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阶段模型”视域下新时期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路径研究

2022-03-18 05:25:35贾万良谭程巍张久达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

贾万良,谭程巍,张久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立足“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新时期赋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新的内涵。新时期的环境更趋复杂多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要引好“千条线”,当好“一根针”,始终坚持以“实战、实效、实用”为导向,守好学生安全的“责任田”。

本文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阶段模型”,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应变、应急”能力,时刻具备“坚定意识、克难意识、底线意识”,充分发挥“五阶段模型”在事件应急处理中的重要作用,降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创造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助力新时代的青年学习成长成才。

一、“五阶段模型”视域下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三位一体”需求分析

新时期,多形式的思想输出给予高校学生多层面的信息接收渠道,而其中负面的信息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众多学者在危机管理相关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尚未有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引入“五阶段模型”,分析三种概念相互的需求关系,实现“三位一体”式供需融合。

1.新时期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困境位”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1]。高校突发事件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紧密联系: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地阻止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学生突发事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和教学案例,通过相互作用来推动思政教育和应急处置的创新发展。但是,思政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育内容不够充分、在事件中的导向功能有所欠缺。同时,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也对思政教育有影响,诸多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让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2.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难题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通常是由不确定性、偶然性的主观或客观因素骤然所引发,导致学校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危及人身安全,学校财产受到损失。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备易发、多发、频发的特点。资料显示,近10年来的相关事件中,自杀伤害、意外事故、社会治安这三类的所占比例达到了75%以上。其中,自杀事件占比超过30%,占据各类突发事件首位;意外事故占25%;社会治安占20%。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数量也呈增长趋势[2]。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同时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的多重压力,“内忧外患”的影响让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成为亟须攻关的难题。

3.“五阶段模型”理论应用的“必要位”

米特罗夫和皮尔逊提出“五阶段模型”,认为危机管理的范畴由五个阶段的管理行为构成:(1)信号侦测阶段;(2)准备及预防阶段;(3)损失控制阶段;(4)恢复阶段;(5)学习阶段[3]。可见危机管理是集合情境、资源、沟通、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式管理,从其内容逻辑的角度研究,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不谋而合。因此,引用“五阶段模型”作为理论指导,总结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全流程,可归为信号侦测、措施准备、损害控制、状态恢复、经验学习五个阶段。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把应急处置放在核心位置,进而从困境和难题中摆脱出来,模型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二、“五阶段模型”视域下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四维协同”影响探究

新时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核心是围绕学生开展工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三方面特征:(1)学生群体偏年轻化,存在思想行为的过激性,遇事易冲动、难以看清事物本质;(2)大学阶段处于转型期,存在事件影响的持续性,导致留下深刻记忆或阴影;(3)多数突发事件是由一定诱因引起,而诱因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存在难以预测的隐蔽性。因此,应当针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征,探究各类因素的影响效果,建立好相互的内在联系,促进“四维协同”[4]。

1.社会环境的“影响维度”

社会作为大熔炉,各类情况纷繁复杂,学生身处校园,极大程度上会与社会接触,大小环境和相关经历都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源头”。同时,校内与校外人员存在性格差异,学生与社会人士的关注点也不同,遇到问题很容易引起矛盾,发生争执,如果持续发酵,便极有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2.高校制度的“管理维度”

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扩大招生、同校分区的现象[5],很大程度上难以保证生命、财产、交通等安全事故的“零发生”。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也对校园管理的维持、人员活动的控制加大了难度。同时,部分学生存在环境不适应、融入节奏慢、学业压力大的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状态,也对校园制度的管理增加难度。

3.自身家庭的“约束维度”

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育容易忽视孩子的主观想法,极易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如果父母的约束依旧很强,学生会感到压迫;如果约束减少,学生会自然放松懈怠。部分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学生在迷茫、需要帮助时,父母无法给予相应的引导与支持,导致学生选择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6]。

4.人际关系的“作用维度”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但很多同学遇到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情感受挫等问题时,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不主动寻求帮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此类学生的个人调节能力较差,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严重时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做出极端行为,如果不提前进行干预和心理疏导,极易产生不良影响。

三、“五阶段模型”视域下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十全并举”体系构建

新时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建立在“五阶段模型”的基础上,需要具备侦测意识、预防机制、防控措施、恢复技巧与总结思维,当遇到风险和突发情况时,能够以主动的态度予以实施干预,以正确的方式防范化解,在突发事件的“出谋划策”和“排兵布阵”上要做到提前预防、精准排查、强化教育、对症施策,构建“十全并举”式管理体系,以科学的方法降低潜在及不可控风险。

1.做好突发事件信号侦测,把牢“入口关”

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重点通常放在事件的结果处置上,无法十分有效地减少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减轻事件的发生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实现突发事件信号的侦测,识别可能的发展导向,及时应用危机预防措施,在最早期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把牢突发事件发生的“入口关”,避免其发展成重大事件的种子。

(1)思想动态关注的“全覆盖”。

学生思想动态波动后的失控行为是众多突发事件的直接导火索,高校应当利用整合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多元化机制,实现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的“全覆盖”。一是强化家校互联机制,同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有关学生性格和成长的细节信息,联动家长做好学生思想动态上的监督与反馈。二是建全班级管理机制,完善危机沟通及上报流程,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同学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突发事件潜在的苗头,针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关心帮助,把问题小而化之。三是推广深度辅导机制,做好辅导员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领与心理辅导,建立完备的重点学生信息台账,并根据具体情况分类记录,做到一人一档。

(2)心理危机干预的“全链接”。

心理干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萌发的有效途径,也是规避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保障体系,实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全链接”。一是构建“学生-心理中心”的二维供需体系,设立心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向突发事件隐患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座谈疏导、问卷填写分析等形式解决学生无处倾诉、无处求助的难题。二是打造“学生-心理中心-学院”的三维反馈体系,学院负责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信息,并及时将异常状况向心理中心反映,明确下一步行动,确保学生心理危机的精准干预。此外,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需注重与社会的专业机构合作,获取更加专业化的人员和技术保障。

2.做好突发事件措施准备,绘好“路线图”

如果未能成功发现和侦查到危机信号,则必须严格做好突发事件的危机准备和预防,为可能实施的应急处置机制做足准备。针对可探知的风险因素,提前设计制定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绘好“路线图”,以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

(1)安全主题教育的“全展开”。

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众多路径中,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应当举办或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讲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知识。同时,通过举办宣讲沙龙、知识问答、研讨讲座的方式增进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向学生宣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性,并呼吁学生们重视自身和周边人的健康。通过安全教育活动的“全展开”,积极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校园突发事件干预当中,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2)应急处置体系的“全构建”。

高校应当建立体系完备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型、涉及人群、影响情况等,制定全流程的解决措施。做好学校各部门人员的任务分工,抓好责任落实。开展学生突发事件仿真演练,促进应急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不同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优化仿真演练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常态化处置提升学校整体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学校能够在事件发生后,将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做好突发事件损害控制,建强“防护带”

高效迅速地完成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本阶段工作的关键,通过科学手段控制事态发展,减小突发事件对高校正常运转的影响。除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还要完成舆情控制、后续关注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努力做好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与管理。

(1)信息反馈流程的“全畅通”。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坚持“全畅通”原则,紧密衔接好危机处置的每个流程、环节、细节,以环环相扣的工作思路阻止事态蔓延。事件发展初期,在思想上要做到高度重视,应启动针对性紧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信息的快速流动,各相关部门需在第一时间反馈消息,做到应急处置“零时差”。高校领导需要果断决策,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统一协调指挥,全力提供物质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求在突发事件的影响扩大前完成应急处置和损害控制。

(2)信息公开渠道的“全透明”。

梳理事件脉络、关注舆论发展是做好损害控制的必要步骤,也是后续处置工作的核心。如果事件当事者为学生,要密切关注学生本人、同学及家庭的行为动态,及时关注好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同步做好事发周期内学生思想监督工作,避免损害进一步扩大。完善信息公开,透明事件中可以披露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澄清真伪,以防无端猜忌和恐慌。建立舆情关注与引导机制,把握舆论导向,发布权威意见,稳定事件涉及人员的情绪,防止舆情带来的二次损害。

4.做好突发事件状态恢复,补足“营养剂”

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后,会自然过渡到后期的状态恢复阶段,突发事件的控制逐渐趋向于明朗化,事态也恢复正常运行。针对不同类型和发生程度的事件,应当采取相应恢复管理措施,找准正确病因,补足“营养剂”,重新回到正轨。

(1)事件组织机构的“全配合”。

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需要完成好相关部门的对接配合、涉事人员的纠纷平息等内容,需按不同层次、不同导向有序展开。在校内发生的学生突发事件,可依托应急管理工作组,关注好学生本人,联系其辅导员、所在学院、学生家长,沟通事情的发展情况。在校外发生或校内影响程度较大的突发事件,需要及时跟相关组织机构,包括公安部门等达成协议,必要时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从而使事态稳定,使危机进一步恢复。

(2)事件涉及人员的“全关注”。

高校应关注不同群体在事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对事件涉及人员采取不同态度的处理方式。对待事件的受害者、弱势群体,应该予以安抚,以人文为情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做好思想和心理疏导,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帮助,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待不良影响事件的始作俑者,必须严格按照校规校纪予以惩罚,在做好警示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妥当善后,以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消除遗留问题和负面影响,防止引发后续危机。

5.做好突发事件经验学习,抬高“警戒线”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后阶段是从危机中总结经验,以不断改善和提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危机管理能力。依托突发事件的案例,深入学习事件中的启示,并完备危机管理机制,实现从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的闭环,抬高“警戒线”,避免相似事件再次发生。

(1)案例经验总结的“全深入”。

高校应在应急处置后对学生突发事件进行复盘,倒查处理流程,梳理工作做法,分析正确的应对措施。开展专题研讨会,对危机造成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估,提出理性评价和改正措施,深入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效果差、有疏漏、不严谨之处,提倡有效率、作用强、可借鉴的优良做法,并听取各方人员在事件中的反馈与建议,为高校今后面对相同或相似类型突发事件时提供参考。

(2)应急机制管理的“全闭环”。

高校需要收集好应急处置中的运作程序、经验措施等方面的信息,整理成为突发事件案例,作为类似案件的宝贵经验和数据支撑,进而完善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关部门应将案例材料存档备案,提高危机管理机制的自学能力,以相关案例为参考,在校内各级层面开展相关的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打通由“全引导”到“零发生”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危机管理机制的闭环。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