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在哪里?

2022-03-18 02:46:26
领导月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体制渠道

李 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不断优化,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过程,以及怎样看待这些变化与共同富裕关系等问题。我国的中产大多处于过渡层和边缘层,而他们对于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在哪里?

——题 记

目前,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有三种获致渠道:教育渠道、专业技术渠道和市场渠道。

教育是社会地位筛选的主要渠道,目前一些重点大学毕业生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层相对顺利一点,而大专生想要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层则比较困难。

专业技术渠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工作者,如教师、律师、工程师和医生等,他们往往通过教育获得专业技术,并通过比较完善的专业职称、专业地位评估认证体系,实现专业技术的认定;另一类是专业技术工人,他们或因专业技术培训,或因传统学徒制等非正规教育方式获得相关技术。由于我国技术工人评估认证制度尚不完善,他们的专业技术很难得到相应的权威机构保障和认可,这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巨大。

第三种方式是市场渠道,也是目前最为畅通的渠道。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信用市场,使商品经营者队伍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张,金融理财也更为多元,从而使市场渠道成为过去10年中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增长的主要渠道。

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保障法规和政策,例如坚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产权保护等。今后还必须进一步拓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渠道,从决策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拓宽教育渠道,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破除社会体制障碍,推进中小城市中产职位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教育虽然是实现中产的重要渠道,但是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与市场人才需求是否匹配,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是否统一,高校学生培养是否受制于一系列身份体制的制约,这些都影响着教育对中产的形塑。同时,户籍制度、职称体制、事业单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等社会体制,也会成为限制中产的体制障碍,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减少进入中产阶层的壁垒。再者,中小城市中产阶层的发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要不断完善中小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中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拓宽专业技术渠道,必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认定。

我曾经组织过全国七省市的社会调查,发现中国的农民工中,有88.94%的人没有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和技能认定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也会大大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职业技术资格和等级的认定,激励广大劳动者在技能和技术上精益求精。

第三,扩展市场渠道,必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并保护好工商经营者的权益。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让普通老百姓具有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必须简政放权,降低市场门槛,让他们能够进入市场经营之中。同时,中小微企业是创造财富、吸纳就业、贡献税收的自主创新主体,在2019年已经突破1.22 亿家,占市场主体的99.6%,也是中产比例最高的就业方向。因此必须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减税和金融支持等多种渠道,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再者,要完善保障体系,特别是保护小工商经营者的权益,因为小资本、小经营者是我国中产的最重要源泉。

除了在三个渠道之中进一步拓展之外,从中产结构的层面,也须进一步保障中产过渡层和边缘层,加强政策引导和辅助。刚刚我们已提到,中产的过渡层和边缘层构成了我国中产的绝大部分群体,他们往往是购销人员、普通行政人员、产品和设备维修人员以及各类技术工人等,他们的收入极其不稳定,极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跌入低收入层。为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仅在于拓宽渠道,也在于稳定已步入中产阶层人群的地位。

为此,第一,要进一步稳定并扩大就业,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重点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创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的就业形态;

第二,要完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保障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权益,加强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第三,要继续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发挥大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也要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县域为城镇化的载体,加速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第四,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等级制度,大力倡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实现由单一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第五,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等,减少诸如失业、大病等对相关群体收入的冲击。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体制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32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出版人(2021年11期)2021-11-25 07:34:04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0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13:16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中国储运(2016年1期)2016-02-12 19:29:38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0
渠道
营销界(2015年29期)2015-02-27 02: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