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
四川开放大学省直机关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不断融合,尤其是日本文化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因此两国社会层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将其延伸至两国职业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中日之间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如倡导推进职业教育时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之后职业学院开始设立等。现如今,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互相交融影响,这也对两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在“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指导下拉开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序幕。到1970年,日本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产业部门均居于世界前列,一跃成为发达国家。教育领域也逐渐形成了符合日本国情、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本身与职业市场息息相关,当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时,对职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当前世界三大代表性职业教育体系之一。
在经历了数次经济腾飞契机的有力支撑后,日本职业教育虽然实际建设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和体系的完善逐步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如果以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为刻度,那么可以将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分为明治维新后的萌芽时期,对外殖民扩张后的发展时期,以及二战后至今的改革时期。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已呈现上升态势,加之其与西方发达国家交流密切,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国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的水平,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本政府开始出资创办各类工厂。随着工厂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满足流水线生产的商业模式,工厂需要在短时间内招到符合机械操作技术要求、高素质的技能型工人。由此,日本政府开始创办正规的职业学校,培养符合当时职业标准的人才,职业学校的创办使日本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应运而生。
日本历来崇尚“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学徒制将工艺技术逐代传承,其广泛适用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生产时期。自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人工劳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的学徒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就为解决这样的矛盾开辟了新路。1871年9月,日本工部省在东京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学寮,这是日本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职业学校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地方技术官员。为了能够使职业学校规模稳定,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该法令对职业教育规定较少,但对商业学校、农业学校、工业学校等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教育内容与方式做了具体规定。这也是日本近代第一项教育改革法令,对于推动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学制令》的施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有了雏形,但因当时财政危机,创设的工厂接连出现亏损的情况,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技术技能已经与日本国内实际状况无法再契合,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做出了调整。1880年,颁布的《教育改正令》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以及其专业特色和定位。在此之后,日本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章程,由此初步确立了该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初期日本通过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和资金,使其经济实力再次得到飞速提升。为了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18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实业学校令》,与此前所颁布的法令不同,该政令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性解读,逐步将职业学校的不同类型进行明确和完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法律和政令,对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且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日本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学生求学与就业之间的难题和矛盾,日本政府创设了不同级别的职业学校,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等职业学校,由此正式形式了该国的职业教育体系。1920年,日本政府又对《实业学校令》进行修改,将“实业学校以对从事工业、农业、商业的实业者实施必要的职业技术为目的”,并将修身课程、法治课程、经济课程列为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中心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开始从文化、法律、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内化式的洗练。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为其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日本正式开始步入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日本职业教育一度呈现混乱的发展状况。基于此现状,日本政府开始对教育市场进行调控和干预,以政府作为主要决策层,开始重建职业学校。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案》,这一法案的出台将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财政支持合法化,开启了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全面复苏,此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此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于是又相继出台了《产业通常政策》《职业训练法》等法律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和补充。此外,在二战时期所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借鉴美国社会学院的办学模式,设置5年学制的公立高等专科学校。日本专业教育在性质方面,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国立、公立、私立。同时还将专业院校进一步划分,设立了职业高中、实业学校、高等专业学校以及技术科技大学。
199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新时代教育诸制度改革报告》,该报告中提出要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1994年,日本政府将职业高中改为综合高中,同时进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经费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除中央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外,地方政府与学校法人也需要承担相应比例的经费。1995年,日本又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规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立、升学内容等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还修订了职业教育的各项法案,对于学位、成果以及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一一进行了解读,尤其是在商业、农业、金融以及卫生等方面开设职业类课程,为相关产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向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有国际视野,且将行业、产业与职业教育进行紧密融合。由此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是极为彻底的,从教学本身的内容、形式、教师资质到学制、资金支持、产业融合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变化,以求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日本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职业学校种类繁多,且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按照性质主要分为公立、国立、私立三种类型,其中公立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资创建的职业院校,国立则是指中央政府出资创建的职业院校,而私立则是由企业出资创建的职业院校。从办学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校办学,二是企业办学。从办学层次来看,日本职业教育涵盖了高中职业教育、大学职业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博士生职业教育四个层次的教育内容。这一系列的职业教育层次梯度和专攻学科制度衔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日本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有学习需求,可以获得从高中到博士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而均属于职业学校的类型。
同时,不同职业院校或者普通高校之间开展相互合作,具有紧密的联系,除初级职业教育外,其他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均可直接进入到企业当中工作,且待遇相等。而学生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步入职场。简言之,日本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已经与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了纵向衔接。无论是接受职业教育,亦或是接受普通高校教育,学分可以相互转换,不同学校的学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从专业层面来看,日本职业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应社会之需对课程做出积极调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外语专业、信息技术专业、机器制造专业均属于重点专业。灵活的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规划的便捷路径。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31日向国会提交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这是日本在新世纪开始之初首次提出的一项旨在振兴日本教育,实现“日本新生”的计划,它对日本21世纪的教育走向有着战略性的影响。正是这份计划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且归入了终身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201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布的《将来学校中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应有状态》(第二次审议经过报告)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内容、课题以及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份报告提到,“每个人为了自身能从事工作,不仅应具备在社会、职业上立足的自力更生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备这些特定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教育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同时,通过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人才育成等方式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能力、职业观等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可欠缺。因此,日本重视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一些地域性专业性强的企业、工厂、制作场等,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形成一定职业观念和专业意识,认识到每项职业的内容、作用和价值。
在政策的指导下,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始终结合终身教育,既满足本土社会、市场对人才技能方面的需求,又满足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人才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的终身性贯穿到各类型的教育当中。例如: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普通大学学习,学制为4年,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再进入工作。如果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后,希望更快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则可以通过短期大学进行学习,学制一般有2年或3年,毕业后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如果学生更趋向于对以后从事工种的精准规划,还可以选择进入专门职业大学学习,学制一般为4年,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如果继续深造,可以选择某一具体专业继续自己的高等教育学习生涯,由此达到就业的目的。日本职业院校,学制从1年到4年不等,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理论+实践的课程学习内容,且学分相对于普通大学而言较高,其中岗位实践部分是其重点内容。同时,学校配备齐全的实训设备及各类硬软件设施,与行业、企业合作融洽,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化、专业化学习提供便利。特别是由企业出资创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产教结合的办学手段尤为突出,学生的实训时间充裕,能够尽快上手实践技能,并且师生比例适中,使教师能够兼顾到每位学生,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本在推进职业教育过程中,从儿童抓起,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对于儿童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引导。包括对行业、产业、工种、岗位都设置了体验教育,让学生从小形成对各领域的职业概念和职业认知。首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积累经验,培养所学专业所需的情感、态度等等,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促进传统与国际教育的融合。日本对于自身文化的教育极为重视,也注重对欧美教育经验的借鉴,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会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对跨地域跨文化的理解,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教育体系。同时,日本构建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一贯式职业生涯指导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项目,高职院校大多设立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及学生职业中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为院校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如在入学之初已经为学生分配了对口的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且结合市场人才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就业目标,为其理性分析和指明方向。例如鼓励学生学习考取各类职业证书,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日本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当前日本社会所需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其特点在于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例如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以专科作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专科层次作为连接初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日本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学制多样且灵活,会根据课程以及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设计了企业集中培训的安排,学生可以轮流进行上岗实习。其他培养模式大多由学校自己决定,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极为丰富,横跨企业、社区、公共服务等维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确保学生的职业水准达标。也就是说,同时构建起学校、企业、公共培训系统三方协同的培养支持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针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有关部委也相继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一系列决策和指导意见,力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仍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发展的切实需求。在我国不同教育类型当中,职业教育也始终被认为是短板和软肋。将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必须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从而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全面建设,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结合对日本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和参考,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日本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对于儿童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进行引导,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这样的教学思维,从小开始对学生职业观的培养给予重视,从而逐步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学识的现状,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终身化的意识。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引导学生具备职业操守和职业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融入社会之后,能时刻反思自己职业观的正确与否,并弥补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职业院校可以借鉴日本的现有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职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的课程教育,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和状态面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以及需要改善的问题,不断促进职业观念、责任心的树立和提升。其次,我国职业院校还应对学生群体进行深入了解,以此作为基础,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例如可以建立和完善职业心理辅导部门,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心理,促进心理健康的成长。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职业信心,对于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心理困惑、疑问等进行及时地疏导和解决。第三,我国职业院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内涵,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工种价值,树立职业终身化的意识。同时,还应让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明确认知和理性分析,对自己职业适应性等进行专业测评,据此寻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日本构建的学校、企业、公共培训系统三方协同的培养支持服务实现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反观我国职业教育,急需从制度层面打破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层级的纵向衔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数为专科教育,虽然日本职业教育也是以专科为主,但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均有向社会输送职业人才的责任和义务,我国也应在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方面加以借鉴和参考。其次,因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市场经济为主,不同地域产业、行业发展水平不一,职业院校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和行业标准,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同时,一方面当地政府、企业需结合地域实际,在确保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转变固有思维,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开创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服务的新思路。各地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之中。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对企业进行鼓励,结合本地资源,让企业能够对职业院校的实训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经济支持、服务支持、培训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与政府通力合作积极配合,由上至下地推进自身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助力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职业院校还应对专业发展、岗位需求、经济需要进行实时关注,对课程内容及时加以调整,要积极把握市场风向,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人才的需求增设新兴的相关课程。第三,我国职业院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在学校内部设立实训基地,形成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企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良性循环,建立起可持续性发展的通道。
日本职业院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是专业且具有规划性的,如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成长课程、养成培训以及设置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学生职业中心等专门机构、由教师提供职业指导支持服务。反观我国,职业院校自身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自入校学习开始,就应将就业指导渗透其中。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当前的岗位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对即将选择的岗位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时,精准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而不是大众一味追求的热门岗位。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摆脱传统就业观念对其影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即时更新就业信息以及所学科目知识点。一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优劣势,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使其能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充分认识,避免好高骛远。同时,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以发展的眼光择业。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院校还应从企业的视角来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适应职场环境等相关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职业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招聘相关的政策或者活动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求职机会和渠道。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有所调整。但学生大多只有六个月的实习时间。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后,进入岗位实习,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长线专业,需要学生进行较长时间学习,才能对相关职业、技术有所理解,而想要掌握相关技能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应深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观念,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职业需求、职业忠诚、职业价值,树立职业终身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