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2022-03-18 10:36张仪华陶梦琦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财政支出第三产业

张仪华 陶梦琦 王 园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变迁的形势愈演愈烈。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却出现减缓现象[1],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2]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明确新格局下推动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力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合理的财政政策制定对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中国经济增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采用2007—2018年的全国地级市数据,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全国和东中西部地方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得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建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一、作用机制与模型建立

(一)作用机制。研究财政支出影响通常主要从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需求方面,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通过挤出效应降低私人投资或消费的概率,而私人投资与消费的变动会影响产业需求与产业投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另外,财政支出从数据上直观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变化,如政府加大科技支出、制定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能够提高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热情,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带动产业发展与升级。供给方面,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将引起经济社会资源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合理化程度。通过扩大支出规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流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例如,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及社会生产水平,使劳动力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二)模型建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指标为被解释变量,记为T,以财政支出规模为核心解释变量,记为FE。考虑不同个体和时期存在差异性,分别用i表示城市,用t表示年份。由于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因多样,采用控制变量法,将选取的控制变量记为X,得出以下模型:

其中,用µ表示随机误差。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除了对全国数据进行分析之外,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分别回归,对比研究地方性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差异性影响。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由于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统计口径发生调整,本文以2007年为起始年,选取2007—2018年的全国各地级市作为数据样本(去除部分缺少数据的城市)进行建模分析(见表1)。

表1 指标说明

另外,由于变量中的劳动力因素指标和经济发展因素指标为绝对数,而其他变量是相对数,本文将这些绝对数变量为取对数,使得数据具有一致的可比性,更加平稳。

二、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初步观察数据(见表2)。

表2 全国面板数据描述性统计

7.882 1.883 2.715 13.633 0.149 PD KFD FAI RGP HC 3312 3312 3312 3312 3312 5.722 0.110 0.734 10.438 0.054 0.911 0.192 0.293 0.684 0.015 1.573 0.000 0.000 4.595 0.007

可以看出,全国层面上我国第二产业占的比重较大,产业结构还较落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量、财政支出变量、人力资本变量的标准差较小,说明数据较平稳,波动性较小;人口密度标准差在所有变量中最大,数据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不同地级市的人口数差距大,如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沙漠地区更适合人居住,则东部人口密度更高。通过比较第三产业占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分区域进行分析(见表3)。

表3 东、中、西三地区面板数据描述性统计

发现,人力资本因素均值在三个区域中的差别不大。在对三大区域样本均值的比较中,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而西部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样本均值最高。从对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看出,东部的经济水平变量、外贸变量、人口密度变量的均值都高于中部和西部,说明我国的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同时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建模深入分析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法和ADF检验法分别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4)。

表4 全国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2174.60***806.33***744.37***1118.03***KFD FAI RGP HC-53.18***-13.42***-27.95***-24.20***

看出,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三种检验结果都从不同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本文可将对应数据基本看作是平稳过程。

(三)模型选择。本文使用静态和动态两种面板估计方法进行数据的建模。在对静态面板数据的建模中,现阶段主要有混合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方法,不同的模型所适用的范围不同,需要对模型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对全国和三大地区的数据分别进行F检验、LM检验及hausman检验,由结果可知在三种估计方法的选择中,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数据均适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面板模型选择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通过静态面板数据回归(见表6),三大地区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在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上,只有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控制变量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人均GDP这一变量对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于第二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重视GDP的增长,主要建设基础性设施等可以快速提高GDP的产业,而忽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不利于产业体系的改善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外,对外贸易水平在三大区域显示出了不同的效果,但系数都较小,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滞后于商品贸易的现状,说明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尚不够明显[3]。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因素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系数为正数,对第二产业占比的系数为负数,且显著,说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这一因素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系数均为负数,没有显著性作用。

表6 三大区域静态面板数据回归

由于前期的产业结构情况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本文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将两个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增加建模分析的可靠性。表6是分别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表7 三大区域动态面板数据回归

可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的回归结果正负号基本一致,进一步支持了建模结果。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这说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调整惯性,换言之,前期的地方产业结构对未来该地区的转型升级影响较大。由于显著性水平高的系数置信度较高,因此可认为显著性高的系数所显示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可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分析可知,东部地区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显著为正,在西部为正,在中部为负,但中西部都没有显著性,说明我国财政支出与各地区的产业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这一结果的出现与不同区域的产业环境及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

在东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两个地区,良好的产业环境使得财政支出显示出其研发效应优势,因此增加财政支出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中部地区,其支撑产业是第二产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路径是由以第一产业为重心向以第二产业为重心,再转为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在第二产业发展还未成熟的现在,增加中部地区财政支出将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在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地方的基础建设较为不完善,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引导基建与投资,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出现不同的结果。增加中部和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刺激市场主体投资行为,调整产业结构,东部大区则相反。在人力资本因素方面,中部地区这一变量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中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要程度更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条件,增加中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有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人力资本因素方面,东、中部地区这一变量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要程度更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为东、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条件,增加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有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人口密度方面,在东部地区这一变量的增加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则显示出相反的效果。究其原因,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较多且相对集中,发挥出一定的技术集聚效应,在这一效应之下,人口密度的增加有助于产业的发展。对中西部来说,其发展速度慢于东部,主要的支撑产业是第二产业,大部分的劳动力所从事的是第二产业相关工作,因此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建议。

1.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市场的自发导向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财政支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重大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利用好财政支出这一手段,根据各地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正确引导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协调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避免产业的同质化,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引导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需要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和惠民生之间的平衡,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地方政府应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行动导向,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控制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支出,加大对非竞争性领域和非盈利性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和财政政策,鼓励创新创业,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地方政府在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提高科技和教育支出比重,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重点支持基础性科学的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科学部署传统领域的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研发效应,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这就必须要提高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积蓄力量,为国内循环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3.因地制宜谋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提倡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口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地区优势正在重塑。因此,要加速推进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就要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地方政府应着力于地域优势资源和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精准地优化产业结构:

在东部地区,由于具有发展的先发优势,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政府应鼓励其优势较为明显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以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在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应适当加以调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避免因过度追求统计数据上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的产业同质化发展,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中部地区,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研发效应,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应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利用地域优势,通过吸收和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不完善,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发挥先导作用,吸引人才和资本等资源,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合作,吸收和借鉴发展经验。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财政支出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