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楚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新时代我国教育迈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步伐,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高校应建立和谐多元的美育观,积极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又可被称为审美教育或者是美感教育,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使用这个名词[2]。20世纪初,经由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传播,“美育”一词传入国内[3]。早在1912年,蔡元培便提出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现“五育并举”作为国民教育宗旨的提案[4]。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美育在教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美育是由席勒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早已蕴含着独特的美育思想,并在千年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美育经验。
自然美育是在美育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的。自然美育的内容基础是自然景观美,即外在于人的自然都可成为自然美的客体,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鸟百兽等,都是纯粹自然美的客体。与此对应,传统的自然审美多是指利用五感简单、主观地欣赏自然之美。回顾我国自然美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自身发展过程经历了由传统的审美活动向新时代的教育功能和生态美育的转变。
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5]。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说明,自然奴役人类的时代即是人类崇拜自然的时代。当大自然的威力对生产能力低下的人类造成极大威胁之时,自然景物不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人类也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界便开始从仅有实用价值扩展到了具有审美价值,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高山洼地、花草树木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感知,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了对声、色、形、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使人们需要依赖自然生存,先民多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因此便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了敬畏自然的心理,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美育模式。中国古代许多学者认为,顺应自然之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如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7]。这些观念都强调天地人统一,强调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不仅是儒家,道家的自然美育思想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讲求“自然体悟”和“天人合一”,认为置身于自然,尊敬自然,方能真切地感受自然。这些都是古代中国自然美育思想的体现。
欣赏自然美是人类生活题中应有之义,古代美学也常以“自然”为言说载体,以自然景物或现象来隐喻古人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理想。但是,自然美存在偶然的、不完美的特性,由于传统的自然美育观念缺乏辩证与反思的精神,同时也没有深入思考潜藏在自然之美背后更深刻的内涵,因此,传统的自然美育思想较为单薄,且缺乏整体性的社会功能。在发掘古代自然美育思想时,要注意使之与把握现代生态文明智慧相结合。
如果说传统的自然美育倾向的是审美感知和抒发胸臆,新时代的自然美育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满足了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化为社会进步的一部分。较之传统的自然美育,现代的自然美育更注重关注个体需求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因此审美也从传统的色彩美、物性美逐步增加了功能美、教育美等,并试图通过自然美育和审美活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当代,自然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的发展更加呈现出了生活化、教育化、社会化的倾向,同时也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功能。
(1)新时代的自然美育可以深入培养受教育者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祖国的山川湖泊是我们的休养生息之所,她供给了炎黄子孙生存和发展必需的条件和元素,这在无形中有力提高了人们的爱国热忱。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中,教学安排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涵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8]。因此,新时代的自然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增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2)新时代的自然美育可以促进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自然美育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围绕在地学、资源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将课程目标循序渐进融入课程思政中,在进行专业学科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阐述中国自然资源的发展和拓展、人民至上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研究故事等。由此可见,自然景观所具有的鲜明的形式特征决定了自然美育可以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学习自然美知识的同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并在自然审美实践中培养审美意识和专业学习能力。
(3)新时代的自然美育是个体差异性的客观映照,是历史发展的唯物体现。自然审美并不是自然景物本身的自发功能,而是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的,审美主体在欣赏和感知外界自然景物后,会经由认识、情感和意志等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凝聚成不同的审美意象。人们在审美实践中会逐步发觉,美的自然物在审美主体的情感选择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往往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某种感受存在或某种特定的内在联系相吻合。以地球生命之源——水为例,不同地区拥有千姿百态的特色,但都或多或少带有水文化的基因,这些水文化的基因也各不相同:江南地区的水多蕴含温婉、含蓄;西北地区的水多代表豪迈、热情等。此外,经历不同、地点不同的人们对于同样的自然景观和地学现象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虽然这种不同的看法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但通过新时代的自然美育的培养,人们眼中的自然将不再只是满足物欲的对象,而是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和认知对象。
(4)新时代的自然美育可以与涵养生态美育相衔接,从而不断提升民众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生态文明发展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美育可以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与生态美育相衔接,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着重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对自然美育的重视和加强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通过自然美育和生态美育的不断熏陶,人类可以更加深入地从内在需求出发,去探寻生态美,从而自发做出符合生态审美的选择。新时代,我国的自然美育更应该响应建设美丽中国的召唤,不断丰富和拓展自然美育的内容,使之与生态美育相衔接。因此,如果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融合自然美育教育,通过自然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便可进一步推进美育育人与德育育人的有效连接。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美育思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缺少自然美育的美育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多次强调新时代发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教育应当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审美教育中,高校的课程思政有着发挥正向价值引导、不断提升以德育人的作用。使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延伸出去,并使之与专业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将自然美育与课程思政之德育相结合,注重思政德育和自然美育对学生成长的浸润熏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并在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整体上看,高校在课程开设上仍然将重心倾向于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美育仍然是高校教育事业中常被忽略的薄弱环节。因此,积极探索高校在自然美育与课程思政方面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与日俱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美丽”一词[9],这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为新时代高校开展自然美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辩证地论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为新时代自然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要想充分挖掘学科生态美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心,以树立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校园内的美育氛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和道德伦理智慧,形成自然美育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认识之中”[10],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追求,和对为党为国育人的教学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高校课程思政可从不同方面进行教学,如在专业知识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世界观和方法论,或是从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此外,还可以在课程中着力于塑造学生关于生态保护、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让生态文明美育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生动,让生态文明教育回归美育,从而号召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多元碰撞的思想、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渗透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且过度依赖网络,缺少与大自然之间的亲近。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仍属薄弱环节。新形势下,高校的美育教学应注重各类美育元素整合,综合利用不同高校中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优质资源,为美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知识支撑,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不一样的美育需求,调研梳理美育具体问题,组织指导开展美育工作,探索多元化的实施路径。
具体而言,一是教育理念上要高度重视自然美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摒弃千篇一律和套路化的美育教育方式,精准把握不同高校所具备的不同的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筑牢和放大这些专业优势,从而打造高校独具特色的美育品牌。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作为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精准把握在地学研究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如地学专业以各类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地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研究领域,并在实地勘察的过程中,将地学专业知识与自然审美情趣相结合,在保护自然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陶冶团队师生的审美情操,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是要创新创造自然美育课程内容。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并在传统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基础上着重突出自然审美课程、生态审美教育等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贯穿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积极设立自然文化研究院,将自然资源与文化发展融为一体,并积极打造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研究领域的自然讲堂,为全校广大师生提供自然文学学习课程。因此,各大学在开展美育工作时,可以积极开发精品美育通识课程,指导课外美育实践活动。此外,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高校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还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结合时事热点开设与自然美育相关的讲座,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线上美育教学课堂,普及自然美育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时事热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然美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提高美育效果的实效性和深远性。
三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探索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自然美育教育方法。如观看相关自然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欣赏大自然的风貌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丰富美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改变美育教学形式和技巧,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同时也为推动学校的特色课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号召全体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即将学校特色专业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美育课程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在审美交融的情境下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从而启发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不同地域和单位拥有各不相同的美育资源,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社会上自然美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借助学校的课程化设计,广泛搭建多元生态美育的实践平台,将不同的优质美育资源进行整合。
一是要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美育只有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才能发挥更大效能。扩大美育学科的涉及面,有利于实现自然美育与课程思政资源的有机统一,促进协同育人、全面育人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可以利用美育课程所具备的多样性、普适性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不同高校专业优势和美育课程的不同,使美育课程的相关资源互通互用,满足学生的美育和德育需求。
二是要加强自然美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如地学专业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野外自然实践;还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公益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避免机械枯燥课程的同时还可有力激发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用更创新的交流方式、在更广泛的交际平台上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自然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自然美育转化为大学生的主体认同,让大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社会,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自然美育的内涵,进一步厚植大学生尊重自然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与校外相关单位多方联动,拓宽自然美育与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如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馆、党史校史馆等作为自然审美实践的载体,组织学生开展自然审美体验及思政教育建设活动;通过校馆联动的方式促进学校美育资源与社会各类美育资源共建共享,让博物馆、文化馆等成为重要的美育场所,从而发扬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此外,通过不断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可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在多方联动整合美育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实现美育资源共享,德育力量汇聚。
总之,高校在深化美育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之中,应加强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创新美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自然美育专业优势有效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的自然美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因此,在当今社会,大力发展自然美育,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召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将自然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美育有机融合,可以充分搭建自然美育的多元实践平台,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自然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美育,将自然美育之“真”与课程思政之“德”有机融合,并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符合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崭新事业,从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强大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