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V上目标实现+NP”结构误用分析

2022-03-18 02:5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间性补语语义

李 蓉

(江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对外汉语教材《HSK标准教程4下》[1]第十九课“生活的味道”注释2介绍了“上”的引申义用法:“上,动词,用在动词后面做趋向补语,引申表示动作行为达到了目的;或者做可能补语,表示动作行为能否达到目的。”并提供了3个例句:

(1)看来今天吃不上羊肉饺子了。

(2)现在堵车这么厉害,看来今天坐不上8点那趟去上海的飞机了。

(3)一听到哥哥考上了经济专业的博士,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

释义与例句之后设置有完成句子的练习,要求学生运用“V 上目标实现+NP”构式,补出下列复句(例句4-6)的第二个分句:

(4)要是你想去云南旅游应该早点儿买火车票,________。(上)

(5)早就听说这个饭馆儿的菜特别好吃,_______。(上)

(6)周末我们本来想去看电影,_______。(上)[1]

以上对“V上目标实现+NP”构式的注释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如何?是否会导致误用?如果是,会出现哪些类型的误用?如何进行纠正?该构式的准入条件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加深对该结构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V 上目标实现+NP”的教学现状

教师按照该语言点的注释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完成配套练习,并提供了练习的参考答案,如下:

(4’)要是你想去云南旅游应该早点儿买火车票,否则可能就买不上票了。

(5’)早就听说这个饭馆儿的菜特别好吃,我们早点去吧,去晚了恐怕吃不上了。

(6’)周末我们本来想去看电影,但我突然生病了,没看上电影。

但学生在接下来的造句练习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错误。朱其智、周小兵(2007)将对外汉语的语法偏误分为语义偏误、语篇偏误和语用偏误。语义偏误指没有准确表达说话者意图的偏误。[2]“V上目标实现+NP”的误用句大部分属于语义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①:

(一)与V相关的误用

(7)*尽管迟到了,我还是完上成了考试。②

(8)*一听到我通过上了HSK4级的消息,我的朋友们都很高兴。

(9)*我的周围特别安静,外面下雨了,刮着微风,从远处听得上一个轻声音。

(10)*我跑上步了五百公里。

(二)与NP相关的误用

(11)*我洗得上衣服。

(12)*即使我等不上回家的车,我喜欢这些安静时分。

(三)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

(13)*喂,李老师,我今天来不上上课了,因为觉得不太舒服。

(14)*因为病毒,我们现在来不上中国。

(15)*抱歉,我借不上我的笔记本电脑,因为昨天我不小心把它打破了。

(16)*现在食堂有很多学生,看来我拿不上我最喜欢的食物。

(四)与其他句式的杂糅

(17)*老师问玛丽读上句子,她读得不错。

(18)*看来明天去不上游泳了。

误用主要体现在动词、NP、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和与其他句式的杂糅上。这说明教材对该语言点的注释不够全面、准确。因此,“V上目标实现+NP”对动词和NP的使用要求及准入条件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将挖掘该结构的深层语义,对其准入条件进行探索,对其误用句进行分析、归类与纠正。

二、“V 上目标实现+NP”结构误用分析

(一)“V 上目标实现+NP”中 NP 及动词的准入条件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认为“上”作为趋向动词时,用在动词后,有三个义项:一表示由低处向高处;二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符合某种标准或称号;三表示开始并继续。[3]《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指出动趋式“动+上+[名](处所)”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低处到高处;还有些不是从低处到高处,只表示达到一定的目的,如“考上大学”。当名词为非处所名词时,“动+上+[名]”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动作有结果,有时兼有合拢的意思,有时兼有存在或添加于某处的意思,有时兼有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标准的意思;二是强调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4]《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把“V上”的三种语义归纳为趋向义、结果义、状态义。其中结果义又分为两种:一表接触、附着以至固定;二表实现了预期的或希望达到的目的。[5]549-551根据以上权威的词典及语法参考书,“V上”的目标实现义分别属于“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符合某种标准或称号”“动作有结果,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标准”“表实现了预期的或希望达到的目的”。综合来看,“V上目标实现+NP”体现的是“V上”的结果义,分解来看,“V上”表示“实现了”“有了(结果)”或“达到了”,NP表示目的、结果或标准,并且是说话人希望达到的,符合其预期的积极的目的、结果或标准。学界对“V上”结构的研究不胜枚举,但首次将“V上+NP”的目标实现义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构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韩美丽(2014)。[6]韩文对“V 上目标实现+NP”进行了历时研究,归纳出该构式的语法化机制,对其语义特征、句法成分选限及功能标记都进行了探索。韩文在分析语义时指出该构式常常含有“经过刻苦努力”的含义,目标物可以是主观预期或愿望,也可以是客观的社会标准,句子主观性强。[6]张学广(2019)也挖掘出了该构式产生的主观化倾向,认为“V上”基于施事的视角,侧重于表达主观的期望,“期望”往往意味着“更高、更好但较难实现的目标”,因此“V上”常常含有“实现或达成较高或较难的目标”这一主观评判。[7]如此看来,“实现目的”隐含着“实现很不容易达到的目的”,“有了结果”意味着“有了积极的结果”,“符合一定的标准或称号”更倾向于表达“达到某种较高的标准或较难得的荣誉称号”。这一深层语义制约着其结构的表征形式,不仅体现于NP,也体现于V。

1.“V 上目标实现+NP”语义对 NP 的制约

从认知视角看,“V上”原本表趋向义,随着“上”与动词结合力的增强,“V上”中动词逐渐成为结构的主导,动词的时间性语义特征使得“上”从空间域映射到时间域。动词时间性的凸显是该结构发展出目标实现义的认知基础[8]。部分普通名词也具有时间性。刘顺(2004)指出,有些名词语义结构中不包含时间性,但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可以获得临时的时间性。他将具有这种功能的名词称为外在时间性名词,并指出只有顺序义名词或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才能获得外部时间性。[9]“V上+NP”的NP要从时间性上去适配V凸显出的时间性,从而和谐配合,完成由趋向义至结果义的认知发展,因此强制要求NP为外在时间性名词 (即顺序义名词或临时获得顺序义名词)。再结合其深层语义,NP所体现的目标或目的通常是高等级或高难度的,所体现的结果是积极的,因此其范围进一步缩小,要求为外在时间性名词中的高等级名词。

顺序义名词的典型成员是衔位名词 (表示学位、军衔、官职等的词)。衔位名词大都是成系列的,每个词所表示的事物分别处于系列中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等级,演变方向一般由低等级至高等级。[9]衔位名词等级越高,越倾向于进入“V上目标实现+NP”。如典型的军衔系列名词“新兵、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司令”,越靠后等级越高的军衔越能适配该结构的深层语义要求。

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指语境顺序义名词。有些名词在语境中获得了临时的顺序义,如“买上车了”,这里的“车”可指“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高档小汽车”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词组中的任意一种。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词组,单独看,每个都没有时间性和顺序义,但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它们形成了生活逐渐变好、消费水平逐渐上升的顺序,于是“车”便获得了临时的顺序义,且更倾向于顺序中高等级的“小汽车、高档小汽车”。这一类名词顺序义的获得需要经过人们的认知加工,更为隐性。在这类名词序列中,同样也是越靠后的名词,体现的等级越高,越能满足“V上目标实现+NP”的深层语义。

2.“V 上目标实现+NP”语义对动词的制约

语义是结构所要表达的核心,句法结构是表层表现形式。因此,句法的表现形式受语义制约。Vendler(1967)根据时间和体的关联表现,把英语动词(谓词)分为四类:活动动词、完成动词、成就动词和状态动词。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在时间上是无界的,分别描写动词事件的静态情状和动态情状。完成动词和成就动词都表达状态的改变,在时间上都是有界的,其中完成动词的时间可以持续,成就动词的时间不可持续。[10]萧国政(2020)认为Vendler划分的英语动词的大类和次类的语义特点和语法范畴,在汉语上也得到了同等对应的反映[10]。也就是说,Vendler的英语动词分类同样适用于汉语。“V上目标实现+NP”核心语义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上”体现“达到”或“产生(结果)”义,因此要求V具有无界性,通过“上”来变为有界。因此,无界动词满足要求,有界动词不满足要求。而目标实现义体现的是事物的变化,无界动词中的状态动词由于其描写事件静态情状的属性,不能满足要求。通过排除法可知,“V上目标实现+NP”的 V主要为活动动词。

据前文分析,NP通常为具有顺序义或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若“目标”为表顺序义的衔位名词,与其搭配的动词通常为“选、当、评”等,通过“上”体现“选、当、评”等行为有了积极的结果。若“目标”为临时获得顺序义名词,通常与人类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紧密相关,这些事物往往具有等级性,如“土房子、木房子、砖瓦房、小洋楼、别墅”,“V上目标实现+NP”要求选择这些名词序列中靠后的高等级事物作为宾语,动词通常为与其搭配使用的活动动词。

(二)“V 上目标实现+NP”结构误用分析

如第一部分所列,“V上目标实现+NP”的误用主要包括与V相关的误用、与NP相关的误用、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及与其他句式的杂糅四个类型。下面将逐一分析这四种类型的误用。

1.与V相关的误用分析

“V 上目标实现+NP”的 V 主要为活动动词,通过“上”让无界的活动动词变为具有完结义或结果义的有界短语。因此,非活动动词,如完成动词,进入“V 上目标实现+NP”结构就会出现误用。沈家煊(1995)指出动结式和动趋式已经包含有完结的意思,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点,因而表示有界动作。[11]“V上目标实现”结构作为动趋式“V上”的引申用法,表示目标或目的的实现,自然也含有完结之意,且“完结”通过动词“上”体现。结合Vendler对动词的分类,完成类动词,如“完成、看见、通过、到达、实现”等,不能进入“V上目标实现”结构,因为这类动词表示动作已经达成,所表征的语义中已经蕴含了动作的结果。第一部分误用句7-8选用的动词“通过、完成”是典型的完成动词,再搭配使用“上”,有画蛇添足之嫌,于是出现误用。因此,只需去掉“上”,这两个句子便成了合法句。如下:

(7’)尽管迟到了,我还是完成了考试。

(8’)一听到我通过了HSK4级的消息,我的朋友们都很高兴。

同时也需注意,即使是活动动词,也并非所有下属小类都能进入该结构,一些特殊的活动动词,如感官动词,需谨慎使用。感官动词,如看、听、说、闻等,一般是比较具体的活动动词,这些感官实现其功能,是正常人类的本能,对正常人而言都是毫不费力的事情,不需要很大的努力,而“V上”更强调经过努力实现高等级目标。马婷婷(2014)指出“到”与感官动词结合时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表达[+不经努力而获得]的语义特征。[12]因此,若要体现各类感官实现其功能,更常用的是“V到”,而不是“V上”。误用句9产生的部分原因在于选错了与感官动词搭配的补语,可做如下调整:

(9’)周围特别安静,外面下雨了,刮着微风,我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轻轻的声音。

还要注意的是,即使正确选用了活动动词,也要注意它是否为及物动词、是否为离合词。误用句10的动词“跑步”为离合词,带数量补语的正确形式应为“跑+数量补语+步”。另外,在“跑上步”的基础上添加“五百公里”也造成了语义的羡余。因此,有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五百公里”省略,根据其深层语义添加一定的语境,突出实现“跑步”这个目标的不容易,如10’a;另一种是修改成离合词插入数量补语的正确形式,或将“跑步”改为“跑”,再添加一定的语境,形成合法句,如10’b。

(10’)a.在房间完成了十四天的隔离后,我终于在操场跑上步了。

b.我今天一定要跑上五百公里(步)。

2.与NP相关的误用分析

如前文分析,“V 上目标实现+NP”的 NP是令人期待的积极的不容易实现的目标、目的或结果。而有些学生将其理解泛化为“一般的结果”,即动作或行为自然发展的最后状态,忽略了NP所蕴含的高等级性、积极属性及其实现过程的困难性与复杂性。这一理解上的泛化使该结构的使用范围扩大,造成误用。一般情况下,在我们的认知经验里,误用句11-12的“洗衣服、等车”及误用句9的“听声音”、误用句15的“借电脑”、误用句17的“读句子”,都不是特别难以实现的事情,这些日常的事情只有完成和未完成的区别,不需要小题大做用“V上目标实现+NP”来表述。误用句11缺少语境,作者想表述的语义并不清楚,可通过添加语境,改为可能补语(参见11’)。误用句12第一个分句想表达“等车”这一行为不能实现,体现的是消极结果,并没有强调目的,因此把“等不上车”改为“等不到车”更合适(参见 12’)。

(11’)a.衣服不多,我洗得完。

b.衣服太多了,我洗不完。

(12’)即使等不到回家的车,我也很享受在车站呆着的安静时光。

3.与其他语言结构混淆的误用分析

首先,需要明晰趋向补语“上”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区别。就功能而言,可能补语与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很不同,它主要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某种结果、趋向,某种情况发生)”。[5]581误用句13想表达由于“不太舒服”这一身体客观条件,不能“来上课”;误用句14想表达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这一环境客观条件,不能完成“来中国”这个行为。因此这两句用“来不了”或“不能来”更合适,可调整如13’、14’。误用句15想表达“由于笔记本电脑坏了,所以不能借给你”,“电脑坏了”是客观条件,在该条件影响下不允许“外借”,可改为15’。

(13’)喂,李老师,我今天不能来上课了,因为我觉得不太舒服。

(14’)因为病毒,我们现在来不了中国。

(15’)抱歉,笔记本电脑我借不了了,因为昨天我不小心把它弄坏了。

其次,需要明确趋向补语“上”与“到”的异同。趋向动词“到”有趋向义与结果义,趋向义表示通过某动作,人或事物移动到某处所,结果义表示通过动作达到目的或有结果。[5]569马婷婷(2014)将其结果义称为结果补语,并指出“到”充当结果补语时对与其组合的动词有一定的选择性,常见的有“取得”义动词、感知或思维类动词、感官动作动词、遭遇或影响类动词及言谈类动词。[11]可见,虽然“上”和“到”都有“达到目的或有结果”的结果义,但在动词选择的倾向上有所不同。误用句16想表达在“现在食堂有很多学生”的条件下,“我”不能通过“拿”获得“我最喜欢的食物”,此时的“拿”具有“取得”义,“拿到”即为“取得、获得、得到”,用“到”更合适,因此一种改法是把“拿不上”改为“拿不到”,如16’a。另一种改法是挖掘深层语义,“去食堂”的最终目的不是“拿食物”,而是“吃食物”,没有拿到最喜欢的食物,就不能达到“吃我最喜欢的食物”这一目的,因此纠正为16’b。

(16’)a.现在食堂有很多学生,看来我拿不到我最喜欢的食物了。

b.现在食堂有很多学生,看来我吃不上我最喜欢的食物了。

4.与其他句式杂糅的误用分析

“V上目标实现+NP”表征的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语义,表示好不容易实现了某种希望实现的目的或达到某种标准。独立使用,表义明确。不宜再将其他语言结构杂糅其中,也不宜再添加额外成分,否则会造成句式杂糅,表义不明。误用句17原本想通过兼语句表达“老师叫玛丽读句子”,但将“V上目标实现+NP”杂糅于兼语句中,造成表义不清,“读句子”这个行为对学生而言算不上很高的目标,因此只需要保留兼语句义即可,将动词“问”改为“叫/让”,去掉“上”,即为合法句,参见17’。误用句18的“去游泳”是一个连动结构,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表示“去”和“游泳”这两个行为先后发生,另一种为“游泳”是“去”这一行为的目的。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理解,纠正方式也不一样。对于第一种理解,学生想表达的只是“去游泳”这个行为不能实现,可改为18’a。对于第二种理解,“游泳”是目的,整句在于强调不能实现“游泳”这一目的,且“游泳”本身为离合词,因此可改为“游不上泳”,如 18’b。

(17’)老师叫/让玛丽读句子,她读得不错。

(18’)a.看来明天不能去游泳了/看来明天游不了泳了。

b.看来明天游不上泳了。

结 语

“V上目标实现+N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相关的教材讲解不够全面、准确,导致了四类主要误用的产生。这四类误用分别为与NP相关的误用、与V相关的误用、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及与其他句式的杂糅。通过分析权威的词典及语法参考书对该结构的释义,挖掘出其目标实现义中隐含的深层语义限制,即目标的高等级性与主观化倾向、结果的积极性、目标实现过程的困难性。从认知视角看,动词时间性的凸显是该结构发展出目标实现义的认知基础。为适配动词凸显出的时间性,与之搭配的NP也需要同样具有时间性。顺序义名词或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能获得外部时间性,从而能进入该结构。“V上目标实现+NP”的V主要为无界的活动动词,通过“上”的结果义,让该结构变为有界短语。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四类误用产生的原因,提供相应的纠正句。这将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有助于预防误用,提升该结构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注释:

①有些误用句不止有一个误用点,为了使误用分类更典型、明确,仅按其最主要的误用点进行归类。

②本文所有误用句均来自江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综合汉语”课程的课后作业。

猜你喜欢
时间性补语语义
语言与语义
智珠二则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原发性的、涌现着的“时间”及活生生的教化—— 论叶秀山的美育思想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