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路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41)
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党中央在每次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总会呼吁全体党员干部和青年读历史、学历史,使青年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际,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高校是培养青年干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进行党史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研究。众多高校的思政课程包含了党史教育的内容,在党史教育普及的背后,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党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广度,而在于深度,即高校的党史教育应该对高校青年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党史教育进行回望,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非常必要。
历史、现在、未来是紧密联系的,回望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教育,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建党百年之际更好地开展高校党史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党史教育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变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值得总结并借鉴的。
从1949年到1959年,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初创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全国各高校形成了思政课程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把“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革命的前途”当作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党史教育的高度重视。1953年6月17日,在原高教部的安排下,“新民主主义论”被“中国革命史”代替,“中国革命史”通过对“五四运动”以来的史实的分析,不仅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还加强了各高校的党史教育。但是这时期的党史教育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师资力量和教材相对不足,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党史资料相对贫乏,而且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待提高。因为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当时的高校开展党史教育是十分困难的;二是初创时期的党史教育具有不稳定性。1957年全国反右扩大化,党史教育被迫中止,中国革命史等思政课被停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使高校的党史教育偏离了正确轨道。虽然高校党史教育在初创时期受到了社会背景、师资力量、教材等方面的限制,但是这时期依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强化了高校青年对党的理解和认识,为后来的高校党史教育奠定了基础。
从1959年到1976年,是高校党史教育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即教学秩序自1959年教育大革命高潮过去之后得到了恢复,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1959年4月到7月,马列主义课程教师学习会在北京举办,教育部不仅将“中共党史”加入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还组织成立了中共党史教材编写小组,“中共党史”这门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逐步开设。另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遇到了困难,即这时的高校党史教育重点宣传党内的路线斗争和毛泽东思想,在加强高校青年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认同与理解的同时,导致了盲目崇拜毛泽东个人的现象。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一书中介绍毛泽东著作的篇幅占到了三分之一。当时的众多高校采用这本书作为党史教育的教材。这样的党史教育严重破坏了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从1978年到1985年是高校党史教育的重新建设时期。由于“文革”的影响,这时期的党史教育存在诸多遗留问题,高校的党史教育就是在这样困难的背景下重新建设的。197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再一次明确了思政课在高校党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了高校党史教育的教学目标,即帮助高校青年科学认识、掌握毛泽东思想,加深其爱党情怀。尽管这一时期的党史教育仍然存在教条、呆板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但是这一时期的党史教育在解决高校青年对于“文革”的困惑,并使其重新建立对党的信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985年至今是高校党史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高校党史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进入了改革阶段,先后完成了以下三个改革方案:一是“85方案”,即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于1985年对高校党史课程进行的变革,这次变革重新调整了高校的党史课程,将“中共党史”变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变化并不代表党史教育地位的削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党史教育。部分高校青年出生于“文革”时期,没有经历过中国革命,因此,需要用“中国革命史”加强这部分高校青年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看到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二是“98”方案,即1998年教育部对于高校党史课程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教育部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这弥补了“中国革命史”这一课程的缺陷,使高校青年学习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彰显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价值。虽然删减了部分史实,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依然能够起到十分重大的党史教育意义。三是“05方案”,即2005年教育部对于高校党史课程的变革,这次变革确定了新的教育理念,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融为一体展开教育。因此,各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课程,使高校青年在了解国情和国史的前提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高校党史教育在三次改革中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更加科学,还使高校青年更容易接受,并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史教育依然面临着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党史教育普及性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对高校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并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综合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部分承担党史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由于担任较多的公共课课程教学,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跟不上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高校党史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我国党史专业毕业的博士生数量相对较少,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满足不了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要求。
党史教育的普及性不高是目前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党史教育的受众面不够广泛,一些高校只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党史教育,这就缩小了高校党史教育的受众面,高校党史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应该扩展到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党史教育在时间上的缺失,大部分高校仅仅在节日时为了庆祝而进行党史教育,这就使高校的党史教育只能在短时期内起到作用,而不能传承下去。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不经过科学谨慎的思考和实际考察就否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根本上是一种具有反动性质的社会思潮,不仅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还有着极其混乱的研究方法,是阻碍党和社会发展的毒瘤。否定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之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经网络在高校蔓延,部分高校学生受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缺乏客观实际的认识与考察,没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对高校的党史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应该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课程经过了5次变动,即1953年把“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改为“中国革命史”课程,1959年把“中国革命史”课程改为“中共党史”课程,1985年又把“中共党史”课程改为“中国革命史”课程,1998年把“中国革命史”课程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2005年把“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改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5次高校党史教育课程的变动,反映出了高校党史教育是随着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调整的,是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需要在建党百年之际加强党史教育,发挥好教育的基石作用。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史教育演变的回顾,高校党史教育课程只是在历史范围上有了扩展,却在课程安排上减少了时间,因此,要在课内外都开展党史教育,加大高校党史教育的比重。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政课内开展党史教育,高校教师要把党史知识融入教学,结合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时代使命进行党史知识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外开展党史教育,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党史知识。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将党史作为主题,开展班会、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调查了解党史;通过召开饱含党史知识的讲座,使学生感受到我党的魅力。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感悟党史。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以党史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党史教育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用古板的教学方法,高校学生被新奇的网络技术吸引,直接造成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高校党史教育的冲击。因此,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党史教育。新媒体是对高校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大的特点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最常见的运营模式,可以通过运营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二是利用微博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微博不仅具有转发功能,而且流量非常大,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鼓励在微博上具有高流量的博主发一些反映党史知识的视频或者自创作品,充分利用大博主的影响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三是利用短视频平台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我国目前具有多个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比较大的平台有抖音、快手、小红书和B站等。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受众面广,传播力度大,可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党史教育。比如在这些平台上规划进行党史教育的区域,增强党史教育的针对性。
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史教育的效果,要想加强高校的党史教育,就必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增加高校党史专业的教师数量,一是增加“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中中共党史专业的招生数量,用我国最雄厚的教育资源和最高端的学术平台培养党史专业高校教师;二是激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培育高质量党史专业人才的路径,使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一是要严格贯彻实施教师的综合考核评估机制,依照新时期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的要求,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业绩和教学过程的双重考核;二是要成立正规考核领导小组,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并进行归纳总结,以使高校教师适时反省督促自己;三是要实行优秀党史教师选拔机制,学校可以根据每学年的年度考核结果,评出优秀教师并让其担任教研组组长等需要领导力的职务,使其为高校的党史教育出力。
主旋律影视作品指能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积极进取的总基调的影视作品,可以借助主旋律影视作品普及党史。一方面要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主旋律影视作品,既可以改变流行文化在大学生文化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又可以促进党史教育的生活化。如可以在重大纪念日、庆祝日适时播映“主旋律”电影;组织具有党史教育意义的电影讲座,或者开设以电影为主题的党史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党的历史。如在观看与党史题材相关的电影后,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宣讲活动,将影片中的党史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观看与英雄人物相关的电影后,可以鼓励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在实践中宣传普及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