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下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以衢州实践为例

2022-03-18 05:39:04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习者社区教育

王 宽

(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衢州 324000)

社区是城市治理层面的基础环节,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社会进步中,随着各年龄阶段人群对自身素养提升的重视,教育成为面向未来的重要社会事业。作为基层社区与教育的结合体,发展社区教育既是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更是社会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

2019年,浙江省围绕发展“互联网+教育”率先提出大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衢州市作为“大花园”建设的核心区,按照浙江省关于“两个高水平”建设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的目标定位,率先提出“未来社区”的建设要求,于2019年11月,围绕“大花园+国际化”两大特色,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维度,启动了衢州城市“未来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打造未来邻里、教育等九大场景。在九大场景之一的教育场景中,将“人本、生态、数字”的理念同步融入未来社区教育,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社区教育向未来社区教育的转变,进一步满足社区全域人群的教育需求。

一、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未来社区教育的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围绕社会治理格局提出的理想目标,是以政府主导和政社合作为原则,由街道(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市场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运用行政、法律、科技、信息化技术等手段,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和发挥优势,实现社会事业共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参与、社会成果共同享有,达到社会基层治理效用最大化、最优化。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基层社区作为主要场景单元,以社区全体成员作为主要对象,向其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意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态。而在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中,以衢州为例,应以衢州市独有的“南孔文化”为基本,以社区居民的日常教育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布局线上线下结合的虚实学习空间,打造满足多种需求、多种功能的社区学习环境,拓展专职兼职共有的社区师资队伍等,构建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实践便捷的社区教育机制,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实现素养提升。

二、共建共治共享下未来社区教育的价值机理

(一)形成可持续发展视角

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践路径构建,旨在服务社区群众,构建覆盖全社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丰富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整合打通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流动通道,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的需要,有效促进社区教育的共建共享、公平高效。同时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未来”元素的社区教育治理理念,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教育治理、完善社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二)凝聚基层治理共识

基于传统的治理观念,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往往只关注社区教育的运行模式、实施路径,但是忽略了其内在的内涵价值、逻辑机理,从而引起并加剧了各个不同阶层群体的冲突、对立。社区教育则能提供一种相对协调、实现多方平衡的力量,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比较典型的,如英国的托特尼斯小镇就是通过向社区引进、提供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众议题的热情,从而凝聚基层治理共识。

(三)促进社区主体赋权

从基层治理的层面而言,政府将部分公共事项决策的参与权下放给社区,让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具备一定的决策支配力,在降低社区居民的政府依赖性同时,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从社区教育的层面而言,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中也提出将社区教育列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最为理想的途径之一。当社区主体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并且当国民素质达到较高水平时,社区主体就能够有效参与社区治理。

(四)终身教育理念转型

全民终身学习离不开社会化因素,而现有的社区教育发展依然存在政府统管薄弱、机制建设不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而未来社区教育中蕴含的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项理念,将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并融合现有信息化手段,提供符合时宜甚至更为超前的社区教育模式。

三、共建共治共享下未来社区教育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多元主体供给

党委政府是履行发展规划、政策扶持、统筹整合功能的主导角色,同时教育、人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基层社区教育场所共同参与,协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未来数字化运行模式,引入志愿服务类、咨询服务类、专业服务类社区教育专业团队。

(二)四级组织覆盖

未来社区教育组织体系搭建于常规的社区教育体系之上,即市级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并依托各级社区教育职能同步挂牌“老年(开放)教育”,形成区域内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平台资源整合

在全民终身学习网、第三年龄学堂“银龄”在线等现有平台整合的基础上,与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机构、教育文化场所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分析,加快有效资源供给,建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四)虚实场景配套

《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描绘了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思维导图,即依托5G通信、互联网、人工AI等进行数字赋能,配套建设实体教育培训学习场馆(教室),线上教学直播、资源中心,居民(学习者)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业态场景,满足“人本、生态、数字”建设要求。

四、共建共治共享下未来社区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人本化”价值维度的建设路径

“人本化”价值维度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挖掘和开发人的主体潜能,提升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主体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

1.弘扬社区人文特性

(1)融入“南孔圣地”的文化厚度,发挥衢州作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以及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片区(衢州历史老城区与未来智慧新城)两城交融地的地理优势,弘扬儒学传统文化,凸显南孔文化传承基因,形成历史人文景观带。

(2)依托儒学文化区、环古城水系生态景观、古城遗址公园等“南孔古城”建设项目,推广建设“南孔书屋”,以古城古韵记忆为载体,突出历史风貌和儒学文化传承,打造南孔古城文化建筑群(带)。

(3)以“市级社区大学+区级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为载体,依托未来社区人文背景,打造社区教育“一地一品”品牌项目,开展人文教育。如将有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亲子体验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展“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古城亲子研学系列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再如聚焦礼让行人、公筷革命、行作揖礼等文明行为,面向基层社区群众开展文明有礼培训。

2.满足基本学习需求

(1)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性的教育指导或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培训工作。尤其针对待岗失业人员,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开展基础技能类培训,强化个人素质,帮助其“再上岗”。

(2)开展常规性知识普及。以社区科普讲坛为主要模式,以生活科普、家庭理财、健康养生、智能手机应用等内容为主题,以大讲座、展览、互动等为主要形式,定期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同时结合社区特点建立讲学团,成员的来源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来自外部的各类专家学者,另一类是社区内部比较有名望、有知识经验的居民。

(3)满足差异性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开展差异化教育。以最具代表性的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例,针对青少年开展自我保护能力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建立“秘密屋”帮助青少年解压,树立良性价值观;针对老年人,整合社区教育师资,开办书法、舞蹈、太极拳等课程,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二)“生态化”价值维度的建设路径

参考借鉴生态学的理论概念及其规律,坚持绿色至上,关注教育内外部要素的动态发展,以法治、美育、居民自治以及构建社区教育补链为切入,推进社区教育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法治教育拓展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要求,出台全市终身教育指导意见,为未来社区教育提供政治保障。司法、公安、劳动监察等部门联合,利用“周二无会日”以派驻形式入驻法治指导员,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社区进出人员的身份进行电子核实,针对异常人员进行排查。

2.引入美育价值体验

以打造 “一社区一文化”格局为主基调,依托周边中小学校、青少年宫等青少年美育培养场所的资源,建立社区儿童艺术机构、儿童艺术工作室等,并开设儿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提高艺术参与度和体验度,促进美育价值培养与传播。同时配套打造社区美育虚拟线上平台,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加强美育教育内容、形式的深度解读,并以案例现身说法、美育沙龙等方式,通过对家庭美育理念及家庭行为进行引导,指导家庭营造港湾式的成长教育场景。

3.强化基层居民自治

依托衢州“雪亮工程”“红色物业联盟”“邻礼汇”基层治理平台等载体的基层治理成效,结合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发展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区治理的需求,通过开展社区内部集体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宣传教育等形式,培育社区文化;结合疫情联防联控,在“邻礼汇”基层治理平台中嫁接社区居民自治、公民意识教育及考试自测,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4.搭建社区教育的补链环节

加强社区与本地高校的定向合作,引入高校在籍的党团员学生或者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借鉴四点半模式,对低龄儿童提供托管看护服务。建立“学习诊所”补差机制,以“社区自营+高校协同+社会机构引入”的联营模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或课程辅导等共享学习活动,完善社区教育的补链环节。

(三)“数字化”价值维度的建设路径

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推进未来教育场景的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数字化元素是支撑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智能化、信息化重要载体。

1.“技能共享+积分贡献”

收集社区退休干部、教师及有一技之长者的信息,建立“社区达人资源库”并配套授课积分机制,提供业余级免费教育服务赚得积分,用于换取社区其他服务或学习时间,让社区隐藏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从而激活社区对教育资源的自我孵化、自我整合、互为传递、互为运作功能,同时让社区居民享受到贡献与教育的成就感,提升幸福生活指数。

2.“数字画像+知识图谱”

依托数字平台建立居民学习者与教育提供者的数字信息,将数字信息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数字画像对学习者信息进行全方位显示,同时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嵌入知识图谱,在图谱中形成与学习者匹配适应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实施时,引入人工智能实现教师角色翻转和人机协同课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习者面对电脑时,电脑推荐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

3.“知识积累+学分转换”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履行“学分银行”职能,建立非学历学习成果转换机制,对学习者在非学历教育过程中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学分及工作经验等进行认定,再按照规则机制将学习者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转换成学分,并将其以学分信息的形式存入“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实现教育成果存储。同时扩大学分转换覆盖面,与本地高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对接,通过建立“学分银行”联盟或制定有共识的转换协议等方式,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互认。

4.“数据分析+课程定制”

依托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每一位社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路径、学习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同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结合其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认知倾向,按需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课程定制学习服务和课程活动推送,从而消除传统学制概念,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5.“移动平台+学习地图”

在社区内部建立“虚拟+实体”共享图书馆,打破时间上的常规限定,依托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放大阅读空间;设置可以共享共用的移动取阅图书点,打破图书传递壁垒,让图书在社区范围内顺畅流通。对接社区周边文化馆、青少年宫、中小学校等功能场馆,建立线上公共阅读生态,将虚拟的阅读环境复制到更大的公共空间,打造15分钟社区学习地图,实现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高效、学习空间更加独立开放。

创建未来社区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基于衢州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路径的探索,是对传统社区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高效服务和高质量生活社区的标杆,有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打造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的衢州样板、浙江示范。

猜你喜欢
学习者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3D打印社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