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卓昱含
混合式教学在国际上也被称为Flexible Teaching、Hybrid Teaching,M ixed Teaching等,与传统授课不同,技术上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课时量方面通常线上授课不能超过二分之一。近年,各大高校乘上教育改革春风,大力推广混合式教学改革。就思政课教学改革来看,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是授课方法和环境的变化,教师行为以及课程设计等也需改革,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认知困境
(1)教师的认知困境。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备统筹管理的责任。混合式教学并非简单将课时“一刀切”,也不是单纯引入互联网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通常更重视教学环节的把控,容易忽视教学前对整个系统教学模式的理论认知,当前发现部分教师出现对混合式教学认知不清醒,认为混合式教学对教学工作形成负担,消极适应教育改革等问题。
(2)学生的认知困境。进行混合式教学不光教师需要变革,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对自身角色转变需要有全新的认知。以往思政课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经验和动机,自我效能感较低。线上授课模式的加入,对学生重建全新的学习理念提出挑战,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民航专业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并不清晰,认为混合式教学等同于网课,仅仅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线上学习的成效感到消极。
2.操作困境
(1)线上学习适应性问题
目前大部分课程在进行混合式教学前缺乏系统的培训,教师对混合式教学实施前应该有专业的培训,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操作、教学管理等。针对学生学情的差异,大部分学生习惯传统授课方式,在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换时,教学环境的变化会对他们造成巨大冲击。
(2)课程规范性问题
线上教学模式的加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客体向主体转化,由于线上授课中互动方式的变化,如教学内容设计缺乏足够吸引力,学生容易在线上学习的规范性问题上出现迷失,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学习的助手,而不是学生逃避课堂管理的借口,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线上教学的物理环境,学生在分散学习的环境里,缺乏适度的管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难以进行深层次学习。
3.创新困境
(1)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困境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集中体现在线上课程,目前线上课程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依靠手机、iPad、电脑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依赖,蕴含意义价值的知识点被转化为线性思维方式,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这样的运用方式是有限的,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技术手段创新过程中遇到瓶颈。
(2)教学资源的创新困境
由于大部分高校混合式教育模式还未形成系统管理,实施混合式教学课程通常由教师自愿申请,在准备教学资源过程中出现缺乏支持和保障的现象,导致优质教学资源获取路径较少。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思路,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学生,将他们日常最熟悉的网络操作作为授课手段,能有效刺激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性。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授课环节,利用先进的教学载体、新颖的教授方式、创新的教学资源,能帮助民航专业学生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世界观,将民航精神厚植于心,为民航事业培育全面综合的新兴人才。
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质量的提高,还需重视培育学生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从思想上培育具有公共视野、家国责任和社会关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首先建立混合式教学的标准,思政课是大一新生必修课,也是进入大学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负责教学的二级学院应提前为任课教师安排集中培训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理念、线上线下课程比例安排、技术培训等。针对行政班级学生,开学前安排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培训,并进行课程模拟和考核。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其次,为混合式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经费支持、将混合式教学质量融入绩效考核、组建针对性的教研设计团队推动混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
为避免线上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角色淡化,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情差异创新互动方式和内容。我校民航专业学生有本科班和专科班,对理论基础较好的本科专业,在进行线上互动时侧重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化发展,主要采用专题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专题,利用主题式、情景式技术手段吸引学生主动互动,并分级评分记录。对理论基础稍差的专科班级学生,教师在线上的主体性不应减弱,设置小组分工并由学生自由选择实践主题,线上实践过程中学生抽签充当评委点评,教师总评,注重互动的记录。
针对目前面临的线上教学管理问题,应整合互联网教室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舒适的线上学习环境。空间舒适度对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在线上教学环境网络卡顿问题也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还需注重线上线下课程融合协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避免简单“一刀切”现象,线上线下课程的内容应互为补充,有计划实施,合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需搭建交流平台,形成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修正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