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研究
——基于《国标》和《指南》的视角

2022-03-18 01:51赵玉珍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程国标英语专业

赵玉珍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长期以来,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远超教材研究。早在2009年,冯辉、张雪梅就发文指出,“与国内英语教学研究相比,教材研究还是一个亟待开垦的领地”。[1]2013年,杨港、陈坚林对2000-2012年发表在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上的高校英语教材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不仅英语专业教材研究远少于大学英语教材研究,且英语专业教材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英语,对视听说教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2]鉴于此,本文拟对当前本科英语专业部分视听说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两套依据新颁布的《国标》编写的视听说教材为例,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对近年出版的新编英语视听说教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部分教材存在的问题

“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前身是英语听力课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的高校用视听说课程取代了听力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听力课程一般使用的教材仅有音频而无视频,而视听说课程使用的则是视听说教材。与单纯的听力教材相比,视听说教材多了视频和以练习“说”为目的的问题讨论。现行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材和视听说教材数量约有数十种,其中听力教材数量较多,而视听说教材数量较少。由于这些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令人满意的教材数量并不多。笔者发现,有些高校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而放弃使用固定教材,转而由任课教师自行搜集教学材料用于课堂教学。然而,自行搜集教学材料不仅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教学材料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没有教材作为教学依据,不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甚至导致同一院系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无法统一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自实施以来,为英语专业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依据《大纲》编写的本科英语专业听力和视听说教材逐渐无法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些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教材内容陈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内容包含新闻报道或时事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时事新闻的机会。但新闻与时事信息时效性很强,一旦过时,教材也就随之过时。另一种情况虽与新闻时事无关,但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过时。比如,某听力教材中有一段情景对话,内容是顾客与售后服务人员协商盒式磁带录音机的维修。情景对话本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听力形式,但在盒式磁带录音机早已成为历史的今天,这段对话内容已不再生动,只会令人感到话题脱离时代。如果这样的内容较多,教材就会显得过时。教材内容如果陈旧过时,本应及时予以修订或淘汰,但因教材编写费时耗力,而且英语专业教材使用人数远不及大学英语教材使用人数,客观上限制了教材的及时更新。

第二,教材内容知识性、思想性不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较为重视语言技能教学。英语专业教学将英语基本技能划分为听、说、读、写、译,分别设置课程加以专门训练。作为语言技能课程教材,听力和视听说教材注重语言技能训练而不重视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比如,有的听力教材的音频材料包括看牙医、天气预报、借书、旅行、接电话、租房、搬家、求职等日常交际内容。这些听力材料在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方面可用,但却缺乏知识含金量,也无助于学生思想内涵的提升。虽然教材编写者并非有意将听说技能的训练与专业知识对立起来,但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非教材编写者关注的重点。而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应局限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应将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人文思想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第三,视听材料及练习的设计缺乏思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包括阐述、分析、解释、推理、质疑等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既要求视听材料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也要求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如果教材视听材料本身缺乏思辨性,围绕视听材料设计的练习也就难以具有思辨性。比如,某视听说教材中有一段介绍湖泊的音频材料,练习部分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包括:你的家乡有湖泊吗?这些湖泊叫什么名字?你经常去附近景点旅游吗?你经常跟谁一起旅游?这样简单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开展讨论,也很难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当然,围绕一段介绍湖泊的听力材料的确不易设计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这就是听力材料内容本身缺乏深度导致的问题。除视听材料外,练习的设计也应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听力或视听说教材的练习重在考查学生对视听材料的理解程度,而较少训练学生阐述、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部分英语专业听力和视听说教材知识性与思想性不强,缺乏思辨性等问题体现了长期以来英语专业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割裂的教育理念。英语专业其它技能课程如精读、泛读、口语、写作等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重语言技能训练、轻专业知识学习的教育理念逐渐显现出较多的弊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约占70%的专业课时,费时虽多效果却欠佳,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不仅知识面偏窄、思辨能力弱,而且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基本功也不够扎实。对于这一现象,不少学者进行了反思。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总结,英语界的有识之士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些共识包括: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认为英语专业应该重视其人文学科的学科内涵;减少语言技能课程所占学分和课时比例,增加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例;促进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

这些共识也体现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南》的制定是为了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提出外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指南》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指出,英语专业教学应该“融合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4]要融合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教学,培养上述能力,除了教师应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外,教学所依据的教材内容也应融合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并且在内容的编写与设计上有利于上述能力的培养,才能将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因此,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改革除了调整培养目标、修改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也应对教材进行改革。有的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并依据《国标》编制了新的视听说教材。由于《国标》出版于2018年,距今时间较短,以其为依据编写的教材数量还比较少。如果将不含视频的听力教材排除在外,目前以《国标》为依据编写(或改编)的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仅有两套,即外研社出版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和外教社出版的《视听说教程》。这两套新的视听说教材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体现出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的改革方向。因此,笔者拟以这两套视听说教材为例,全面分析教材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的视听说教材与以前教材的不同之处,探讨视听说教材未来的改革方向。

二、新编视听说教材的主要特征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和《视听说教程》两套教材各包括四册,供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使用。两套教材均在封面显要位置标明为国标教材,其中前者标明为“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国标规划教材”,后者标明为“新国标英语专业核心教材”。两套系列教材的总主编孙有中和蒋洪新分别为教育部外指委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国标》和《指南》即由外指委负责研制,因此两套教材均体现了《国标》和《指南》的一些指导精神,但两套教材又各有特色。

(一)《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系列教材特征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这套教材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听说技能训练与学科知识内容相融合。在为这套教材撰写的前言中,孙有中写道:“这套教材不仅是语言教程,而且是知识教程,旨在帮助学生运用英语比较系统地学习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哲学乃至社会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搭建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5]可见,这套教材在编写理念上尝试改变此前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割裂的状况。该套教材每册十个单元。以第二册为例,十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文化、文学、神话、艺术、电影、建筑、哲学与智慧、价值观、民俗和节日。整本教材视听材料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每个单元都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视听材料和听说练习。以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音视频内容包括文化的多种定义和文化规范、文化冰山理论、语言的进化、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等。针对每一段音频或视频,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听力练习和与音视频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将听说技能训练与学科知识内容相融合的好处是学生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加大专业知识输入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系列教材的编写者最突出强调的特点就是“思辨”,这一点在教材名称中已体现出来。该系列教材总主编孙有中认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是“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以及技能课程思辨化,知识课程思辨化”。[6]他认为,此“四化”是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至于技能课程如何做到思辨化,从教材方面来说,教材内容要具有思辨性,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具体到该系列视听说教材,首先教材内容做到了“知识化”,而且内容本身具有思辨性。在此基础上,教材编写者围绕视听材料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和问题讨论。在每单元的听前练习部分,一般是跟听力材料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或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解释现象、阐述观点的能力。以第二册第三单元为例,听前练习部分供学生讨论的问题之一是“为什么‘the galaxy’在英语中被称为‘the Milky Way’,而在中国神话里被称为‘the Silver River’?”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中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讨论过程中练习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套教材每一单元还设计有“批判性听力”练习。这些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形成观点并进行讨论。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第三,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所谓跨文化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理解中外文化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传统,解释和评价中外文化的文本、事件和产品,剖析跨文化误解和冲突案例,最终形成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人格。这种跨文化能力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时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该系列教程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套分系列教程中。精读和视听说各册每单元均设有“跨文化反思”练习板块。以视听说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跨文化反思”板块为例,首先,学生需观看两个视频片段,其中一个视频从现代西方视角阐释《梁祝》。另一个视频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看完视频片段后,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演讲需聚焦的问题有:一是“在《梁祝》里,我们会发现含蓄之美和对爱情的压抑,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我们则会看到为爱情而进行的自由、大胆的抗争。对于这种不同,你能找到文化上的原因吗?这些原因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二是“是什么造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探讨一下这两部戏剧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三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主人公的死而告终,而《梁祝》却以两人化蝶团聚为结尾。你认为这种不同有文化上的原因吗?你更喜欢哪种结局?为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好好思考一番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这种练习任务不仅将听说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思考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视听说教程》系列教材特征

外教社出版的《视听说教程》系列教材改编自美国的英语视听说教材。改编者根据《国标》要求,针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其适应中国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教材总主编蒋洪新认为本套教材“紧扣全人教育理念,凸显人文教育本位,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涵养相结合”。[7]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国标》和《指南》对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该系列教材共四册,每册八个单元,单元主题内容较为多元,视听材料题材丰富。以《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八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秘密心愿、气候变化、发明创新、3D打印、人工智能、捐赠与扶贫、简约生活和动物保护。每个单元的音视频材料均与该单元主题相关。比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捐赠与扶贫。这一单元的音视频内容包括史密森学会捐赠人、学校募捐、小额贷、打破贫困循环、现金捐赠扶贫等。该系列教材与《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不同的是,该系列教材主题不局限于人文知识,主题更为广泛,与现实联系也更密切。比如,上文提到的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扶贫、动物保护等,都是当今社会较为关注的议题,因而更加具有时代感。

《视听说教程》系列教材也很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本套教材的独特之处是将TED演讲引入教材。每单元选取一个TED演讲作为视频材料,并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其切分为多个视频片段。TED演讲不仅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英语口音,而且演讲话题广泛,内容具有思想性,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优秀素材。有的TED演讲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一些事情的认知。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压力对身体健康有害,而第三册第五单元的TED演讲告诉学生,根据相关研究,压力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取决于人们对压力的看法,只有人们相信压力有损身体健康的时候,压力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反之则不会。该教材的音频材料也颇具深度,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基础。

教材编写者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很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每单元开篇热身训练部分、听前或视前训练部分都设计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的一个热身讨论问题是“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哪些人或哪些事物?”除此之外,每单元针对不同的视听材料设计有4-6项思辨技巧分项练习,训练的内容包括阐释、应用、推理、评价、分析、反思、预测、综合等能力。比如第六单元一个训练预测能力的讨论问题是“‘贫穷的循环’这个表述说明有些人无法走出贫穷,你认为为什么很难打破贫穷的循环?”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和理解能力,也能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通过分析综合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其思辨能力。

该套教材的另一个特征是重视听说策略的训练。针对每一段音频或视频,教材编写者都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听力练习。听力练习分别训练不同的听力技巧或理解能力,包括听大意、听例子、听细节、听准确信息、推测词意、预测内容或者辨识事实或观点等。每项练习集中训练其中一个技能,以便学生熟练掌握该项技能,而且每单元设有听力技能板块,讲授掌握具体听力技能的方法。除听力技巧外,每单元还设有笔记技巧、说话技巧、发音技巧和演讲技巧板块,分别讲解相应具体技巧。以笔记技巧为例,包括列提纲、使用短语、画时间线、回看笔记内容、使用关键术语、使用符号、列清单、使用思维导图等记笔记的技巧。这些听说策略与技能的讲解正是国内许多听力和视听说教材所缺乏的。它对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和《视听说教程》两套教材都将听说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知识深度和内涵,而且两套教材都很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两套视听说教材是在《国标》指导下进行的有益尝试,不失为优秀的英语视听说教材。不过,对于一般层次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两套教材的难度可能有些偏大。

三、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建设的方向

如上文所述,新出版的英语视听说系列教材体现了《国标》和《指南》中关于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精神,为今后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的编写作出了较好的示范。两套教材秉承的编写理念,比如融合听说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增加教材的知识深度和内涵,保持视听材料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注重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未来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的建设方向。本科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编写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的建设还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选取真实的视听材料。目前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视听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教材录制的音视频材料,一类是真实的音视频材料。录制的音视频材料的优点是内容可控,缺点是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有些教材录制的音频材料仅仅是教学材料的朗读,而且朗读者人数有限,往往一个人朗读多个音频内容且视频解说人数也很有限,这样不利于学生接触多样化的听力材料,也容易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实的音视频材料往往剪辑自影视剧、纪录片、访谈节目或者其它音像资料。语言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口音、不同语速的英语,更加有利于视听说教学。

其次,增强视听材料的趣味性。有的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性而忽略了趣味性。教材趣味性不足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一般而言,与录制的材料相比,真实的音视频材料往往更具有趣味性。除选取真实的视听材料外,也要保持题材和内容的丰富多样,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同时,应增加视频材料的比例。生动有趣的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与音频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而目前的大多数视听说教材音频占比远多于视频。比如,《视听说教程》系列教材的视频材料仅有TED演讲,其它均为音频材料。根据笔者对任教班级所做的问卷调查,TED演讲是这套教材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不过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视频材料。因此,教材编写者可以适量选取一些经典的影视视频或纪录片片段,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此外,教材编写者还应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练习的编写上合理控制难度,以适应数量较多的一般地方性大学的本科英语专业教学需求,使教材更加宜教宜学,并对教材及时予以修订完善,以保持其时代性。

猜你喜欢
教程国标英语专业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挽碧制作教程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高效渲染教程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