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男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时至今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国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市场经济的导向力量更加强劲,一切向着经济效益看齐,使得社会活动有功利倾向,再加上互联网多元环境的交织,红色文化影响力日显不足,大学生也受到越来越多快餐文化甚至有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必须将红色文化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够为教学活动赋予更多的教育价值,从而不断拔高教育上限,为大学生构建一道牢不可破的思想网络防线。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之中,主体是课堂中的学生。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什么”,决定学生能力素养的成长方向,并最终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强弱。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质性。一方面,可以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枯燥性,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学生听讲也更加专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说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了解,并在此过程中扩展学生的视野见闻。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对所有信息内容兼收并蓄、来者不拒,使得内部堆积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内容良莠不齐,教师可以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资源“宝库”,从中检索出更加新颖有趣的信息资料,并将其填补到教学内容中去,促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以独特的竞赛组织形式,在班级内构建良性竞争生态,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且,为了进一步深化竞争效果,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除了要给予学生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物质奖励,从而显著增强竞争力度[1]。
红色文化意蕴深远,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够完全表达清楚,还必须要依赖于独特的现实情境,才能够给予大学生心灵更加强烈的震撼。故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让大学生品味到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就必须要多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红色老区参观学习,以此立足于现实情境,更加全面地受到红色文化触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聆听烈士的英勇事迹,了解抗战时期的红色故事,以此激发大学生身体内的红色因子;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红色景区,置身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中,感受红色时代的滚滚浪潮[2]。
同时,考虑到实践活动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实践经费上的消耗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考虑周全,这就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便开展实践活动,也是低频次的,对于学生思想的影响力较为微弱,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此,可以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视频表达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红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奥妙与魅力[3]。
人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生命个体,其一言一行影响外界环境的同时,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反作用,受到外界环境的同化和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大都已经成年,但由于一直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内,没有经历过太多社会风雨的吹打,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在拥有较高可塑性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同化影响。更何况校园环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大学生饮食起居的地点,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更加强大。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其中注入红色因子,可以大幅度提高红色文化的渲染力和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可立足于现实层面,可以在校园内部张贴各类红色标语;另一方面立足于信息层面,充分利用各大新媒体便捷的信息传递通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另外,要想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红色文化,而不是将其当作一种知识简单地记忆到脑海之中,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发自内心地有更为强烈的认同感。例如,可让学生参与到校园井盖红色图片绘画中去,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新媒体红色内容的编撰与设计中去[4]。
在大学阶段,虽然相较于中学阶段,教学安排较为宽松,但课程安排依旧是井然有序的,教学强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在此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完成教学进度,为学生搭建起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框架,任何一堂课都是必不可少的。课时的缺少,必然会导致教师对部分知识内容讲解过于笼统,或者是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而红色文化的融入,必然会占据相当大的教学空间,无形之中挤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时长。如此,部分教师必然会对红色文化的融入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即便是在上级领导的一再要求下,也仅仅是对红色文化一笔带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效果不佳[5]。
尽管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素质教育理念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理念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应试教育根植于现有的考核体制,只要考核体制未作出根本性改变,就永远会在教学体系中留有传播途径和生存土壤。而应试教育危害性极为深远,不仅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而且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认知程度存在不足,更会在学生脑海之中烙下教育功利思想。对于“红色文化”这类内容的学习,既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有效收益,也不能克服学习态度松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懈怠情绪,消极对待学习[6]。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无论是哪一项教学任务,要想顺利完成,都需要教师拥有不错的教学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内容。如果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会陷入到“讲无所讲”的尴尬处境之中,教学质量也将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可否认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都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虽然有一部分涉及到“红色文化”,却并没有详细介绍,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知识的盲区,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有一定的了解,却不足以支撑“红色文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事实证明,传统一元化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展现出了疲态,在“红色文化”教育上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学环境僵化,课堂氛围沉闷,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灌输式”教学,尽管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纳大量的知识信息,但缺乏系统性反思与回顾,对其理解程度不足,更无法发自内心地去认同其中潜藏的价值观念。而高等院校之所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只是表层目的,让学生认同并在生活中践行红色思想才是核心目的。很显然,传统教学方法与“红色文化”教育未能很好融合,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7]。
教材内容经过了千锤百炼,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教学框架的最佳选择,虽然受限于篇幅大小,不能够将所有知识体系一一彻底阐述,但也将其大致地表明,其中不乏与“红色文化”关联度较高的内容。为了保障红色文化融入以后不会过多地挤占教学空间,就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内容,以此为核心出发点、立足点,进而“由浅到深”地探究“红色文化”。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红色文化”的融入工作。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掌控者”,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其自身的教学意愿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最终质量的高低。必须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心态,及时意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所能对学生未来产生的积极作用[8]。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被越来越多社会群体所认可、所赞同,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会对教学效率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唯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可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范畴中去,既能够检验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成果,又能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辩论赛,凭借竞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在班级内营造良性竞争生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更加踊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最后,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如在竞赛活动中适当添加奖品,将“红色文化”考核纳入奖学金评定参考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9]。
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刻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随着步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互联网应用体系日渐完善,各行各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显著加快。特别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正值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纷纷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造,一时间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当教学模式发生变化时,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需求,对于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传统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就可以了,但是新型教学模式却并非如此,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价值,教师固有能力不足以支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例,就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红色文化”素养[10]。
故而,应当进一步健全内部培训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考虑到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难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参与培训活动,可以将培训内容录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供全体教师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借鉴他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好经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红色文化”相关内容。首先,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其次,实现了教学课堂由“灌输式”向“探究式”的根本改变,所有的知识内容不再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一定掌握;最后,在集思广益作用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聆听他人的观点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11]。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既是中国崛起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诉求。红色文化经久不衰,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值得所有人去了解、去深思。大学生群体作为高素质人才储备,是未来支撑我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更需要回顾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感受英雄先烈的伟大情操,从而将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统一,让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