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昌芹
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的96.500%集中在海洋里,只有3.499%是在陆地上。人类能够用来饮用和灌溉的水是极少的。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0%以上的面积、共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每年因水源不卫生而生病的人数超过5亿。
为了增加水资源,科学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气这个天然“大水库”。大气中所含的水分看上去很少,仅占地球上水总量的0.001%。但事实上,在大气参与下产生的水循环,带动的地球年降水总量,竟然是大气所含水分量的40 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表面约30%的地区被云和雾覆盖。即使一块不太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也有10万~100 万升。可见,空中蕴藏着十分可观的水资源。人类进入21世纪后,开始由传统的向大地要水,扩展到向大气要水,以解决世界日趋严重的水危机。
巧妙捕雾取水
雾和云其实都是水,因此只要一遇上物体,构成雾的小水滴便会吸附在物体表面。在高山地带无雨的夜晚,仍然可以听到从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或者看到水珠从树枝上掉落,这些都是雾和云产生的水。
在干旱的山区,能否在山顶上沿着山脊挂起一张硕大无比的网,来采集接近地表的雾中之水呢?加拿大和智利的科技人员科学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情况,运用别具一格的捕雾技术,在智利北部的圣多佛山成功采集了这种水,为一个名叫丘恩贡果的干旱村庄的百户人家解决了用水难题。
丘恩贡果背靠圣多佛山,地处阿塔卡马沙漠,白天气温很高,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只够沙漠中草木的生长。居民的主食和蔬菜要到8 0千米以外的市场购买,生活用水由外地开来的供水车运送。由于用水紧缺,一大铁桶水要用两周,洗澡在当地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然而每天清晨,这里的人们总能看到笼罩在山顶上的大雾,可是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一过中午,大雾就蒸发得无影无踪,一滴雨也没降下。形成这种有规律的大雾,一方面是由于从陆地上升的热空气碰上了来自太平洋的冷空气,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水受到来自南极寒流的秘鲁海流(一支极强大的寒流,从南极向赤道方向流动,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均有密切关系)的影响而温度降低,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变成了大雾。
为了捕雾,科学家在圣多佛山顶附近的山脊上打进许多木桩,然后在木桩间挂起了像黑色幕布一样的7 8张大网。这些网采用黑色平整的聚丙烯纤维特制而成,网眼极细,既耐热又防水,还可以经受风速近30米/ 秒的阵风。雾的水滴沾附在网上后,会沿着网眼落下,集中到塑料槽里,再沿着管道,经过多次过滤,贮存在贮水罐里。水经过杀菌后,可以供给丘恩贡果的居民饮用。
通过捕雾,这里平均每天能够取水1万余升,每户可分得120升。在多雾的季节里,每天的采水量多达1 3万升。
其实,不只是人类,动物早就掌握了这种科学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方法,蜘蛛就是其中的行家。以幽灵蛛为例,它所编织的网表面,就被一层吸水性极强的羧酸酯分子覆盖,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到雾中的水滴。幽灵蛛则靠吸食附着在网上的水来补充水分。蜘蛛每天张开网的时间之所以总是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湿度最高的时候,就是为了更好地捕雾。
人工造云降雨
下雨是怎么一回事?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雨滴是如何形成,并且落到地面上来的。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冷却,水汽遇冷便凝结形成了云。在温度0℃以下的冷云中,有冰晶和过冷水滴,它们体积很小,统称为云滴。虽然直径只有几个微米,浓度却很大,在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密集千万个云滴。这种小而密集的云滴,在空气中下降的速度极慢,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住,因此能够悬浮于空中成为浮云。云中的冰晶和小水滴在凝结和碰撞的过程中合并,很快就变成了大雨滴。當它们的重力超过了上升气流的浮力时,就会下落成雨。
可见,下雨的关键在于冰晶或者小水滴。可是有些云就缺少它们,致使降水能力较差,甚至无雨可降。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往云里撒布凝结核来产生冰晶,以及引进小水滴或大的吸湿性核的方法,以达到产生和增大降水的目的。
科学家通过飞机把干冰和碘化银等冷却剂撒播到云中,骤然降低云的温度,迫使细小的冰晶和水滴以极快的速度增多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托住,继而成功下降融化,形成降雨;也可以在云里撒放食盐和氯化钙等凝结核,由于这些物质的吸湿性较强,能够使云滴增大而成为雨滴落下;还可用土火箭或者土炮向云层轰击,强大的轰击波可以加快云滴之间的碰撞,合并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人工降雨是在有云的条件下进行的,但许多干旱地区经常是万里无云的晴空,为此,科学家又提出了人工造云降雨的新设想: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用大功率的喷雾机向空中喷射一定高度的水雾,然后依靠上升气流将水雾带到更高处,5分钟后在3000米的高空中形成积雨云。试验结果很令人鼓舞,每立方米的空气只要0.5克水,便可以使空气的温度下降1℃,而且还能使空气中原有的水汽凝结成微细的水滴,用这种方法向空中喷射1吨水,可以人工造云降水10万吨,效益十分显著。
科学家预言,人工造云降雨将成为未来增加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