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容
摘要:胃息肉属于消化内科胃部黏膜表面良性隆起性病变疾病,疾病出现伴随多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针对疾病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通过内镜下实施黏膜切除术以此改善患者病症,帮助患者更快愈后。但由于手术治疗存在入侵特点,因此手术中患者会存在生理以及心理异常情况。临床护理工作深入发展,以手术治疗辅助临床护理可以确保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均保持正常,减少情绪影响,降低并发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围绕胃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中护理服务进行分析,具体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息肉;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4--01
现阶段人们饮食不节制,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变化导致患有胃炎以及慢性胃炎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患者疾病出现后通常会伴随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救治极易导致患者病症加重,增加治疗难度。随着微创手术临床技术发展,胃息肉内镜治疗逐渐趋于常态,通过黏膜切除术将胃息肉进行切除可实现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胃部癌变目的。文章主要以胃息肉发生原因、现状以及治疗手法为切入点,进而对患者围术期护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有效提升胃息肉患者治疗安全性,帮助其有效预后。
1.胃息肉病因、现状分析
病因可以分为两部分:(1)基本病因。①感染幽门螺杆菌(Hp),胃黏膜在细菌感染长期后形成炎症,受到炎症刺激使上皮细胞再生,进而导致息肉出现,这部分息肉又被称之为腺瘤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②质子泵抑制剂(PPI),该药物具有胃酸抑制效果,使患者胃部胃酸减少,增加出现胃息肉概率。③胆汁反流,胆汁反流会造成胃内酸碱环境产生影响导致炎症发生。(2)诱发因素: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长期情绪低落,缺乏有效运动等均是诱发患者出现胃息肉原因[1]。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胃息肉检出率为1.1%~6.49%。疾病发生的类型主要以胃底腺息肉以及增生性息肉为主,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率;而男性出现腺瘤性息肉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近年来人们饮食,生活,作息,压力等多方面变化导致胃息肉发生越来越低龄化,因此需要积极加强疾病治疗研究。
2.手术介绍以及护理内容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通常指的是利用内镜实现患者病变粘膜全部切除的治疗方式。该种手术方式结合了内镜息肉切除术以及内镜黏膜注射术,属于临床疾病根治性手术的一种。该种治疗方式通常适用于消化道出血黏膜病变患者;除此之外,手术还适用于消化道扁平息肉以及粘膜下层肌瘤治疗。手术方法可以分为4种,分别是黏膜下注射切除法,透明帽法,套扎器法,分片切除法。4种手术方法需要依据患者病情状况以及生理特点进行选择。但是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特点,因此在为患者开展手术前以及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均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2]。护理措施需要重点从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等两方面展开护理,生理上主要体现术后并发症,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则重点体现在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内的情绪状态护理,只有保证生理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同步进行才能实现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3.护理内容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疾病仍然存在恐惧感,在手术前会出现情绪异常,例如不说话,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患者交流,心理护理从认知性心理护理,深入性心理护理,沟通性心理护理,指导性心理护理等内容为患者进行护理,让患者接受自身病情,对疾病有深层次认识,主动与患者交流,将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王娜[3]在报道中针对胃息肉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护理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较低,而且护理满意度更高,这一结果提示在开展手术治疗前,为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更能让患者情绪改善。
3.1.2术前准备
为患者实施手术前,需要叮嘱患者戒烟超过两周,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病变,需要积极展开呼吸道锻炼;为患者进行基础术前检查,例如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情况,积极为患者补充人体精蛋白制剂;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或者存在基础性疾病需要科学选择手术时间;如果患者呼吸功能不全需要对患者肺部状态进行评估。满足手术要求后积极为患者做好補液准备,器械准备,做好手术室清洁,保证手术安全。
3.2术中护理
积极配合麻醉医生麻醉工作,同时连接好相关手术器械,准备好手术,使用药品指导患者手术体位姿势对手术仪器进行连接;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生理指标变化,出现异常及时与主刀医生说明;同时由于手术时间长30min左右,因此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25℃,55%~60%);对医生所需要的医疗器材进行及时提供;观察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情况,如果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持续性出血,需要积极对患者补液,做好患者体温维持。完成手术治疗后,需对手术器械进行整理,观察器械数量是否正常,防止手术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胡梦玲,魏建红[4]等人在报道研究发现胃息肉患者手术护理,可以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且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较少。
3.3术后护理
3.3.1饮食护理
术后少量饮水4-5汤匙/次,2小时1次患者没有不良情况给予流质饮食,50ml~80ml/次;术后第三天给予全量流食100~150ml/次,6~7餐/d,饮食保证不刺激,2~3h进餐1次,饮食控制含糖量高食物,餐后叮嘱患者平躺20min。术后两周恢复半流食,例如稀饭,混沌,面条,5~6餐/d,饮食中注重蛋白质补充,同时注重新鲜蔬菜补充,保证食物多样性,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除此之外,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劳逸结合,不能过于劳累[5]。
3.3.2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麻药药效消失后容易出现疼痛并且伴随体温升高,恶心呕吐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估,为患者使用音乐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紧闭双眼,放松心情为患者播放,减轻患者疼痛感。若患者疼痛不耐受,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使用吗啡,哌替啶等药物进行镇痛;若患者体温超过38摄氏度持续一周,需及时联系医生采取救治。
3.3.3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中需要指导患者定时排便,叮嘱患者养成排便时间,训练患者排便反射,或者每餐后30min进行排便活动。指导患者正确的排便体位姿势,降低心脏负担,但需要保证患者自尊,以蹲位或者作为为主。指导患者腹肌运动练习,指导患者深呼吸下腹部用力;定期对患者进行被动训练,例如按摩患者关节肌肉,引导患者关节活动,并对患者翻身2次/h,当患者手术2~3天后病情稳定,积极鼓励缓患者床旁活动,依据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扩大患者床旁活动范围,逐渐提升患者机体康复水平。
4护理新方向
临床护理主要以西医护理为主,通过西医护理实现患者疼痛,改善病情,缓解机体康复。而中医随着临床疾病治疗的广泛应用,其临床治疗价值以及临床护理价值均有所提升。例如穴位按摩,针灸,艾灸等措施,胃息肉患者手术后很容易出现腹胀腹痛等情况,这种情况结合中医中针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6]。而且现阶段临床护理内容较为丰富,但仍然存在着护理深度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既需要保证横向护理方面范围扩大,同时更加需要注重增加纵向护理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现阶段临床患者手术治疗中护理服务需求。
总结
胃息肉在临床中具有高发性以及多发性,如果不能及时为患者开展治疗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EMR属于微创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具有入侵性特點易对患者情绪造成影响,情绪影响心理与生理,针对手术治疗需要积极开展护理,围绕整个手术期,做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更好体现出现代护理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会东.分析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措施及临床使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1):40-41.
[2]滕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1,6(14):164-167.
[3]王娜.胃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综合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3):146+149.
[4]胡梦玲,魏建红.医护一体化干预应用于内镜下胃息肉黏膜切除术对患者负性情绪、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2758-2761.
[5]朱慧新,高艳,刘谷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20,41(10):2524-2526.
[6]杨静静,牛燕.围手术期护理在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0):145-147.
256350052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