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
业财融合是将业务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要求管理层必须深刻意识到业财融合的意义与价值,打破传统财务思维,在新理念引导下充分肯定管理会计在业财融合中的意义,使业务经营与财务管理能够紧密关联,协同发展。但在实际经营中,部分企业在思想认知、业绩评价、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才可促进管理会计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当前会计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相辅相成,对企业运营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管理会计作为管理流程的关键内容,通过信息采集、规划分析、科学评价等方式,促进价值创造力提升,属于会计系统的一种。其目标在于依靠一系列专业手段,根据财务提供的信息,经过加工、汇总和深入分析后,使企业管理层能够以此为依据,良好把控各项经济活动,并为领导层决策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企业谋取更多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并提供充分支持;二是协调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为各项经济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作用。站在管理层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制定中,需要提前进行识别管理与分析,并对业绩计量系统出具的多种决策方案对比分析,为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在经管层角度来看,管理会计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制定分权组织,并制定与时俱进、贴合实际情况的经营方案,为战略目标实现作出贡献。管理会计作为理性工具,在职能范围上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全过程,在剖析过去、掌控当下、规划未来中发挥自身职能价值[1]。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应牢牢把握在企业价值链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要点,确保会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如下。在价值链管理中,企业经营中价值活动可分为基础性、支持性两种,前者在价值链内占据主导地位,由产品生产、销售、转移与售后等构成;后者由人资、技术资源、采购物资等构成,其作用在于维持企业运营。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需将价值链分析技术应用进来,给予价值链环节高度关注,才可在市场中谋取一席发展之地。财务不单单为业务提供服务,还要置身于各类业务中,将高价值信息准确提取出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帮助;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使业财融合效果发挥到最大,创建上下一体化的全员管理预算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应综合分析经营状态、资金流动性等,对各项经济活动支出提供高度管控。依靠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在各类业务开展中能够动态跟踪成本支出,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例如,在通信企业运营中,借助资源计划软件进行业务协商,编制各类预算方案,在实施期间分析实际与预期间的差异,剖析成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通过全员全程参与,顺利实现运营目标。在全预算管理后,企业经营收入得到显著提升,业务规模得到进一步拓展,发展步伐加速。
当前国家提倡将管理会计落实到企业内部,要求各企业积极完善相关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力提升,全面发挥会计价值。但是,部分企业领导与员工对财务工作存在片面思想,单纯认为财务工作是资金支付、报销等,对管理会计认知淡薄。例如,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因员工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忽视该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重影响最终核算效果准确性。此外,一些大型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新拓展的项目对财务人员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员工在新项目核算流程方面把握不当,使成本核算面临诸多阻碍,最终结果也受到影响。可见,应从思想态度方面着手,使企业上下都能够正确看待管理会计,并深刻意识到其价值,才可使管理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全预算管理又属于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其管理水平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资金状态具有直接影响。全预算工作涉及内容较多,要求多个部门间协调沟通,财务人员技能和素质高超,才可确保职能目标达成。但部分企业对全预算管理的认知不足,单纯看到表层价值,忽视了深层长远的价值。一些财务人员闭门造车,未能与业务人员相互交流,有时单纯考虑预算,在过程管理方面不到位,使管理会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极大影响了企业效益提升。在实际预算管控时,很容易出现行为冲突,许多部门与成员为了谋取更多私利,在全预算编制中凭借非正当手段进行干预,使预算与现实相脱离,不够客观公正,对企业高效运营与生产产生极大不良影响,总体经营目标也很难顺利达成[2]。
为了提高业财融合效率,应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通常将业财两种系统独立开来,虽然各自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因二者融合度较低,信息传输受阻,在数据共享方面仍存在障碍,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因业务类型较多,内容繁杂,内部信息化系统数量较多,且每个子公司、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均不相同,有些还涉及跨行业运营,应围绕财务系统创建业财融合体系,但实施难度较大,很可能导致管理期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及时性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会计应提供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的会计相关资料,确保业财高度结合,否则管理会计价值便很难实现。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人工录入信息的方式,自动化尚未普及,即便有些企业创建了业务系统,但与财务系统间的融合有限,基本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信息传输与共享,彼此数据获取可行性较差,数据质量较低,可靠性不足。同时,业财融合需要多个子公司相互配合,但受信息化的影响,管理软件开发商能力不同,在系统构建期间,应根据不同区域环境进行调整,在管理要求上不尽相同。此外,企业内业务类型多样,如若子公司需要根据业务类型进行工作调整,应向总公司上报,还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大环境要求,在该阶段如若出现沟通矛盾,企业内部信息接口将无法对接。
在企业管控系统中,业绩评价属于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判断主体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管理者根据业绩进行激励员工,依靠评价结果分析经营状况,并针对评价结果中体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在日常经营中,企业选取的指标、评价方式是员工关注的重点,对激励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部分企业采取的业绩评价指标较为单一,没有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考量,使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一些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单纯凭借财务数据,财务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评价,导致评价体系与实际相脱离,难以真实完整的体现出各部门情况,使业绩激励效果不够理想。
因企业上下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足,各财务组织间关系不够紧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很难得到贯彻落实。针对上述问题,领导层应从思维观念、管理流程等层面做出改变,以明确的认知促进管理效率提升。
一方面,提高管理会计认知。员工认知对管理会计实施效果具有决定作用,在业财融合形势下,只有调转思维,增强意识层面认知,才可充分掌握融合作用,促进管理效率提升。对此,应结合企业运营实际,广泛宣传业财融合理念,在内部树立融合意识,深刻意识到业务、财务二者间的关联,资金管理不再单纯是财务人员专属,业务人员也要学习相关技能与知识。企业领导层自身要积极转变认知,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并从管理思维、组织框架、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员工认知,使融合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发挥行为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为了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在经营活动全程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并通过各环节进行生产经营管控,确保整体运营质量,谋取更多经济收益,主要流程如下。一是确定预算目标,采集企业历史与当前运营信息,预测未来预算期内的经营趋势,并根据预测结果,将总体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后下达给各个部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二是预算编制。将预算报表提交给委员会进行审批,与总目标对比后,如若符合要求则被自动存储,作为各责任主体的预算表,否则将被原路退回进行修改后重新提交,直至合格;三是预算执行控制。针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明确预警指标,当临近警戒值时会自动发出警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正常开展;四是预算分析。将最终经营结果与预期目标做比较,寻找二者差异,剖析成因,将差异报告提交给管理层,由管理者制定对策对后续经营模式进行完善[3]。
1.融合数据库创建
针对业财两项工作数据传输受阻、共享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创建融合数据库的方式来解决。将各类原始数据归纳整合起来,创建主数据平台,使基础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同步更新,包括组织架构、资产类别、货种、计费费目等内容。对于往来单位来说,用户在某集团信息网站中注册账号并添加信息后,这些基础信息会自动同步到财务系统内。不同子系统都可通过融合数据库采集原始资料,使“数出一门”成为可能,为管理会计功能实现、数据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
2.管理会计体系完善
在融合数据库建成后,还应围绕财务系统,创建管理会计体系,使业财系统壁垒全面打破,真正实现融合目标。在融合数据管理平台中,使财务系统与人资、生产计费、资产管理、资金利用、电子收据与报销等业务相结合,以财务系统为管理会计体系的载体,在先进技术支持下,实现业财融合目标,促进企业运营信息智能化转变,消除信息孤岛。在财务工作开展中,业财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事前做出风险预警,提早发现异常情况,使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3.创新会计系统功能
为了满足企业预算管理新要求,应在全面预算体系中丰富会计系统功能,使全面预算管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自身专业系统数据进行生产、研发、投资等预算操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循环检验,确保预算信息准确可靠。在预算开展期间,根据系统提示录入预算信息,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进行灵活运用。针对预算不准确的问题实施绩效考核,促使全员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积极拓展市场范围,增强内在驱动力。部分企业选择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业财融合后,财务系统可采集更为全面的信息,达到多维、全方位的输出,通过创新会计系统功能、完善辅助核算项目等方式,对成本投入进行全面多样化采集。同时,将费用科学分配与汇总,对货种、流程、单机核算等环节深入探索,从局部覆盖整体,循序渐进的使成本法在企业内得到观察落实,生成更多准确的成本费用明细,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
一方面,促进财务组织间相互协调。针对业财和财务两个部门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二者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协调发展。管理会计人员应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使财务部门能够主动渗透和引导,促进业务模式优化。业务部门也应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企业还应成立融合工作小组,在财务部门选拔出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创建考核评价机制,对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为融合提供管理与服务保证,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促进实现价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完善考核机制。为促进业财融合目标的顺利达成,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构建数字化系统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打通业财底层数据,避免管理会计成为“信息孤岛”。同时,还要从制度层面着手,针对人力、财务管理、销售等岗位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在整个企业内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以利润为导向,制定问责机制、奖惩制度,对各岗位责任人进行确定,规范管理会计职责,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提早发现并解决问题,促使管理会计由原本粗放模式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在完善考核机制的同时,还应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严格遵循行业标准,针对各部门、岗位分别制定相应的KPI指标,在装卸单位方面,设立营业收入、安全生产、利润率等指标;在服务保障方面,设置员工满意度、成本控制、投诉率等指标。同时,构建KPI指标体系,为不同KPI指标分配相应权重,对关键指标采用“一票否决”制度[4]。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应迎合业财融合的主趋势,结合市场大环境与历史、当前基础数据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在管理会计应用中,针对思想认知、业绩评价、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应通过提高管理会计认知、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KPI指标等方式,使管理会计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业财两项工作的高效融合,以业务驱动财务,推动企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