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博 余招文 黎晓清 范荣铮
百色学院
广西剪纸具有南方剪纸艺术的显著特征,并以精巧、细密多见,因地域、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己较为明显的一些特色。不同的剪纸文化代表着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广西人民用剪纸寄托美好愿望,用剪纸传承悠久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汉族为主体,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此外还有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合计11 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分布在广西中部、中南部以及西南部,汉族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广西北部、西北部则是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剪纸艺术特点。
说到桂林剪纸,应该不难猜想到它是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影响,手工艺产品销量大增。桂林剪纸大多以“刀剪剪纸”为主,就是使用小尖刀来进行多层刻制,题材上多以表现桂林山水的风土和风情为主,作品风格上也与南派剪纸风格大致相同。某些剪纸作品的剪法近似于套色木刻,这应该是桂林旅游市场吸引不同地区游客的地方。总体上讲,“山水风光风情刀剪剪纸”是桂林剪纸的代表,也是与其他地方剪纸艺术的一个不同点。但大多数桂林人创作的剪纸以“阴阳结合”为主,通常以“阳刻”刻出大致轮廓范围后,又以“阴刻”刻出剩下的部分。桂林剪纸大多以“山水风光”作为剪纸对象,在构图上也像国画。山水画采用的“散点透视”法是出于内容和表现上的需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看点不集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完成艺术创作,满足人们对视觉看点的感受,并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壮族剪纸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不讲究宏大的场景和过多的装饰效果,意在抓住物的形态,其在功能上、形式上达到“做什么像什么”就可以了。壮族剪纸在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下,仍然能传承至今的很大原因是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当地人民可通过朴素的色调和形态以及造型,表达对万物的感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在图形创意方面,结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形成具有民族文化意识的创意载体。
以南宁地区和百色地区剪纸为例,南宁剪纸作为我国南方剪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许多广西民族文化元素,创作题材涉及动物、花草、人物、风景、图腾和符号等。纹样和形态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南宁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却缺少了对本地最具特色题材的塑造和宣传。百色田阳剪纸一直以来被当地人民用作衣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田阳舞狮”和壮族居民生活的场景,特别是“宋明花山岩画”形象。壮族花山剪纸制作以“剪刀剪纸”为主或“剪刀、刀剪剪纸”并用,展现的画面也是千姿百态的花山小红人形象,通过不同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手法简练,构图一般比较单纯,惯用亚视体的章法(即剪影平视构图法)。这种方法由于避开了复杂的透视关系和预测角度,视点不集中,物象比较明显,方便造型的夸张和变形,也更加方便整理和规划,是一种装饰性的构图。广西剪纸艺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
桂北部、西北部地区,是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目前是广西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北毗贵州省、西与云南省交界,这里丛山绵延,山势严峻,山高谷深,平均海拔在1500 米以上,受所在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其剪纸艺术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
桂林的山水风光剪纸(桂林剪纸)、左右江的壮族花山岩画剪纸(壮族花山剪纸)和桂北少数民族的民间民俗剪纸(桂北民间剪纸)共同组成了广西剪纸艺术,具有独有的广西民族特色。其发展历程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没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风光,没有旅游业发展的推波助澜,就不可能铸就桂林(山水风光)剪纸的地位。因而在保留地域特色方面,桂林剪纸因桂林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百色、崇左等地区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其剪纸没能借由旅游开发得到更好发展。因此左右江地区要加大力度保留当地独特风格,加大剪纸艺术在旅游中的展示力度,让后人敬仰先民,不断进行创新。再说桂北山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与花草树木为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情境,至今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地方的特色,跳着当地的舞蹈。这是其骄傲的地方。如果说以后桂北民间剪纸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肯定不能丢掉的。
广西位于祖国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阳光充足、四季葱绿、百鸟争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用双手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广西剪纸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所以,不论怎么传承与发展,其中最为宝贵的地域特色因素是一定要保留的。
要想更好地对剪纸艺术进行创新式的传承,传统手工艺人必须发挥带头人作用。钟昀睿,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剪纸艺术家,继承发扬了南宁剪纸的艺术精华,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多次入选全国非遗大展,连续两届获广西工艺美术最高奖“八桂天工奖”,和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作品奖”。钟昀睿多年来致力于剪纸传承工作,在解放路小学、南职院等学校社区设立传承基地,并定期到传承基地开展传承工作,教出的学生先后有三十多名在全国非遗进校园剪纸大展中获奖。可以由乡镇推举出优秀的剪纸艺人,政府协助建立培训班,由优秀的剪纸艺人担任指导监督工作,不断交流与指导,组织团队进行宣传,增强团队意识,不断地扩充队伍,同时,要不断地去进行创新,从而创作出一幅幅更加珍贵的作品,也可以更好地让这朵民族之花长久地绽放在世人面前,增加对剪纸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对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要将广西民间剪纸与旅游行业结合,使其不断进行发展传承。对当地旅游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时,要把广西剪纸应用到旅游产品的外包装、装饰图案、海报等中,使得旅游产品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从而产生新的跨时代产品。将广西剪纸应用到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充分挖掘广西剪纸的文化内涵。如桂林剪纸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山水画”,那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就要着重去发掘桂林山水甲天下背后的自然崇拜和诗文色彩,让剪纸作为诠释桂林文化内涵的载体。
2.剪纸式旅游产品要讲究审美性和经济实用性。审美上,大多数剪纸用大红色的纸,因为红色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代表着吉祥、欢庆等。剪纸造型是否具有审美功能,一定程度上与手艺人的技艺相关。另外,所设计的产品包装不但要别致,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以当地历史故事作为产品的设计元素,展现人物原型或历史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意义,还可以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展现出它的独一无二。
3.将壮族剪纸艺术不断地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当中。例如丝巾、帽子、玩偶、海报等,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将剪纸作品改编成纪念手册,纪念册可分为大、中、小,方便人们携带及收藏。
剪纸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广西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与高校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加大传播力度,将新时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与广西剪纸文化相融合,让学生了解广西剪纸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寻求传承与创新剪纸文化的路径和策略。如高校可以开设广西剪纸作品的赏析课,加深学生对广西剪纸艺术的认知和了解;也可以开设广西剪纸手工艺课程,激发学生了解剪纸文化和参与手工实践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剪纸文化的艺术魅力。以上两门课程是针对大多数学校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大部分高校学生可以参与到剪纸课程的学习中,从而了解剪纸艺术,使剪纸艺术得到传承与发扬。而将广西剪纸艺术运用在艺术专业中具有更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广西剪纸艺术应用在标志设计中。桂林剪纸多以桂林山水景色为题材,给人以亮丽、秀美、神秘的感觉,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将桂林山水剪纸应用于标志设计中可以使Logo 中的景与情相融合,能营造出内涵高雅的优美意境,提高Logo 的审美意蕴。学生也可以将广西剪纸、现代标志和摄影摄像相结合,从而突出剪纸的美感。
2.将广西剪纸艺术应用在海报设计中,使剪纸艺术与现代海报设计相融合,既宣传了广西地方文化,又能使海报设计具有艺术魅力,体现民族文化内涵。
3.将广西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将广西剪纸艺术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一方面可以使广西剪纸艺术文化借助现代服饰得到传播,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可以结合剪纸镂空别致的创作形式产生新的看点,增加审美趣味,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丰富多样的服饰也可以给大众传达不同的文化和情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广西剪纸艺术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广西剪纸艺术中的素材和技巧设计服饰,如以“桂林山水剪纸”为主题,将桂林山水剪纸工艺和造型技巧与服饰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体现广西特色主题的服装和服饰,让广西剪纸文化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发展。
4.将广西剪纸艺术应用在包装设计中。广西剪纸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各地区不同的民俗文化,蕴含着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将剪纸艺术中的美好寓意与现代化包装设计相结合,可以凸显包装的特色,突出产品亮点,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广西剪纸艺术中的元素还可以作为包装设计的创意来源。“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等主题往往能从剪纸艺术中体现出来,而且红色的剪纸本身给人喜庆的感觉,充满了幸福吉祥的意味,将剪纸中的这些元素融入产品包装中,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的调性,还可以使产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
广西剪纸艺术文化历史悠久,但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发展程度不尽相同。要想使广西剪纸艺术焕发新光彩,保留各地剪纸艺术的本土特色是发展广西剪纸艺术的最大优势;传承人发挥好领头羊作用,用精湛的手艺呈现剪纸样式的精美是技术保证;与当代潮流相结合,利用高校相关专业发掘新的呈现方式,是广西剪纸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广西剪纸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体现广西民族文化底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