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薇
(福州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00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恰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关注“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势所趋。“00后”大学生的思想总体上积极健康,但是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对“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客观审视,是全方位地认识“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前提,有助于教育主体领会“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表征,提升实际教育效果。
“00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总体来说呈理性化趋势,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社会现象能够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他们政治敏感度高,热爱祖国,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强烈,对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保持高度一致。例如近来在网络平台上的“中国领土一点儿也不能少”“我是护旗手”等活动,通过对“0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跟踪发现,“00后”大学生大多积极参与这类活动,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网络平台发帖抒发爱国情怀。
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却存在着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不够理智。在部分不良媒体营销号的引导下,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和其他民族的利益,无视其他民族的利益乃至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对其他民族进行人身攻击和言语侮辱,感性与冲动占据上风。
“00后”这一代大学生被称为千禧宝宝,2018年后,第一批“00后”步入成年,走进大学校园,与“90后”追求自由不同,“00后”大学生追求的是实现个性化的价值。[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正是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社会环境孕育出“0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
自主性学习实践以及学习方式的变迁,给予“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时代性,使其在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中能够自主支配言行,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展现出明显的自主性特征。
“00后”大学生思想上总体积极向上,他们心理乐观,生活态度积极,与周围人的交往更加热情大方,注重与老师、同学、朋友及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能够以集体利益为先,区分“小我”与“大我”,有着较强的集体意识。
但通过“00后”大学生群体在学校里的现实表现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只参加对今后个人发展有利的比赛活动。“00后”大学生没有了理想主义色彩,而是代之以物质取向和竞争意识,热衷于短期高效,在群体中出现了“无利不起早”的现象。此类功利性的行为表现,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不良风气,不利于他们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
“00后”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有助于对症下药、寻求对策,发挥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功能。
随着“00后”群体进入大学校园以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弊端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式的蹈常袭故。近两年,在每学期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开课前交流反馈表》中“学生对思政课授课形式及内容的需求”一栏填写时,征集到的学生意见总有一条“授课形式多样化”。“0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更加活跃,对于思政课形式有更多的期许。但是大多数思政课老师仍采取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二是教学内容的照本宣科。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的渗透,思政课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但是教材一经敲定,在短期内是不会重新编写出版的,教材提供的案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 但国际局势、时事政策瞬息万变,学生在生活中或许有更多感触和丰富体验。然而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及时将时事和现实发展融入思政课教学,甚至据学生反馈,个别老师的教学课件已沿用好几年没有更新,致使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如此,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自然是打了折扣的。
理论离开了实践就是空谈,没有实践的辅助,理论就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思政课,就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党课,且大部分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活动机会较少。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面向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忽视了普通学生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导致大部分普通学生参加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机会较少。“00后”是接触网络信息较多的一代,很多理论知识他们可以从网上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但理论知识毕竟是“纸上谈兵”,理想信念的实践教育更为重要。然而大部分高校存在因为经费问题和缺乏实践教育基地、阻滞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学的困境,导致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反映出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教学基础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夯实。
“00后”大学生是科技哺育的一代人,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能够在网上各个领域进行“冲浪”,将各种网络平台玩转得游刃有余。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为他们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但是,“0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面对这些泥沙俱下的信息,可能“一时找不着北”。“00后”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本来就存在辨别能力弱的问题,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多元信息和文化存在对抗干扰,使得他们可能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会出现盲目随从和跟风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会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僵局。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并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思政课教师身上,辅导员、学生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主体。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使得高校辅导员抽不出身与大部分学生进行深入接触,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了解,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此外,“00后”大学生大多处于“4+2+1”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无条件地满足,他们从小生活在被家长溺爱的环境中,造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有些家长被限制在应试教育的框子里,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育,使得孩子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偏颇。“00”后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进行自我教育,但是大部分学生忽视了这一点,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有所弱化。
针对“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点及其成因分析,笔者根据理解和实践经验,尝试探寻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因时而进,把思政课建设得越来越好,铸造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基工程”。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00后”大学生是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在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有必要根据其思想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生态课堂、微讲坛等各种新兴教学模式都可以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上,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针对“00后”大学生个体性和功利性强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以“我的个人理想”为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巧妙引导其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是极具时代性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凝练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使教学体现时代气息,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困惑,增强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的关联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入耳,而且入脑、入心,使学生生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本质还是实践层面的问题。“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具体实践为依托,因事而化,运用实践活动巩固思政课的理论教育成果,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固本工程”。
“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必须在实践中落实。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认知基础,其形成还依赖大学生的感性体验,理想信念是在“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可以构建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理想信念实践教育体系,通过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元的实践形式,激发“00后”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例如可利用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带领学生参观调研红色文化基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体验中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00后”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抓住这一趋势,注重自媒体的运营,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精彩纷呈的内容呈现,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网络环境,创建理想信念教育的“亮点工程”。
自媒体上呈现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如何做好自媒体的运营,使其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辅相成,是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除了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还可以根据时政热点,挖掘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如电影《长津湖》的上映,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可根据这个热点,探讨其折射的爱国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适当的回应可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此外,还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如绘画、摄影等,丰富推文素材、扩大公众号的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同时,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要想增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更要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凝聚作用,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工程”。
思政课教师不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单一力量,就高校范围来看,辅导员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另一个关键群体。辅导员可借助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党团教育、学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事务,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工作的点滴,于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此外,家庭教育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首先要以身示范,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及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树立正确的榜样;其次要指导子女将其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可忽视的是,“00”后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党史、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同时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和辨析能力,自觉摒弃不符合主流的思想,避免“唯利是图”的个人价值取向,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策助力,在实干中夯实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