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解构与重塑

2022-03-18 04:59刘晓涵张清宇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育人互联网+思政

刘晓涵,张清宇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网络的建设、运用和管理,逐步形成一系列新思想,为新时期网络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人生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的时期。”[3]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深刻影响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率先行动,大力完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话语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解构: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优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如今,互联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需要,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优势,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丰富思想政治育人维度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环境[5],“00后”也成了网络世界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积极活跃在网络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网络频繁接触。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起步期”,是形成和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可塑性比较强,容易受到不同文化思潮和极端思想的影响,需要予以正确引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其教育的有效性和认同感受到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拟态环境中的跨时空延展[6],因此相较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家的闲暇时间,人人随时都可以作为学习者,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从碎片化的信息中获得启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局限,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传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育人的维度,方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的方式打造思想政治育人新平台,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热情。

(二)传递思想政治育人温度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的富有科学性的理论,更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行动指南。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8]。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学思践悟中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理想信念与价值引领工作,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便导致思政育人的功能受到削弱。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的参与者、运营者、传播者,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体现出来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思想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9]。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同样可以化身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者,在参与过程中传递正能量,产生学生对学生的朋辈影响,甚至产生学生对老师的积极影响,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网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日常问题,去“灌输化”“应试化”“任务化”,积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教育方式变得更加活泼和多样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便能得到进一步激发,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黏度也将不断催化,从而传递思想政治育人温度,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想学与享学。

(三)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0]。网络现已成为学生社交的集散中心,以丰厚、时新、多样的视音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给广大学生。但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挑战。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致使各种“网红”现象层出不穷,面对众多的价值选择,学生的发展环境渐趋复杂。但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话语传播偏向生活化、年轻化、大众化,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化和深奥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通俗化、趣味化的言语表达方式,将深刻的道理变得“接地气”“草根化”,更加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度和接受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加广泛。同时,互联网的话语传播形式多样,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采取图文、直播、对话、音频等方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着手,通过创作新鲜的音视频作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更多的人加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中,变“接收者”为“生产者”“教育者”“传播者”。从输入思想到输出观点,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维度,更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广度,提升了思政传播的力度,进一步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入眼入脑入心。

二、析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问题、新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线上教育为主的方式,逐渐引发了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消解。线上教育方式难以见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导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模糊。同时,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干扰因素,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高度重视,对网络思政育人问题深入分析,找准源头防范化解。

(一)主客体情感交流的消解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从面对面的眼神语言交流、传统书信的文字交流发展为屏幕对屏幕的信息隔空传送。人们的交流虽然不再受地域环境的束缚,但也减少了面对面通过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情感输出。例如疫情期间,根据国家“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要求,各地制定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为全力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提供了实施指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线上教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单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使部分教师与学生心态消极,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效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者教师和主体者学生之间存在着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技术是教育运用的工具载体与思维模式[11]。网络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情感传播方式,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展现,但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却逐渐减少。屏幕背后,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实时感受学生当下的状态;网络面前,学生无法时刻专注于当前的学习,更热衷于自身网络社交圈层的交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12]。与传统思想政治育人相比,教师融入学生社交圈层,准确把握学生的理解、兴趣、态度的难度大幅增加。此外,由于网络信息获取便捷、数量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使得大学生逐渐具备一定的“文化反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时也成了受教育者,师生关系的变化逐渐影响双方的情感交流。失去原有影响力的教师和掌控网络话语权的学生,二者的情感联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消解。

(二)网络思政有效性的模糊

如今,网络信息数据正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而不断扩容,在庞大的信息环境中,各种“声音”鳞次栉比、传播迅速,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条商业推广的动态能够瞬间占据各大网络平台。网络作为虚拟场域的共时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力[13],亟待引起重视,网络思政育人需要主动“发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依靠自身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相较商业宣传存在着力度不够、投入不够、人员缺乏等限制因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海量的数据信息,较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储存其中。碎片化的知识引发不全面的学习,让人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学习实效。此外,由于网络交流和反馈存在藏匿性、模糊性、滞后性等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其评价结果趋于模糊。究其原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内涵建设,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从网络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对于整体态势的把握不够明确,从而导致网络思政的有效性不够明晰。

(三)网络环境复杂性的干扰

进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不同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内容充斥在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干扰。近年来网络直播十分流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交互性强、监管不完善,即便是缺乏营养的内容也能让青年学生沉迷其中,并风靡一时[2]。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多样化的环境下存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以偏概全,极具迷惑性,一旦这些信息被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就会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迷茫,并渐渐热衷于娱乐性信息的感官刺激,导致价值选择出现偏差。第一,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虚无主义思想。网络兴起后,西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大力推行网络文化侵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沉渣泛起,腐蚀着青年思想[1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对其产生的危害高度警惕,及时遏制。第二,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个人主义思想。部分青年过度追捧自由主义,并逐渐演化为个人主义、民粹主义,在网络环境中过于放任自我,造成了恶劣影响。第三,网络环境中存在着“黄赌毒”思想。长期以来,网络公安部门严厉打击“黄赌毒”,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生态仍任重道远。“黄赌毒”相关网站仍然存在,严重腐蚀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沉迷于此,致使自身身陷囹圄,教训十分惨痛。第四,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亚文化思想。亚文化思想不同于主流思想,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当前人们熟悉的亚文化包括宅文化、丧文化、饭圈文化、祖安文化等。此类思想迎合了大学生内心的反向思考,影响广泛,传播迅速,受众较多,致使多数学生无端崇尚,部分学生沉迷崇拜,甚至走向极端。

三、重塑: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全局稳定的先决条件之一,更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握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团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互联网+”为载体,打造“学习青年”“斜杠青年”“志愿青年”等思想引领轻骑兵,挺进高校网络主战场,深入学生社交圈层,探索“新媒体+育人”“短视频+育人”的新模式,迎接复杂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灵活构建旗帜鲜明、科学高效、温馨有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体系,不断塑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全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

(一)塑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15]。目前不论是“思政课堂”还是“课堂思政”,思想政治工作过多依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且教师的决定性作用较大。课堂之上,大学生刷手机、看小说、写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我发展积极性低下的现实困境。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当代青年的血液之中,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上下足功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创作思政文案、思政视频,发挥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征,将更加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网络作品当中,并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传放;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亲身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搜集、整合、制作与传播,而且学生的选题往往紧扣自身所关注、关心的热点话题,这在无形之中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内容和话语形式的亲和力,形成朋辈竞争、朋辈引领、朋辈帮扶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高效培养模式,对当代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关心国家大事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塑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质量。宽松的网络环境方便师生通过网络思想政治作品互通观点、加强对话,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用深受大学生青睐的网络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思想政治育人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建设,围绕思想价值引领、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内容,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制作优质宣传作品,做好网络育人的正确引导,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质量,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坚持研究目标与实践目标“双导向”驱动。针对研究目标——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问题析出,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建设为依托,研究分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针对实践目标——“学习青年”“斜杠青年”“志愿青年”等思想引领轻骑兵进行选树,把握新媒体平台载体,拍摄“辅导员系列”“同学系列”“专业科普”等类别的视频,培育一批青年教师、学生优秀代表,开展榜样学习活动,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品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使命。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正确把握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和行为活动规律,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6]。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精神诉求,使其内心对于外在信息的供给标准逐渐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对大学生来说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收效欠佳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播文化经过适度包装,可以增加形式感,从而提高传播内容的视听体验和艺术感染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的话语表达方式,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在网络思政育人实践中得到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时评、理论宣讲、观点解读、音乐转化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同时,碎片化的信息本身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容易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下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而引发受教育者的“厌学”情绪,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需要激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7]。网络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大思政”格局良性闭环生态的关键所在,其中心载体便是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和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群体主要以高校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为主[18],因此吸引力的提升要重点关注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更好地激活新媒体这一中心载体,建议深入开展“四项计划”,以实践推动网络思政“落地生根”。一是以思想学习强化价值引领,实施“思想理论学习”计划。深入开展党员工作的教育宣传,制作15秒优质视频,着力为申请入党的学生排疑惑、办实事,线上陪伴成长,线下指引方向;开展思想理论宣讲,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和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由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组建宣讲分队,录制1-5分钟讲解视频,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讲教育;组建理论学习小组,打造“学习青年”榜样,在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后,由“学习青年”定期组织开展沙龙分享,加强学习交流,营造良好氛围。二是以常态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实施“团结教育学习”计划。配强宿舍长队伍,安排正副双职,鼓励学生骨干兼任,并召开宿舍长会议,抓牢宿舍长队伍,培养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有重点地制作相关视频,引导宿舍长开展防诈骗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打造“斜杠青年”,线上开展“奇葩”辩论赛,在大学生活的交往磨合期,征集热点话题,成立不同专业学生在内的辩论队,开展线上直播对战的辩论赛,在感受严肃活泼氛围的同时调节双方情绪,引导相互体谅,将团结意识深入人心。三是以文明学习丰富文化建设,实施“文明素养学习”计划。选优配齐“斜杠青年”,以绘画、运动、舞蹈、歌唱、发明等形式创作校园文明手册、制作短视频,引导学生珍惜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文明礼仪伴你我”微视频比赛,支持学生自主原创短视频,对校园内不文明行为说“不”,倡导文明学习生活;开展“踏文明之风,做学习先锋”线上知识竞赛,进一步支持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四是以志愿服务推进劳动教育,实施“志愿服务学习”计划。开展“学雷锋”志愿劳动,鼓励学生与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线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线下参加校园卫生打扫、交通安全指挥、社区爱心帮扶等活动,切身体验劳动过程,打造“志愿青年”榜样,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心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到最大。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打造风清气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网络思政育人空间便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网络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以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主导、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的网络思政工作团队。通过思想培训、技术培训,形成“创新—推广—反馈—监督”于一体的网络思政育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在支持创新的同时,要重视结果反馈。由于网络思政主客体情感交流的消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朋辈之间的影响不断扩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向。青年阶段作为人生成长的“加速期”,最需要悉心引导和培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不断注入“思想养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并在关键时刻“亮剑”“发声”,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向心力。当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到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助力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强化主客体的交流互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拓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在线下要深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课堂互动、团日活动、课后班会、宿舍座谈等方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保证育人效度。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心力,需要构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一是明确网络思政育人方向,形成“旗帜鲜明”育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话语解释力、公信力[19],依据指导思想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工作进度,安排教育内容,成立后备队伍,坚持深入网络社交圈层联系学生、融入学生、团结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变化。二是加强网络工作的形式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育人体系。紧密结合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创新形式方法,从学生网络社交的需求和规律出发,开展青年榜样的选苗育苗工作,以轻骑兵队伍为主要抓手,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通过朋辈引领不断激发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三是优化网络载体的制度保障,形成“温馨有爱”的育人体系。优化管理制度,将党的组织领导深入网络思政的每个环节,突出组织育人的绝对优势,实现网络全方位单元格化管理;优化服务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把握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需要,提供“温馨有爱”的靶向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时代背景,把握时代脉搏,遵循发展规律,加强学习,利用实践反哺研究,积极建设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将思政内涵融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不断创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内容,用有温度、有力度的网络思政话语引领思想、影响学生,从而促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持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实效,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成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能量站,努力用育人成果回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猜你喜欢
育人互联网+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