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法 刘静
作为为数不多的独立、统一命题与考试的省份,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经过多年的沉淀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它在延续性中不乏体现时代的要求、在稳定性中凸显对教学的引导,对近年安徽省的初中考试与高中招生、初中历史的教与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活动与探究”题为例,近年试题新颖灵活、注重素养与能力考查,在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方面也做到了精准把控,这引起了全国历史同仁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赞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年安徽中考历史“活动与探究”题的分析,力图探究该题型的命制思路和理念,希冀能够打通“考—教—学”的内在关联,从而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一、为什么考——“探究题”命制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1.践行课标要求,落实三个维度
教育部在2019年11月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所以,自2020年以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就成为了安徽省中考历史命题的唯一依据。“课标”在第四版块“评价建议”中写道:“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1]由此可见,“课标”要求从上述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就为此类题型命制提供了前提。作为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最后综合性考查,安徽中考对“课标”这个要求有了完美的体现,特别是近年来的“活动与探究”题对三个维度都有精准的测量。此处,仅以2020年安徽中考历史第19题(试题原题如下)为例加以阐述。
【例1】读图5,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5中A、B两国分别是__和__。公元7世纪,A国为应对外族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B国受先进文化影响所进行的改革是什么?
(2)根据图5和所学知识,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
本题是读图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综合能力。第(1)问,考生需具备读图与识图能力。根据图中信息能够判断出此时为唐朝,通过图示可知是唐朝的对外交通图或唐朝时期的世界交通图(部分)。在这一时空条件下,再根据图中信息“君士坦丁堡”和“平城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和B处对应的则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或拂菻)和日本。至于A国应对外族入侵的措施、B国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而进行的改革也为教材中学生所需掌握的必备知识。第(2)问,考生需在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运用史论结合、图史结合等方法,调动所学知识,答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所学知识,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考生要能够分析出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考生通过“长安”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唐文化对世界的辐射以及对推动世界进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辉煌,由此激发学生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铸就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给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可见,本题切合了“课标”中“三维目标” 评价的整体要求。
2.响应课程改革,凸显五大素养
随着统编历史教材的广泛使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2]然而,核心素养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好地达到相关素养的最高水平,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当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了响应课程改革、顺应课标要求,近年来,安徽中考历史的考查目的已悄然发生转变,重点在于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以第19题“活动与探究”题最为典型。下文以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第19题为例:
【例2】读图2,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__(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__(填字母)。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1)问,考生要了解同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差异,这体现的正是时空观念。第(2)问,考生要能够宏观分析世界发展总体态势以及客观评价当时中国的对外政策,而这需要有唯物史觀的指引。在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时,考生不仅要形成自己的认识,还需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而这些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密切关联。当然,此题一定会让学生感慨万千,并由历史关照现实,这在“润物细无声”处厚植家国情怀。
二、考什么——“探究题”命制的方向和重要任务
1.彰显大国形象,突出中国贡献
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的试题主次分明,彰显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地位以浸润家国情怀成为这类题型命制的方向。以2020年唐朝对外交往一题为例,“该题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切口,却给考生展示了一幅更加宏大的画卷。试题在关联世界的同时,更在彰显中国的大国形象。”[3]再如2019年试题(试题略),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又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8年的试题(试题略),则凸显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2.依托主体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从考查方式上看,试题都是设置情境、依托主体知识来测量学生的关键能力。可见,作为对教学的引导,考查主体知识和关键能力是这类命题的重要任务。从近几年试题来看,三小题梯度明显,层次分明。第(1)问往往是陈述性知识,此类试题多采用封闭式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对主体知识本体的内涵进行掌握,如对现象的描述、知识的含义、各类知识的概念等。“在这种情况下,题目给予应试者的刺激是相对静态的。”[4]而第(2)(3)问多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在再认、再现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自动的程序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新的系统,它能够比较彻底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力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对题目的要求就应该是开放性的。”[5]在应对相关的问题情境时,考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它主要包含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要想解答好如上问题,考生就需具备相应的关键能力。以2019年安徽中考第19题为例,试题要求考生从地图的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读,并就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谈及自己的感悟,这考查的正是关键能力。
三、怎么考——“探究题”命制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1.借助历史地图,培育解读信息能力
“左图右史”历来是史家治学的必备方法,也是對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纵观近四年真题,试题都以地图来切入。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地图,督促学生经常运用历史地图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使之养成常用地图的习惯。
具体言之,考生首先需读懂地图,要能够分清地图的类别,如战争形势图、交通路线图、经济格局图、行政疆域图。其次,要读全读细,获取全部有效信息,重视地图的信息细节,包括图名、图例、图注和符号等,从而提炼出地图中所反映的完整信息。最后,还要认真审题,把题干和地图中已解读的历史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契合点,进而解决问题。
2.强调关联性,渗透“共同体”理念
“历时性”与“共时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中,“共时性”指的是中外关照,横向比较,它要求人们在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历史以外,还需熟知同一时段内,不同国家、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彼此间的关联。近几年试题改变了以往单纯考查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形式,如2018年的试题着眼点在整个亚太范围内;2019年的造纸术传播题是从全球视角去命题;2020年的唐朝对外交往题涉及到欧、亚两大洲;2021年的1840年前中国与世界交往题则从中西方文明审视和经济全球化方向来考查学生。所以,我们要强化中外关联的渗透。唯此,我们才能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与关联性,才能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尽管文明之间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但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相互包容和爱护、共同努力才能共同生存,这正渗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构建大事年表,通过制作对照式年表,强调历史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共时性思维。
3.重视大概念,厘清历史事物本质
当前,大概念成为我国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就历史学科而言,陈新民等人提出:“基于中学历史学科的内容和认知特点,中学历史学科大概念主要应包括史论概念、重要命题和基本原理等。”[6]通过对近年试题的研究,笔者以为试题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大概念”。2018年的试题包含了“战争”“国际合作”等大概念,2019年、2020年、2021年的试题则涵盖了“文明交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等大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所以,我们还需关注大概念,在其指引下进行教学和复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内在结构,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发行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这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四层”为考查内容,主要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的提出对中考历史命题同样也有借鉴意义,尤其对于“活动与探究”题。所以,一线教师还需对此适当关注,并在其统摄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大概念教学、渗透中外关联意识。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页。
[3]刘静:《凸显必备知识,彰显国家形象,落实核心素养 ——202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评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20年第11期,第52页。
[4][5]刘芃:《刘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117页。
[6]陈新民、韩文杰:《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教学课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5期,第4页。
3392500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