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雕塑造像观的独特性

2022-03-18 08:13张海童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2年7期
关键词:线条雕塑时期

张海童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雕塑造型艺术可以说是从原始人敲打石块逐渐磨制成刀、斧等工具就开始了,原始人在用火煮食物时发明了陶器,手工制陶的陶盆、陶罐等就是古代雕塑造型发展的雏形,先民们最早从葫芦造型得到启发,形成了以圆、椭圆为主的陶器造型。在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到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还有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先民根据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陶器造型,可谓形式多样,他们把生活中接触到的造型应用到了罐、盆、壶之中,可谓自然生动。新石器前期的造型风格多是自由流畅、生机盎然、曲折婉转的开放风格,有着母系氏族生活的特点。新石器后期随着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陶器造型与图案也由过去的生动、活泼、舒畅发展为沉重、神秘规整、严谨、繁复的风格,线条中直线多于曲线,造型则多为封闭造型,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为中国雕塑造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建立,出现了青铜器造型,发展到商周时期达到高潮。商代的狞厉森严的饕餮纹青铜方鼎造型与周朝圆厚朴实的圆鼎造型都具有那个时期的特点。商周时期以锐利的、棱角分明的方体造型为主,后来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动感十足的造型。魏晋时期麦积山雕刻清秀脱俗、飘逸而温暖的造型与造像中发自内心的微笑,雕塑语言中秀骨清像的风格,都显现着那个时代的特点。秦代留给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将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写实性与细腻性推向了一个高峰,兵马俑坑造型布局的强大阵容,高度一致与同中有异的形象造型,留给我们深深的印象。俑坑中的兵俑似乎在凝神聆听,非常的自信、镇静而又机智,仪态英武,有着英雄一往无前的气概,彰显了秦王朝“灭六国,天下一”的气概。军俑的巍然屹立、跪射俑的威武沉静、军吏俑的聪明智慧都将中国古代雕塑的写实性推向了历史高峰。

汉代雕塑造像观的特点是注重大的形态与气势,如汉代孙旗屯辟邪,线条遒劲流畅有力,雕塑动态大开大合,雄浑粗犷,有着内在的勃勃生机。汉代雕塑造像观还有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写意、以形传神的意象造型风格,如霍去病墓雕塑中马踏匈奴、伏虎、跃马、卧牛、石蟾等,达到了中国传统雕塑写意的高峰,充分表现了当时工匠对人物、动物造型与神态的深入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胆提炼与概括。汉俑中说书俑的幽默滑稽、手舞足蹈之势表现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而汉女舞俑的长袖翩翩、优美前行的舞姿又表现了汉女的优雅与宫廷生活的日常。唐代雕塑如顺陵走狮、乾陵翼马等唐十八陵石刻,恢宏气势,形体具有建筑结构般的特点,那种内在精神的雄壮有着势不可挡、震慑寰宇的力量。唐代陵墓陪葬俑中的贵妇女俑造型、敦煌石窟中菩萨造像概括而圆满,独特的造型语言与线条的婉转流畅都彰显着大唐经济的国富民强与繁荣气象。正像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所描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老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宋代的世俗化雕刻如晋祠侍女彩塑造型,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动态,用微妙而含蓄的雕塑手法表现出来,造像中女性脸部容貌的长圆形与五官精巧、娟秀、俏丽的宋代风格较为典型。宋代大足石刻中菩萨造像的精美与装饰性,以及媚态观音造像的柔美、秀丽风格也反映了宋时期的造像特点。元代雕塑代表山西玉皇庙道教的二十八星宿殿彩塑中人物的写实与衣纹刻画;明代双林寺中韦陀造像静中含动、虎虎生风的造型风格与天王像夸张的面部表现;清代昆明筇竹子寺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其姿态的多样性表现了传统雕塑发展到元明清时期造型手法的多样性,但在其整体造型内在精神上逐渐走下坡路。随着朝代的更迭,封建社会也进入尾声,所以元明清时期的雕塑造型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也随之衰落,没有了汉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与上升时期的那种雄伟气势与蓬勃的生命力。

一、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注重造型体积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体积的整体性与完整性,注重外轮廓影像的洗练,且体积处理相当概括,如秦俑人物中对头部形状、脸型的概括有长方形、长圆形、长尖形。秦俑中陶马外形的概括处理都较为整体。汉代时期,造型中的女俑、陶马等造像概括为易于辨认的几何形体状态,结构感很强。唐代时期,十八陵墓前的石狮造型注重整体性概括,外形没有过多的细节变化,如头部呈简括的梯形、躯干部位呈长方形、胸部呈圆形等,造型鲜明简括,没有过多的枝枝节节,因而显得完整且富有张力。乾陵的翼马造型完整、饱满。各石窟中的造型体积都极具完整性与概括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的意象造型风格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以意造型,这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神韵有关,《淮南子》一书中说:“神贵于形也,故神制而形从,形胜则神穷。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这种神贵于形和以形制神的理论,又如《说林训》中也讲道:“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 ,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这些理论都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注重传神写意,而不应拘泥于外在的形象谨毛而失貌,忽视了事物内在的精神。所以,汉代雕刻也出现了许多注重传神写意,而不拘泥于外在形体的比例结构的雕塑造型。例如,在汉代“说书俑”造型中,那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神情溢于言表,造型中以意取胜,说书俑人物本身形体比例结构并不很准确,但由于外在形体是以神为主的,所以形体夸张变形为人物的神态服务,加强了人物神态的表现。又如,汉代长袖舞女俑那长袖翩翩、舞步徐徐之感,跃然于形之外,那优美的动态造型将人物舞动、飘然的美感表现出来,也是一种意象造型。最有代表性的雕塑是霍去病墓前的动物造像,其注重动物身形动态特点,注重外形中大的形体起伏关系,如伏虎卧马的长方体造型,卧象的圆头、长鼻造型以身形的圆厚造型,野猪嘴部的前拱造型和俯卧的三角形造型,卧牛憨厚朴实的方宽造型,卧马脖颈挺立与马头的三角造型等,动物外形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匠师的手中略加雕凿就神态外现。这与古代匠师把握其动物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与概括有很大关系,在意象造型的同时,抓住关键点雕刻,凸显了动物特点。例如,伏虎的头部特点是头部前伏低卧,头部低于颈部,同时前爪蜷缩;卧马的长颈、前蹄的放松状态与石蟾的三角形头部及向上抬起时的龇牙动态,似乎正发出声音,甚至有吐泡泡的感觉;而野猪则是咀往前拱的俯卧造型,这种一个向上抬一个向前伸的动态与青蛙的鼓凸造型、野猪的扁长三角造型,都突显了动物外形特点与动态特点,达到了以意造型的特点。卧马前蹄放松的静卧姿势与伏虎的蜷缩机警造型形成动静对比的外形特点,甚至将动物本身的性格特点也刻画了出来。人与熊搏斗的激烈博弈,人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及搏斗情景通过形与线表现出来,将人和熊的激烈博弈状态与大象的温良习性、卧牛的憨厚性格都刻画出来,真正达到了以意造型、以形写意的高峰。

三、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中造型注重线条的刻画与应用

在原始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对线条的排列、重叠以及富有节奏变化的优美弧线等,都表现出了古代先民对自然观察之后,用抽象的线条进行表达,把河流、山川、星辰、劳动的场景都变为可视可感的漩涡线、波浪线、折线、长弧线等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奠定了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线条应用的基础(如图1)。此后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狞厉、西周时期环带纹的厚重、云雷纹的细密以及夔龙纹和凤鸟纹的流畅等纹饰图案中将线条表现得出神入化。《吕氏春秋》中记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其中描述的就是周代的窃曲纹长、线条状。在形体体积当中也应用提炼的线条加以表现,如在三星堆雕像中,人物五官全部提炼成明显的呈锐角的棱线(如图2),之后发展到秦代兵马俑中对人物五官线条的提炼,再到汉代画像砖与汉俑造型的应用、汉代孙旗屯石辟邪那遒劲有力的线条,发展到魏晋时期的麦积山菩萨像的微笑面容与流畅的衣纹,无不编织着优美的诗画。从宋代人物的装饰性线条,再发展到盛唐石刻那刚劲饱满的线条与敦煌盛唐菩萨人物衣纹的圆满流转之线条,可以说古代雕塑中对线条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在塑造威猛的天王像时用粗犷刚硬的线条,而在塑造观音像时用柔美细腻的线条表现衣饰。又如,双林寺中线与形体的巧妙结合,“善于在体面转折之中,揉入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线,巧妙自然地与雕塑形体相结合,产生出一种精谨茂密、玩味不尽的醇厚气韵。远观之,这些线条统一于大的体面里,富有很强的整体感觉,纵横自然,体势劲媚,许多线条往往表现在人物衣纹的正常转折之中,非常贴切并合于人体解剖,似绵里裹针外柔内刚,一丝不苟。近观之,这些线条又如横风疾雨、飞鸟惊蛇,似乎可以提炼于形体之处,表现出一种装饰之美。”[1]古代雕塑中的线条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人物衣褶的穿插与里外层次之间的关系,还能将不同的质感,如绸纱、棉、麻等通过线条的排列表现出来,从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加强人物的动势。

图1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

图2 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像

四、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中绘塑相结合的造型手段

中国古代雕塑充分彰显了绘塑不分家的特点,原始时期的彩陶造型与纹饰就紧密相连,之后各个朝代的造型大都是“塑形绘质”,在雕塑造型上施以彩绘,专业称此为“妆銮”。何为“妆銮”,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今以施于缣素之类者,谓之画;布彩于梁栋、斗拱或素(塑)像什物之类者,俗谓之妆銮。”《元代画塑记》关于泥塑的彩绘也有记载。“妆銮”的具体做法是等泥塑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两三遍,干后用鸡蛋清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两遍,在一尊等人大的塑像涂料中一般加两颗鸡蛋清,可起到油润的作用。胶水不宜过多,以刷涂后不掉色为准。刷上白底色后要用棉花或布反复使劲擦抹,直到擦出光泽后就可进行彩画。彩画多用石色,可历千年而不褪,石色在调配时要反复研磨,再配适量的胶和水反复搅拌均匀。上色时要多层刷染,每次要薄,次数要多,这样才能显得厚重沉着。为了追求华丽之感,有时需用金箔贴金[1]。中国雕塑的绘画性表现在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加工而成[2]。例如,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晋祠彩塑等都是在原有的造像基础上彩绘粉饰,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而且在人物五官、衣裙等塑造上也注重绘画中线条的应用,并用一种概括与提炼的线条表现转折与体面关系,在这一点上有别于西方雕塑体面关系的处理。线条的独特运用、线条变化为体面、线条概括体面都是我国雕塑中绘塑相结合的方式。例如,159窟菩萨像的下半身就可以看出这种彩绘的效果,无异于立体的人物彩画,不仅塑像的手法精巧细腻,而且服饰上的图案花纹、色彩华丽,可与雕塑媲美,两者相得益彰,使这一雕像显得分外绮丽[3]。又如,在晋祠的彩塑中,人物脸部塑造的形在后期上色时,有的依照原形,有的则不依照原形,如在人物嘴部可以看到彩绘上色的部分小于原有的形体。在麦积山雕塑中,人物造像的衣纹有的是以阴刻线的方式来刻画,也就是用绘画的线条直接刻画,形成浮雕形式。古代雕塑的草稿都是先用白描起稿的方式绘画,之后再依草稿塑形,所以古代雕塑是雕绘不分家的。

五、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中独特的体积体量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从原始陶器的圆润柔和与富有人性温度的感性体积发展到殷商时期青铜大鼎威仪庄严的理性造型特点,进而发展到西周朴实厚重的圆鼎造型,再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藩篱遒劲变化的形状。从秦代严谨工整的写实造型,到汉代时期霍去病墓石刻以意造型的写意传神造型,进而到唐代十八陵饱满宏大的陵墓造型,古代雕塑造型可以说在汉唐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宋代时期的雕塑已是世俗性雕刻的形体,人间情态形体逐渐显现出来,表现审美的娟秀与心理刻画的造型,到元明清时期雕塑形体随着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变化逐渐衰弱。古代雕塑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接近尾声,但秦汉唐时期是古代雕塑发展的最高峰,那优秀、充满生命力的雕塑形体为现代雕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像观注重动势与动态的变化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更多注重大的动势与动态。例如,春秋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双翼铜神兽”整体造型有多种动物的特征,既有龙的高贵形象,又有虎豹的威猛特点。造型中胸部、腹部、臀部呈波浪起伏,头部扭转,脖子与头部呈直角状态,具有大的起伏与动势,身形中蕴含着无限的活力。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错金银虎噬鹿”大的动势与动态,正如王子云先生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引用巫鸿谈猛虎咬鹿时说:“作者要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动物,而是尖锐的冲突,是力的迸发。俯视则猛虎弯成弧形,犹如一张绷紧的弓形,侧视则虎臀支起,匍匍擒食,形成一条S线。它充满着弹性和力量,造成一触即发的强烈动态,是作者对老虎扑食情态最精炼的概括。”[4]再如,汉代孙旗屯石辟邪的造型动态,石兽大的动态是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整体动态呈“之”字形结构,非常有气势,表现了汉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精神。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外在动态抓取了动物的动作特点,如牛的憨厚俯卧、跃马即将跃起的瞬间、伏虎伺机而动的动态造型都是将造型的动态与动势提炼出来加以表现。汉代雕塑艺术风格的质朴遒劲、以意造型,反映了楚文化的浪漫诙谐与雄浑,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背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为主导,都说明了这一点。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想。”[5]

在唐代有顺陵走狮,造型中雄狮稳健地阔步向前,体量饱满有力,其姿态动势有着宏大的气场与震慑寰宇的力量,显现了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宋代大足石刻中的“媚态观音”,造型中优美的小S线形动态,将人物在微风中柔美站立的姿态塑造出来,代表了宋代典雅、柔美的造型。明代双林寺“韦陀”的造型突出了其身姿大的扭转动势,将其姿态夸张形成韦陀静中含动、迎风而立的英武之势。

中国古代雕塑中,陶器造型厚朴温润的风格、青铜器狞厉的气质,魏晋时期麦积山塑像人性微笑的风格,秦俑造型严谨写实、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汉代豪迈奔放、大开大合的造型与霍去病墓石刻以形写神、以形写意的意象造型,唐代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造型风格与气势磅礴的陵墓雕刻以及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造像,汉唐陪葬俑雕塑,宋代晋祠中的雕塑与四川大足石刻,元代的西晋城玉皇庙的道教造像,明代双林寺韦陀、金刚力士雕塑,清代云南昆明市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都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明珠,熠熠生辉,留给了后世子孙宝贵而丰富的古代文化和雕塑遗产,值得后辈借鉴发扬。

中国古代雕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意识。中国儒家哲学尊天命,在艺术上表现为崇高、庄严、肃穆、壮丽、典雅等风格。中国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表现为朴质、飘逸、淳厚、淡泊、天真等风格,而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则反映了佛教精严、系统、博大、慈悲的哲学特征与观念。中国古代雕塑蕴含了中国先民的智慧与审美,是古代文明长河中的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河流,展现着我国古代雕塑造型发展的历程,其富有特色的中国古代雕塑造像观值得后人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线条雕塑时期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线条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写实雕塑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