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七台河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依据我国国情、结合资源型城市的实际,使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型城市在制定具体的经济政策时,必须统筹兼顾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自力更生原则要求资源枯竭城市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扬开拓和创新精神,利用地方物质基础和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积极寻求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离不开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每个城市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社会基础都有较大的差别,实现转型必须以自我为主,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转型经验;不能等待中央或上级政府帮助上项目,发展接续产业。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首先依靠内源发展,其次依靠外源发展。外源发展是主要借助外力(外因),具有不可持续性。内源发展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内因),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要以创新机制为重点,运用经济手段、经济办法、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政府作用的发挥,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规划,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手段,引导产业转型,促进企业及域内经济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积极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型企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条件下,突破思维、打破传统,在创新上下功夫。
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企业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企业生产的高、精、尖,淘汰落后产业、产能,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管理体制、机制落后,观念陈旧也制约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供给侧改革,引导企业走绿色环保路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来看,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和基本原则。循环经济强调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2]。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利用,符合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使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实现人对自然界影响的最小化[3]。循环经济是应对环境不断恶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资源型产业的衰亡具不可逆转性,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可开采量的减少,城市发展逐渐陷入困境。资源型城市要想持续发展,进行产业转型是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是在经济上遭遇发展瓶颈,放弃传统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粗放发展的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寻找新的主导产业替代资源主导型产业,实现主导产业转换和劳动力转移,使经济发展脱离依赖资源的模式;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要有一种或几种主导产业作为支柱,多业并举,多元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寻找和培育新的接续产业,用以代替资源枯竭而衰退的资源型企业。这既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需要,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尝试发展符合本地需要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转变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相关,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勇于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必须着力处理好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关系。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企业能否依靠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在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机制体制方面实现突破,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劳动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是关键因素,劳动者的素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对企业、产业而言至关重要。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需要在发展中寻找利益均衡点[4]
1.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要依赖于资源产业的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财政拮据、环境破坏严重、失业严重、居民生活水平降低等问题。资源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进而可能引发社会发展的危机,阻碍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进行转型,以实现企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是要实现转型。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供给具有可持续性,或有可接续的替代资源。由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稳定的自然资源存量,在自然资源枯竭的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增加只能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归根到底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财富总量的增加。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化,都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补偿因自然资源不足所造成的发展短板[5]
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与传统时代有了较大区别,城市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占有信息资源的多少。因此新型工业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生态环境是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资源型城市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
资源型城市转型也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区域交通、信息、文化教育、技术等全方位的进步,实现城乡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资源型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尝试了不同的转型模式,成功转型的城市,在进行产业转型时主要采取如下方式,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
1.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既有优势。寻找资源、产业、产品和传统技术等的延伸,多方寻求突破。我国七台河市就是依靠优势延伸成功转型的典型,该市探索出一条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的模式。
2.立足传统优势。从资源状况、现有基础、区位条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在创新中寻求新优势、拓展新天地。通过改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确立新的支柱企业、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重大机遇,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转移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优化和升级结构为目标,推动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产业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与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入手,其他方面有序跟进[7]。
1.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要求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是主体、资源开采或与资源相关产业是产业体系的主导,支撑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的产业结构必然发生改变,形成产业升级的大趋势。资源型城市要适应这种形势,改变过去单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是产业的技术升级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总体上属外延粗放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知识密集型企业少,加工项目多、技改项目少,产业机构趋同化现象严重。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技术装备中,属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占比都相当低,属国内落后水平并需淘汰的占比超过12%[8]。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突破,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改造升级城市优势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同时,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城市的工业化水平。这是新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课题[9]。
3.突破人文资源缺乏的制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自身优势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通过引进高科技研究成果,做好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尽快形成特色,成为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要素的制约,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解决这个问题,不断改善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等基础条件。
4.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
一是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策略。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根据资源实际、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等客观条件及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确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着眼长远,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确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策略。特别是选择接续产业时,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注意创新,形成特色。
二是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型城市面对城市中各种矛盾的制约,要着眼于如何解决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科学决策,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着眼长远,通盘考虑。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方针任务和实施步骤,要注意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注重企业生产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走“深度加工、加快转化、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道路,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的控制和决策至关重要,是决定资源型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选择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合适阶段进行转型,以最优模式、最小代价、最低风险获取最大收益。
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建设期和发展期、转型肩负主导作用,城市的运行效率还末达到最高,繁荣期和高潮期城市运行效率最高,同时资源型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加速成长,随着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产业上升为城市主导产业,这时也会出现因内耗增加导致转型难度不断增大,当资源型产业发展达于临界点后,资源型城市的运行效率也从最高临界点开始衰减。因此,临界点就是资源型城市实施转型的最佳时期,这时的转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10]。
进入到产业衰退期后,资源型产业产品销售额利润额急剧下降,产业生产规模随之下降,城市产业总体水平下降。随之就会出现社会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运行效率递减等问题,城市经济出现长期停滞或全面衰退。如果再不进行转型,城市发展将陷入停顿。而此时已经丧失了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转型的难度更大,转型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也会失去诸多发展机会,增大转型的机会成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