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2022-03-18 22:33单盈
关键词:跨界融合学科交叉新文科

单盈

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基本单位,应顺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进行改革。文章针对文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呈现出的顶层设计不足、职能定位不清、治理现代化理念缺失、制度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运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方面,通过创新性、生态性、融合性、发展性、政治力、文化力、内驱力、跨界力的“四性四力”探索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新文科;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由此,“新文科”的概念应声落地。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由此,“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

“新文科”建设顺应了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高校应整合一切优势资源,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承担教学教研的重要载体与实施机构,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建设和发展水平决定着“新文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二、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基层教学组织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基本经历了初步建设、探索发展和渐进式微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主要仿照前苏联模式,实行“院—系—教研室”建制,在系下设置教研室,将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来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研室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停滞不前,未能发挥其作用。后来,为重整办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在恢复重建教研室的同时部分高校开始了教研室改革的探索,例如在教研室下设立教学组、学科组等,教研室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分化[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职能也逐步多元化,科研地位提升,教学职能被忽视,基层教学组织渐进式微,陷入了发展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在目前“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下,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理科类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发展的最基本教学单位,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组织架构清晰、运行质量较高的基层教学组织无疑是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文科类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回归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但就目前来看,部分文科类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顶层设计不足、职能定位不清、治理现代化理念缺失、制度保障不到位等。

(一)顶层设计不足,组织架构混乱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多个文件中强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其并无宏观统一的建设标准。高校在组织架构设置中无章可循,因此在部分高校出现了管理层不重视、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导致基层教学组织虚化和弱化。第一,各高校的发展规划与办学定位均不同,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应当因校制宜,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基层教学组织架构上生搬硬套,采用“校—院—系”的模式,组织形式单一。第二,顶层设计不足,校级层面没有建设性指导意见,学院和专业划分不合理,在顶层组织架构设置时就已经出现混乱,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导致出现下属基层教学组织割裂的局面。

(二)职能定位不清,组织重心偏离

基层教学组织的重心应是教学和人才培养,从日常运行来看,基层教学组织多以处理自上而下的行政事务为主,组织内的成员处于被动接受行政命令和安排的状态,教学组织应有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频次渐少。

另外,由于教学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愈发明显,部分教师更愿意将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容易产出的科研工作上,教学成为科研的“累赘”或“点缀”,这就直接偏离了教书育人的重心,与“坚持以本为本,推荐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三)治理现代化理念缺失,组织功能式微

教育治理,治的是权力,理的是关系。教育治理現代化就是用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和权力矛盾。我国高校的知名教授、权威专家、学者都分布在基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在基层开展,高校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都发生在基层,导致高校普遍呈现“底部沉重”的特征。因此,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为教育治理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理念存在滞后现象。其一,教学与科研分割理念大行其道。从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教学和科研两者的“博弈”贯穿了整个过程。由于两者长期处于矛盾的发展状态,导致了“有教无研”或“重研轻教”现象的出现,基层教学组织逐渐处于式微状态。其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大多遵从教师的学科背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教无学”的单声道。

(四)制度保障不到位,组织发展受限

一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制度不明确,工作权责界限不清,导致机构职能错位、越位和失位;二是运行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也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导致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缓慢;三是未建立教师工作考评体系,导致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执行力较低;四是保障机制,目前基层教学组织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有调查显示,近20%的基层教学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30%以上的基层教学组织没有基本的办公设备(办公室座椅、电脑等);四是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缺少专业培训,对于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和个人没有完善的激励措施。

四、“四性四力”——基于新文科建设构建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

“新文科”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具有融合性、技术性、时代性特点,其核心任务在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结合新文科建设,运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方面,通过“四性四力”探索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构建高质量的基层组织为“新文科”所用。

“四性”主要针对治理体系,即根据学院、学科特点组建具有创新性、生态性、融合性、发展性的虚实结合的基层教学组织。

1.创新性。高校应鼓励各學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自主设置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例如,在教学主导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中,可以设置“学院—专业”的组织模式,以此强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任务;或以系为单位,以专业培养方向为单元,设置“系—教研室”的组织模式;也可以课程组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设置“课程组—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研究型大学则可设立集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教师发展于一体的多功能学习型基层教学组织。

在新文科“学科融合”教育理念下,要突破既有范式,革故鼎新,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设立基层教学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解决“新文科”建设中遭遇的共性难题、前瞻性问题,确定共同研究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虚拟教学团队”。在新文科“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实现校、政、企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基层教学组织中增设“实验实训中心”。

2.生态性。高质量的基层教学组织不仅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状态,还受到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组织与其他同级和上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外部环境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任何组织在运行中应兼顾生态系统内其他成员的特征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藩篱被打破,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又弱化了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原有的边界,思想、资源、人才都能自由流动[2],基层教学组织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趋势,内外兼修,构筑教学生态新体系,可以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科研组织的互动交流,保持组织活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相结合、“教研相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3.融合性。基层教学组织的集成融合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平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3]。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注重文理交叉的学科融合、基层教学和基层党建的组织融合、国内国际的文化融合。

第一,“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模式的改变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也应随之改变。基层教学组织要改变传统的由同一专业或单一学科教师的组成模式,突破常规专业和学科边界,实现跨界合作,通过学科间的碰撞,创新思维方式,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第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教学工作的深入融合,通过党支部引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将教师身份和党员身份相融合,实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双带头人”的选拔方式全面覆盖。第三,“新文科”建设要求以“人”为本,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也应以“生”为本,在“OBL+PBL”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以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为前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人才,将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合。

4.发展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基层教学组织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学科的发展与更新速度会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促动之下,新文科还会出现更新的发展态势[4],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基层教学组织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务必要完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高校层面应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方法、设置考核与评价体系。学院层面,要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特点,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给予资源、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保证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的需求。从基层教学组织自身来说,要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同行听课制、教学培训制等,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外在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保持基层教学组织的生命力,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力”主要针对治理能力,即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成员的政治力、文化力、内驱力、跨界力。

1.政治力。本文的政治力是指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和教师从讲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等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性,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为根本目的,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勇于担责。强化政治学习,深入了解国情国史、党情党史,要有大学精神,更要有家国情怀,在提高自身政治力的同时,推进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出懂国情、知民意、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文化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体现。新文科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更加“重人文”。育人先育己,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实践中华文化,借鉴多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日常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和滋育[5]。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文化自信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3.内驱力。任何教育领域的改革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持与贡献,所有改革的理念和成果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来呈现,“新文科”建设也不例外。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竞赛的主动性并不强,并且认为这是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之后的累赘。即使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也极少选择教改课题,更多的是与自己学科背景相关。针对以上现象,基层教学组织要在“破五唯”的新语境下改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并完善相关激励措施,形成以教学为重、育人為荣的组织氛围,激励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提高教学能力和参与教学改革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4.跨界力。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都是根据相近或相似的专业和学科进行设置。在新文科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须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实现学科间的跨越。文科类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充分运用MOOC、云课堂、微课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教学形式的跨界。高校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行业”,通过挂职锻炼或项目研究提高专业实操水平,同时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实现产教跨界。在跨界融合的过程,基层教学组织还应注重成员之间的协同和共享,增强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结语

纵观国内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演变,无不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目前,在我国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的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契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又匹配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    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    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3]叶玲娟,林文雄,吴祖建,等.教学生态视域下基层教学组织    的回归与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20(2).

[4]谢娟.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    新——以济南大学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1(Z1).

[5]唐衍军,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    培养[J].财会月刊,2021(6).

1740500520397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学科交叉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