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7 22:19:18杨群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互联网+德育

杨群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建构起育人机制,切实发挥出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功能,挖掘德育元素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并努力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内涵构建的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新手段、新作为。德育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研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导。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的阐述

(1)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过思政教育的问题。他提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值得广大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思,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重要指示和发展方向。纵观国家历史和党的发展史,高校人才培养坚持与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思政工作目标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和形势,在满足时代需求和国家需求一致的前提下提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具有民族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还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技术的理论概述

(1)课程思政理论概述

第一,紧抓意识形态主阵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阵地,只有抓牢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实现课程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第二,落实思政理论课建设工作,实现协同育人。思政理论课作为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在树立良好的思政意识后,还要掌握更多思政知识,对课程中潜藏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中来,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探究。

(2)“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换。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将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寻求更多、更适合的网络资源来充实课程思政的内容。

“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可能性

(1)国家大势所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性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对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着导向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高校思政教学,进而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而高校教师如何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将互联网技术灵活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优化高校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和掌握思政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逐步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2)现实需求: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求

我国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三观和人格尚未健全;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的诱惑日益增多,尤其是面对社会舆论和热点时,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积极改变当前以传统课堂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思政和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在面临诱惑时怎样作出正确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这些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2.可行性

“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提出了新的范式。这一模式开展的目标就是互联网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合,发挥出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引领的作用,让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得到充分挖掘,凸显思政的作用。要实现这一模式的构建,需梳理清楚三个方面的逻辑思路:

(1)“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理念的变革

“互联网+”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在与传统行业相互结合后,实现该行业的转型和改革。高校课程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对课程的优化和重构,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到目前为止,高校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在理念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一方面,网络技术承担着辅助或补充教育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实现了思想价值引领在互联网上的展现和传播,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2)“互联网+课程思政”传播价值实现了转化

价值引领或知识传授都是学生认识领域观念重构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在转变传统课程话语体系中融入了新的引导范式,帮助学生在三观养成方面寻找到了新的途径。而线下的传统课程中,网络价值认识构建将原来的课堂价值传播转向网络空间和课堂的双向传播,这种传播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领域观念,避免大学生在虚幻的网络空间中受到其他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全面增强学生自身的辨别和判断能力,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3)把握好“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规律

其一,把握好教育教学的规律。互联网技术应该服务于教育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体。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学生学习了主流价值观,并乐于将自己接受的价值观念运用到实践中。

其二,把握好价值引领的规律。德育视域下,“互联网+课程思政”价值引领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不同学生的客观需求不同。如果对学生开展内容统一的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难以提升全体学生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互联网本来就是一场思维模式的变革,它在传播行为和思想时,需要融入更多的规范价值,进而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发挥出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在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开展教育活动时,需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价值困惑,并将德育融入到线上的互动中,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主动接受德育。

其三,把握好互联网本身的规律。互联网具有共享、开放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搭建教学平台,实现资源要素与平台的相互整合。“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平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打破了原有课堂的时空局限,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优质课程和线上学习资源、德育元素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②网络数据的利用,使思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进而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重新定位课程标准,增加思政元素,凸显人文精神

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的设定,对顺利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划分为不同的目标,即社会能力达成目标、专业能力达成目标、方法掌握、能力把握等。然后再根据每一个单元中的主题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率和思政效果。

案例1:教师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主题进行划分,例如分为环保、就业、职场、健康、创业等板块。当教师讲授完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点后,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师生互动平台,结合网络资源和学习软件等,融入更多关于当前主题的视频和资料,在进行思想引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更多正能量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环保方面的视频,在创业期间制作创业视频,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了解到创业期间只有不断尝试,勇于创新,诚实守信,才能获得成功。

案例2: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制定课程标准时需要对选择的内容进行优化,即注重信息化、时代感和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在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通过介绍大家熟知的电影明星奥黛丽·赫本的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该人物,了解到赫本作为影视明星,热衷于慈善事业,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奉献自己的爱心。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启发学生不应该过于沉迷追星,不能只看到明星外表的光鲜亮丽,而要正确看待人的内在品德、道德修养等品质。

2.全过程融入思政内容,实现立体教学,聚焦三观

(1)课前导入思政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首先,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摆正其位置后,全面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让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开展微课、慕课教学,教师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融入课程,实现思政与课程的融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这些素材展开思考,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转化自身思维,把握好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理解并产生更加深厚的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并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学英语”与“讲情怀”有机融合到一起,实现对学生德育的熏陶,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

案例1:在学习“Heroes of Our Time”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中融入更多爱国主义的素材,例如《亮剑》、《爱国者》、《伪装者》等影视片段,让学生们通过生动的画面感悟生命的伟大,在被这些英雄的光荣事迹所感动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学“Home and Family”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联想热播剧《人世间》,剧中角色命运的跌宕起伏正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反映出小人物的命运和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由此引导学生的思考视角从家庭亲情上升到家国情怀,德育也就得以自然融入。

案例2:借助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将鲜活的爱国主义素材融入课程,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迪。例如:和学生分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和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战斗的新闻素材。再联系身边小区里、校园中默默奉献,寒冬中顶着寒风暴雪、酷暑中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们,让学生对英雄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在这些优秀典型素材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了解大爱精神。又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与老一辈的共产党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后,将自己的感想写成文字在线上平台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

(2)课中组织讨论和演讲活动

“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从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组织教学,全面渗透思政教育。

①口语教学

课堂中,英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或者以演讲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在课后开展拓展学习,设置好主题,全面渗透思政教育。

案例1:大学英语课堂中以“My Hometown”为演讲主题,通过分解几个关键词,即“location、population、celebrity、change”等,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演讲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对比家乡近10年的变化,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产生深刻的认知,进而增强自信。

案例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布置“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口语展示。在学生分析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后,教师讲解茶文化的起源,即早在1000 多年前《茶经》中就提到的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煮茶、饮用等,《茶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介绍茶文化,学生们建立起一股自豪感和自信心,不仅借助自己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丰厚,同时也增强学生自身的爱国意识。

案例3:在学习口语单元“Asking for Directions”时,结合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在掌握指路与问路基本句型的基础上,查阅互联网,重温历史名胜的英文表达和典故,学会用英语介绍西安的各个景点。在进行小组合作情景对话时,鼓励学生在完成某一景点的指路、问路任务后,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这一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

②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的英文版,通过组织学生对重要报道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进行对照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掌握国家最前沿的思想动态,进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一定的政治意识。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浏览“学习强国”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相关网络资源中的英语频道,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对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③写作教学

在英语教学的写作训练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方向等,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自身的职业梦想、生活经历等,鼓励学生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支撑论据。这样不仅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还能在思考讨论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案例:在学习“My Defining Moment”一课时,让学生代入文章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作为消防员在紧急时刻所作出的重要抉择。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天然气泄漏事件的新闻素材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消防员在群众安全撤离后,又一次奋不顾身地进入泄漏区域的画面。看完视频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消防员是否应该在群众撤离后再次进入危险区域展开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围绕给定命题完成议论文一篇。通过这个学习过程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达到德育的升华。

④翻译教学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借助微信或其他信息学习平台发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翻译任务,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台和翻译平台上试着翻译一些治国理政的金句,完成后教师可以发布官方译本,让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官方译本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从而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翻译的情况进行及时沟通,帮助学生改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治国理念和国家政策,全面增强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3)课后延伸

在应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需要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借助云平台和现有的资源,做好课后延伸,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课后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中国故事”为原型,通过课后线上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让学生观看《外交风云》等影视素材,帮助学生站稳中国立场;以“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等为主题开展英文舞台剧或者演讲比赛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和爱国精神;在英语角这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结合“Singles’Day,shopping spree”这篇课文,请学生分享他们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在活动前查阅网络资料,在活动中讲述某一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等,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联想西方的类似节日,并通过比较两个节日的庆祝活动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从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自信。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为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融入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建立“云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线上平台发布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含有思政元素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同时,积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诉求后,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得到教师的评价反馈后,学生也能积极改正,促进学习动力的培养。而且,在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实现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首先,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网络精品课,优化课程结构,建立课程分享平台,使学生的“用户粘性”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学生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需求等进行筛选和收集,在对网络素材进行及时更新后,保持其与时代同步,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普遍的兴趣所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水平。

案例: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我国的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式教育的情况较为严重,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过于应试化。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传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并要求学生观看,随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线上讨论,学生要留言并写出观后感,讲出中西教育体系的异同。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生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深刻感受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别。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愿的同时,充分了解中西方教育体制的优势和不足,懂得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切不可盲目崇拜,需客观看待西方式教育。

另外,“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丰富授课内容,尝试打造自己的“网红课”。通过教学平台推送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不仅能够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实现课堂与思政的融合,达到德育的目的。英语教师在线上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现有的思政素材,如:我国近几年在国际救援方面展现出的大国风范和担当意识等。这些素材不仅能够为课程思政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还体现了价值引领的重要任务,从而切实践行思政教育。

在应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在课余时间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知识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就推送内容展开讨论,通过构建“第二课堂”,使其发挥出更多价值引领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发布的言论及时进行评价,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内在需求,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 结

“互联网+”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建立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开展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和相关主题活动,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为德育的开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和动力。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并积极发挥“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一批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育人队伍,实现上下联动,营造多维育人平台,进而在德育视域下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充分发挥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互联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