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慈
在人们看来,灰尘是最不起眼的无用之物,然而,在距离地球数十千米的平流层里,尘埃却非同一般,它们是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和地球未来气候趋势的重要线索。
与地面附近满是尘埃的空气相比,20千米以上的大气算是纯净的,但即使这样,在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平流层,依然有尘埃存在。在这里,火山喷发的物质与太阳系早期的粒子、航天器的残骸等混合在一起,令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颇感兴趣。这些科学家已对平流层中形形色色的尘埃锲而不舍地研究了20年。
平流层里有秘密
在距离地面17~40千米的高空,停留着来自火山、宇宙和宇航空间的尘埃。
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搜集和分析这些尘埃。通常,每1000立方米,也就是差不多一座中等规模公共游泳池的体积里,有1~10个直径为10~50微米的尘埃粒子,人们一般通过飞机或气球对它们进行收集。
平流层里尘埃的构成是不断变化的。有从上面落下的,也有从下面进入的,而已经在那里的粒子还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频频下落。一个粒子的位置越高,从平流层下降到对流层的时间就越长。除此之外,粒子下降的速度取决于它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比如,一颗小的球状粒子显然下落得比一颗又大又扁的粒子快得多。
尘粒如此之小,电子显微镜是最有效的观测仪器。用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直径十分之几纳米的无机物结构,还可以分析尘粒中直径小于1/20微米的单个无机物晶粒的成分,甚至還能测量氧的稳定同位素比例、氘和氢的比例,鉴定出来自外层空间的尘埃。
根据尘埃的形状和化学成分,可以分辨出来自火山、宇宙和宇航空间的3种粒子。由于粒子的光学特征——颜色、光泽和透明度与依赖颜色、成分的分类法完全相同,所以对一个尘埃样品进行光学检验,就可以知道样品中3种尘埃粒子的比例。在平流层里,虽然尘埃数量有变化,但每立方米中宇宙尘的数量是恒定的。宇宙尘以一定比例到达大气顶部,然后均匀地下落到地球表面。因此,科学家通常把宇宙尘作为测量其他类型尘埃数量变化的一把标尺。
火山、宇航、尘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上陆续发生了几十次较大的火山爆发,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火山灰直接送到平流层,每次产生的大量尘埃都要在平流层里持续停留几年。
1985年5月,在墨西哥的埃尔奇琼火山爆发3年后,研究者仍然在距离地面35千米左右的高度——火山羽状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发现了直径千分之几到10微米的火山尘;但在喷发后的第2年,在较低的平流层里——大约18千米高处,却没有发现直径大于1微米的尘粒。目前,科学家还不了解火山尘下沉的速度有多快,散布是否均匀。
火山灰主要由无机物晶粒的碎块或团块形式的硅酸盐构成,个别的则是磷石英和斜长石。磷石英是像石英那样的硅氧化物,斜长石是一种钙钠铝硅酸盐。像辉石和橄榄石这样的镁、铁硅酸盐很少见,像重晶石、铁氧化物和铅氧化物这样的无机物也不多。这些无机物都是典型的火山灰。除此之外,火山灰还包括盐和钾盐的结晶、钙硫酸盐结晶,以及硫酸微粒。
火山的强烈爆发,会使距离地面27~35千米高的硫酸微粒层的密度增加,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下降,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的短期效应。至于火山尘能否长久拦阻太阳辐射,或者清除平流层里的有害气体,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火山尘的浓度起伏很大,在较大的火山爆发后,浓密的火山灰会淹没其他种类的尘埃,包括科学家调查宇宙尘的飞行计划,也只能暂时中止。
除了火山灰,平流层里还有来自地球的宇航空间尘埃。
从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航天器的发射和运行都在产生尘埃:运载火箭上升时,会喷出大量废气,箭体受热,表面油漆就会剥落,这些都会形成微小的粒子,留在火箭的轨迹中;到了空中,为了保持轨道高度和定位,航天器按惯例要点燃固体燃料火箭,火箭排出的固体物质也会落到平流层里;在轨道中运行的航天器如果被太空中高速飞行的陨石击中,航天器的部分碎片就会掉落进平流层。可以说,从人类有了航天活动以来,平流层里宇航空间尘埃的数量与日俱增。
宇宙尘,来自太阳系的童年
相比以上两种,科学家更热衷于对宇宙尘的研究。宇宙尘是迄今人们能够得到的除陨石、月岩之外的第三种宇宙物质,里面藏着大量关于太阳系早期地质活动的信息。
每年,有1万~1 0万吨尘埃作为陨星从空间落入地球大气层。这些陨星通常只有微米大小,母体大部分是在空间运行了几十亿年的小行星和彗星。从外形看,它们多为球形,表面有的粗糙并有烧蚀的痕迹,有的光滑而晶莹透明并呈现五颜六色。由于它在落入地球大气层后运动速度很慢,不会像流星那样燃烧,因此可能保存着更多的原始信息。搜集平流层里的宇宙尘,是研究太阳系早期天体样品的一种既便利又有效的途径。不过,要知道这种原始粒子隐藏着什么秘密,必须先弄清楚它们进入平流层的情况。
直径上百微米的粒子在进入大气时,会发生熔融,最后呈球形,通常是硅酸盐、铁镍混合物或铁镍硫混合物。它们的结构取决于进入大气的时间(一般为5秒)和变热的方式。熔融后,尘埃的成分有了变化,会失去像钠、硫这样的易挥发元素,留下铝、镁这样的不易挥发元素。
也有一些宇宙尘粒在进入大气时未熔融,保持了它们的原始特征。一粒尘埃进入大气后能达到多高的温度,取决于它的质量、进入大气时的角度和速度。大部分宇宙尘粒的质量几乎相同,如果进入大气的角度也相同,那么就只有速度会决定它们的熔融程度。测算表明,源于小行星的尘埃进入大气的速度约为5.5千米/秒,彗星尘的速度则要快得多。总体来看,彗星尘一般都熔融了,留下来的常常是小行星尘。
最有意思的或许不是结构单一的球状体,而是尘粒的聚合体。一些绒毛状、多孔的铝聚合体,其稳定性同位素的比例证明它们来自外层空间。这种尘埃含有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形成的黑富铝钛石和黄长石,估计它们是太阳诞生时最早出现的无机物。这些铝聚合体很可能是来自星际空间的粒子。
另外一种聚合体呈球粒多孔状,几乎可以肯定它是太阳系最早的粒子,其成分具有原始球粒陨星的典型特征,氦、氖稳定同位素的比例,氘和氢的比例,为它们的宇宙起源提供了支持。这种微粒的矿物学性质和结构表明,它们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太阳系诞生时的状态,似乎是一种罕见的地外物质。这种聚合体与一般陨星不同源,可能是彗星或外层小行星带中的固体残骸。由于木星的引力摄动,以这类小行星为母体的大陨星很难进入太阳系内层。它们含有数百个直径为几纳米的无机物晶粒,一般是嵌在非结晶碳和来历不明的碳氢化合物里的铁,以及镍硫化物的富镁硅酸盐,是一些如果加热或加压就容易被破坏的无机物,很可能在进入大气之前就已经作为小物体飘浮在空间中了。在那里,高能太阳粒子击中暴露的无机物晶粒,产生了伤疤似的痕迹。如果这些聚合体曾经是在较大的天体里,那么辐射是不可能破坏它们的。还有一些长得像小晶体,直径1微米左右的辉石晶体。这种奇怪的形状说明它们是在冷却太阳星云里形成的尘埃。
其他原始粒子还包括一些球形结构的碎块,差不多占平流层宇宙尘的10%~15%。球状碎块表面很光滑,碳含量丰富,主要成分是层状硅酸盐,即水和橄榄石、辉石反应时形成的无机物。现在还不清楚球状碎块和前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以及两种结构是否来自同一类天体。如果它们确实起源于同一类天体,那将进一步证实早期太阳系演化着的行星上就已经存在水了。
明确回答关于这些微粒的问题为时尚早。目前,科学家还不知道这些小粒子是如何改变地球气候的。对尘粒的研究使我们对它们有了初步的认识,继续深入探讨不仅会丰富地球和平流层的知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