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炫榕 青岛市即墨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环境较之于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应的核算方式、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等较之于以往均有所变化,此时必须顺时应势,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着力点,切实做好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路径中,应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环境,积极探寻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加以优化。
固定资产的单位持有时间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且使用时原有物质形态不发生改变,具体包含专用设备超1500元的资产以及价值总量超1000元的资产。而针对部分资产的单位价值未超过1000元但使用时间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根据其特点,可以视为固定资产予以核算和管理。在确认固定资产的价值时,需要根据实际成本入账,而对于包含接收捐赠、无偿划拨在内的各类特殊性资产的确认,应重点考虑其是否可提供相关价值单据,若无法提供,则成本确认可采取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方法,以其市场价格加上相关费用予以明确。而针对部分市场价格无法获取的情况,则考虑的是将固定资产按名义金额入账。单位有必要设立固定资产账簿,以依托于此途径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化。若工程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针对此情况,需及时转入固定资产。
《政府会计制度》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对固定资产加以管理,充分顾及资产的使用情况,明确在各类因素作用下而出现的磨损问题,根据此思路,提出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的思路,同时确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根据前述思想,《政府会计制度》应对固定资产予以补提累计折旧,此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的严谨性,生成的会计报告更具参考价值,可用于反映单位资产净值。
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市场竞争理念逐步渗透至事业单位,其对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经营管理与决策,也能够促进行政效率的提升。此时,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随之转变,推出与实际环境更为适配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地规范政府固定资产会计管理的内容。固定资产极具重要性,是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有效的方法保证固定资产的服务质量后,可更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以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的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且具备价值的资产,但在新《政府会计制度》逐步更新之下,固定资产的定义也有所改变,此时更为清晰地界定资产,强化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而言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还对其实际拥有和使用情况做出扩充。简言之,固定资产的相关概念得到完善。
在尚未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时,由于理念模糊、认知不全等原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彼此间缺乏协同性。而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标准以及具有可行性的折旧方法,此时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权限更为清晰,有利于内部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高质化开展,资源内部优化配置水平也得以升级,以往固定资产多次重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进库增加额的管理内容较为全面,包含固定资产购买、非货币交易置换进库、无偿调拨进库等固定资产进库。此时,能够为固定资产的利用提供保障,切实改善利用效果较差的局面,并且此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得到强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1)在尚未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时,固定资产无须计提累计折旧,根据此工作思路,购置固定资产时均在当期列支,此时的局限性在于后续固定资产使用期间难以准确界定具体的消耗程度以及磨损程度,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未计提折旧,使得资产总量有虚增的情况。
(2)在原有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有在竣工结算时才可入账,而对于任何尚未竣工的固定资产而言,均不予以入账。此外,捐赠、盘盈及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并未经过会计处理流程。
(3)对于事业单位,其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通常选择的是收付实现制,此时的局限性在于固定资产的预期计算结果缺乏准确性。
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形式多样,例如财政部门管理以及国资部门管理,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多数事业单位并不存在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际管理工作中,部门的权责较为模糊,各部门的协调性较差。对于设置有独立资产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而言,其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未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或是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而言,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存在较为明显的人为操纵现象,各部门均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未充分顾及集体的利益。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受此影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导致固定资产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针对固定资产的保管以及维修固定方法等也缺乏可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闲置、资产流失问题。
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足够的物资管理意识,在固定资产的移交过程中未形成明确的规定,仅仅完成的是财务收支的核算和审计,此时将埋下隐患,易影响到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单位财务人员作为重要的工作者,其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日常工作可能存在疏忽,例如记错固定资产账目。对于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其责任意识薄弱,并未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受“重购置轻管理”固有理念的影响,部分单位领导仅局限于财务开支制度规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而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则存在态度不正确、方法不合理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产生效益,在此特性下,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日常工作中疏于管理,进而诱发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无卡片账、账物脱节等方面。固定资产的领用报废台账记录缺乏完整性,在增加资产时的信息记录不完整,例如只记经费支出而不增加固定资产,此类现象的出现与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密切的关联。对于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按照特定的流程办理入账手续,部分环节缺失,无法直接从账面上予以反映。一些房屋等固定资产未经过价值评估,或是未将此部分固定资产上报给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人员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并未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此时将产生较为明显的资产流失问题。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做出规定,但内容有限,难以给具体的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引导。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处理工作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主观性以及随意性。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其存在适用性不足的局限性,并且通常未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日常工作未有效落实到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较差。
(1)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可知,固定资产应满足使用期限超一年、单位价值达到特定值且使用全过程中均能够维持既有形态的基本要求,而部分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满足要求(在一年以上),但单位价值未达到特定的标准,此时应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处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做出更明确的规定,即企业必须依据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入账,而对于前述提及的大批同类商品,事业单位则需要根据其基本特性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例如价格在三千元以上、数量在十件以上时,可以将该类商品视为固定资产核算处理。
(2)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新会计制度中,围绕各类关键账务处理均做出明确的规定,具体涉及购入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等。企业在日常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需要严格依据规范予以有效的处理,而对捐赠的以及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此部分也需要按新会计制度的规定予以入账。此时,整个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具有规范性与流程化特性。
(3)计提折旧。新会计制度中,规定按月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此时涉及折旧年限问题,具体应分情况考虑:若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有特定的规定,则严格依据规范确定折旧年限;若无规定,则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确定合适的折旧年限。依托于计提折旧的方法,可更为有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此时原本可能存在的资产价值虚增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
(4)会计的计量基础问题。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对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做核算时,应当充分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但需注意的是,虽然权责发生制有其明显的应用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事业单位,因此新会计制度中仅仅涵盖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例如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在此方面则需要依据权责发生制而完成相应的工作。
(1)条件允许时,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由此类机构授权,把控好权限。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受事业单位领导,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全面地、准确地登记固定资产账簿,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状况,明确具体的增减变化。当然,作为负责人而言,其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盘点固定资产。
(2)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妥善完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建立总账与明细账,并处理日常固定资产业务。
(3)各业务部门均会使用到固定资产,若存在使用需求,首先应向管理机构发出申请,通过后予以使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以可行的方法有效保护固定资产,尽可能避免资产受损。定期汇总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将此部分信息完整反馈给管理机构。对于业务部门,其具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但无处置权。
(1)事业单位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时,为了保证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需采取竞聘上岗的方法。资产管理员和会计人员应当明确财经法规,以规范化的方式完成账务处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可进一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账目,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丰富实物信息资料。在办理业务时,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以月为周期确认固定资产的入账情况。
(2)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适度采取奖惩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部分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未做全面的分析,以盲目的方式购置,而此类固定资产并不能满足日常所需,进而出现资产闲置、流失的情况。相比之下,新会计制度实施后有效改善了该局面:一是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动态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可行性;二是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实施领导与职工资源共享的模式,此时有利于固定资产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小流失,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促进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及长远发展。
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应严格遵循特定的制度,针对固定资产的各项环节(包含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事后监控力度。持续完善固定资产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流程化监管,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辨识问题,妥善解决。并且,还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全方位强化管理效果。
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出该体系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监控固定资产,统一安排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设定合适的管理岗位,由专员参与管理工作,完整记录固定资产的业务信息,定期对账,保证各阶段均达到账实相符的状态。
深度优化物资采购管理业务流程,增强全流程中各环节的衔接紧密性。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应当加大内部控制的力度,客观分析监督管理工作成效,及时识别其中的问题,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处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应延伸到网络交易的范畴,提升此类交易的规范性,借助法律法规途径,使有关部门可参与到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中。但从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来看,相适配的法律法规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在后续需持续做出探索,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法律意识为指导,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其引导作用下,保证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借助计算机软件,向其中输入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完成联网校验操作。在采取计算机网络数据共享的方法后,可有效提高信息的处理水平,及时反映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各项信息均可以借助电脑直观呈现,信息的参考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固定资产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给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即可以在平台上高效实施,在此工作模式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效率大幅度提高。需注意的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挑选正版的、性能稳定的、功能丰富的信息管理软件,以便有效针对固定资产数据信息采取管理措施,后续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升级,有效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期发展要求。此外,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其中内部培训是重要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员工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以便更为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对网络软件定期杀毒,保证数据的安全。事业单位还需要注重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在优质软硬件相结合的模式下,抵御外部病毒的干扰,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也应当随之升级,以顺应整体环境。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从制度的建立及运行、监督的强化、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协同推进,切实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保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