纹样得以呈现。同时与儒家提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文化相呼应。这是人们对山水审美体验在刺绣上的延续的直接表达,通过对花草树木的的简化和抽象化的表达,使之成为纹样东方意韵美的一部分。

二、纹样美的文化诉求

(一)社会需求的不同导致风格的变化。从社会学需求的角度,纹样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好愿望的期盼都是将内心个体化的愿望、憧憬所寄托的表达,个体化汇集成群体化意志,思想变化承上启下,继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唐朝盛行的卷草纹出现在民族大融合时期,它是秉承朝代文化历史内涵的再现,经历纹样的变化与发展,展现繁华盛世的经典纹样。

纹样美的发展顺应了朝代意识文化的更迭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变化,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纹样的文化内涵是人们思想意志的倾诉,以及各个时期,各阶级,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唐草纹样化繁为简的造型风格的出现,繁荣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唐,盛开在各民族意识和习俗共同融合的政治背景下。体现着繁华背后的热闹,并把这种开明的政治清流改变着古人古拙含蓄的清朗的审美气质。

同时代一些主流思想对传统纹样的影响也是由来已久。儒家“仁”的思想影响和支配着纹样的选取。儒家文化的宗法礼制常把自然界的生物象征寓意表达。鹤、孔雀、云雁、麒麟、狮、虎等吉祥动物是常用于区分文武官阶高低的服饰纹样。善于反向思维的道家,脱俗超然,追求内心的古朴归真。佛家倾向于“一切皆空”的悟道中。随着佛教的引入,再现象征着灵巧高洁神圣的忍冬纹和莲花纹,投射出与时代特征相似的繁华似锦、雍容华贵的景象,展现出一种自信浪漫的气度。佛教一直宣扬的轮回永生和直达彼岸的圆通与唐代的宝相花的象征精神相一致。除了宗教色彩之外,强调生命延续的百子图,直观具体的表达人们的美好寓意,延续了纹样的世俗化倾向。各自不同的观念思想都是出自古人对自我和对自然的认知状态。我们可以从纹样中窥探当时的民生百态、思想变迁及普世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三家的本体论虽然各不相同,却是构架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格局。

(二)布局功能的演变。纹样的布局功能侧重整体性,处理不同空间里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达成步调一致。纹样的布局之美又体现在整体与细节之处,整体在平衡构图中,常见的有双兔图,首尾连接的四喜人纹。布局中分隔空间的细节处的填充,即丰富空间布局的整体性,体现古人智慧的独到见解,主导布局中的直线和曲线连贯有序的排列形成了优美的视觉空间,形成布局风格的变化多样。唐代出土的铜镜,纹样布局形式上大多遵循构图对称的原则,布满了绶鸟飞舞、繁华似锦的动物、植物纹样,整体布局平衡、和谐。布局中自由式的散漫、延伸的风格最为常见。富有节奏感的奇异风格的卷草纹,它和一簇簇团花似锦和典雅的宝相花构成了唐宋时期纹样的主基调。同时期寓意珠联璧合、绽放生命光芒的“缠枝纹”结合S形骨骼,拓展其延展性,增加线条的变化,与带状连续纹样相结合,形成一种向外围四周蔓延、不间断的连续纹样。

布局对比除了平衡布局外,还会有效地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内容,形成分割布局的秩序感:在画像石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在方寸之间跳跃式地描绘不同的场景,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尺寸不等的平面描绘天马行空的世界。以传统民间艺术为载体的多种纹样布局形式不仅有抒情和叙事性的展现,而且还对固有空间的再现,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美学特征。纵观其纹样的形态,呈现出粗细有序的线条或块面状,纹样多有印刻形式,尤其注重对内涵的把握,通过联想、通感等直觉能力,展现描述物体的神韵。美学特征又具有时代特点,这与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流行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等相关联。汉代产生清风飘逸之感的线条一方面来源于对朴素自然观的再现,另一方面是设计者对线条游刃有余分寸的把握,匠心独具地驾驭了线的方向感和节奏感。从纹样沿革出发,纹样的图案形态来源说明纹样的传承性。纹样的发展几经朝代的洗礼变迁,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纹样图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的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四灵兽的方位四神也被后世采纳,直至汉代已经初步形成独立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象征吉祥的龙凤纹和珍禽瑞兽纹,隋唐时期的植物纹样的造型特点独树一帜,同时期人物图像、情景歌舞和敦煌飞天蓬勃发展。经历了唐朝纹样发展的繁荣阶段。明清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日臻成熟,构思巧妙,其意向复杂而深邃。纹样的内容囊括了世间万物,出现了年画三镇,刺绣苏、湘、蜀、粤四大门类,印染、陶瓷、木雕石刻和剪纸艺术蓬勃发展。

纹样的审美特征体现在画面之外的艺术语言的表达上。符号性是传统纹样的重要特征,纹样就是抽象了的符号,表述的含义具有独特的象征性。纹样的美学特征直观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的艺术审美。纹样变化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特色,民间文化的丰富发展也促进纹样样式的发展,结合民俗艺术的参与,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犹如动乱纷争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以后,纹样的图式变化与宗教因素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传统的牡丹、菊花为基础,形态对称,层叠的花瓣,象征佛像庄严的宝相花就应运而生,就极具宗教色彩的审美意蕴。

结语

纹样之美在于它用符号的形式来展现生命力的旺盛;在于用图像化的造型来展现灵活的包容性,吸收众家所长;在于延续中国民间美学顽强而伟大的传统血脉。要探寻纹样符号语言新时代意义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面对着民间艺术的发展,我们坚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怀抱和胸襟,遵循纹样语系演变发展的艺术脉络,意识到对传统纹样的现代解读是实现高层次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归的必由之路。现代人对待传统民间艺术的态度体现内蕴的艺术涵养,对纹样美的充分肯定,只有学会欣赏美、成就传播美的文化使命,才能真正做到现代社会的消化吸收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反哺作用。我们努力做到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现实回归,打造具有东方意韵审美的民族文化特色,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纹样线条美的
线条之美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38:54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袁飞纹样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7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8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5:03:24
烧脑的线条
知识窗(2015年7期)2015-05-14 09:08:20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