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庆 云南艺术学院
碗窑土陶主要为粗陶,器型以酱菜坛子、大酒缸、花盆、碗和临沧市惯用的大叶茶茶具、烤茶罐为主,器型较为传统单一,简单朴素,工艺相对粗糙。目前器型以拉坯成型为主,其中酒缸主要以盘条法和拼接法制作而成,有部分器型以手捏为主。在装饰上,临沧碗窑土陶以传统釉料草木灰釉为主,主要成分为稻壳灰、熟石灰、土籽、泥浆,釉色呈青绿色和土黄色。还有刻画、镂空、印刻、捏塑、绘画等装饰技法,但这些装饰技法只是在极少数器型的装饰中能看到,而且技艺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装饰效果较为简单粗糙,其装饰样式缺乏创新性。从整个村中流通的器型对比总结来看,目前碗窑土陶的器型单一,工艺技艺不够精细,器物制作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目前虽然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碗窑土陶的工艺发展和保护传承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分析。
1.资源充足
(1)临沧市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目前已探明储量12050万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8,有“中国第一土”之称。碗窑村位于博尚镇临沧机场的山脚之下,地处砂石山地和勐托坝子的结合部,山脚下就富含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前山也就是当地所称的“碗窑山”提供了红土等草木灰及混合料,且水资源丰富,为土陶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博尚镇离城区不远,人口密集,碗窑村就处于博尚镇和临沧机场的交通要塞处,人口流动性大;同时,由于政府支持,近年来,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外来手艺人开始涌入,加上博尚教育水平的提高,本土人才越来越多,为碗窑村提供了大量的青年土陶手艺人才。
2.区位优势明显
碗窑村的优势也得益于临沧的地理位置,临沧市离东南亚地区比较近,因此有利于开拓东南亚市场,让碗窑土陶能在满足地区需求的同时挖掘国外市场。当然,从本土地域性优势看,碗窑村位于博尚镇的交通要道周围,同时靠近临沧机场,交通便利;位于勐托乡和幕布村、博尚镇的结合部,人流量大。同时博尚镇属于临沧的经济腹地,资源充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产品的需求量大。依附于上述种种区位优势,加之丰富优质的高岭土资源,碗窑土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政策支持
2011年9月碗窑村龙窑被临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建成土陶文化博物馆,设立土陶创意工作室,由土陶及美术爱好者在工作室内进行土陶创意培训和传承。2013年碗窑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称号,同年11月碗窑村陶器制作技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是第七届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以“薪火铸就艺术之美,柴烧尽显国际魅力”为主题的柴烧活动,邀请了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以及全国各地共计40多位陶瓷艺术大师参加,活动的展开有力地促进了碗窑柴烧的发展延续,为柴烧文化增添了新的时代魅力。2021年临沧市博尚镇练玉瓷厂尚品庄园国家级旅游景区正式开业。同年在政府项目的支持和杨追等省级文化传承人的领导下,碗窑村成立了练泥厂。碗窑土陶村是临翔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价值,临翔区各级政府及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对碗窑村的龙窑进行保护,下一步将对整个碗窑村周边的自然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绿化,使碗窑村成为临翔区境内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将碗窑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一个旅游亮点。
1.匠人老化,传承困难
《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思想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精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造物观点,它对后世各行各业的影响极其深远。造物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天、地、材、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造物体系。碗窑土陶是临沧市造物文化内化与外化的一种显现,它有着极强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更加体现出地域民窑的实用特征。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贯穿于整个历史,像碗窑土陶一样的窑口数不胜数,虽然当前的临沧碗窑土陶在与时俱进,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也在器物工艺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抛开自身的优势和天时地利条件,在“人和”要素上,也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上碗窑土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截至2022年2月,经过数次调研走访,发现整个村中手工艺传承人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则不足20人。据了解,青年群体大都因为土陶成本和本身对于土陶文化的喜好而选择从事其他的行业,大都希望在以后想做土陶时才会选择回归土陶行业,这也就造成手艺传承一直集中于老一辈的手艺人群体。这些手艺人很多是农民出身,属于半农半工的状态,而且一些手艺人文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他们的设计思维薄弱,品牌设计和营销能力不足,器物普遍比较传统保守,长此以往就会使土陶的核心竞争力下降,手工艺技术不断流失。所以对青年群体继承意识的培养,继承和发扬碗窑土陶文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统一“天、地、材、人”四要素,才能让碗窑土陶延续和发光。
2.产业规模限制,生产效率低下
经过数次调研后发现碗窑村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相比于玉溪、红河等地区的窑口,临沧土陶的规模依旧很小,临沧土陶因为历史沿袭问题,在生产方式上与建水紫陶的生产方式颇为相似,目前大部分主要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从业人员都是邻居,或是兄弟姊妹的关系。目前因生产条件和工艺水平等受限,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家庭作坊式生产从制作到销售都集中于单一的家庭生产和销售模式,这就导致土陶产业布局比较松散,无法扩大规模,难以实现商业化,产业竞争力也逐渐减弱。以家庭生成为主的布局过于松散,这就使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时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大批量的供应需求,这就使家庭生产模式面临销售困顿和销售恐慌,长此以往,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难以与同类产品进行竞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行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引进,扩大销售渠道,还要切实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促进土陶产业的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
3.工艺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
临沧碗窑土陶属于粗陶,工艺较为原始,长期的家庭作坊式和半农半工的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工艺实践,也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加之临沧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较少,造成了土陶的工艺水平长期停滞。由于得不到更多的探索和启发,碗窑土陶的器物制作出现了器型单一、工艺粗糙、釉色使用比较单一等问题,而且技艺传承人老龄化,这些因素导致碗窑土陶品的品牌影响力得不到加强,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临沧碗窑土陶的核心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
临沧市碗窑村是临沧市市级民族文化之乡,是临沧市临翔区旅游四项工程之一“中国碗窑土陶文化旅游村”项目点;碗窑村龙窑被临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11月,碗窑村陶器制作技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区文化遗产和地区宝贵的文化特色,政府要加大保护力度和政策支持,同时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强化政府的引导,整合多种资源,开拓新的土陶文化发展空间。要立足于临沧地方性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符号,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建立起地方文化特色产业。
临沧土陶作为临沧重要的文化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载体,当前制作工艺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工艺粗糙、釉色单调、器型单一、缺乏创新审美特色以及传承匠人老龄化等问题,长期以来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碗窑土陶的发展。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大量地培养具有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年轻传承人员,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中设立专门的土陶技艺培训班和课程进修班,年轻传承人要带头引导和帮助那些想从事土陶行业的后继力量,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一些具有极强文化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传承技艺,开拓传承人的创新思维,将手艺与设计、手艺与文化、手艺与时代、手艺与精神相结合,提高土陶的文化附加值。将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责任、有担当意识的年轻人送到各大艺术高校,送到景德镇、建水、宜兴等陶瓷业发达的地方学习,培养年轻人的设计思想,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技艺,吸收更多本地区没有的高超技术和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上,临沧市内唯一的高等院校要为本土文化的发扬和本土技艺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为临沧土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受制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等因素,临沧土陶的知名度提升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土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土陶品牌意识薄弱,对产品的视觉(VI)呈现不够重视,市场定位不准确。大到整体的包装设计,小到一个作坊的环境布置、门牌设计,都需要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实体店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形象,因为实体店往往是对外宣传土陶技艺最好的“窗口”,通过优化包装设计使碗窑土陶的视觉美感和档次得到提升,通过良好的包装设计加深消费者对土陶文化的印象,使更多的人了解临沧,感受临沧土陶文化的魅力。在设计的时候还应该提取临沧文化,通过现代技术将不同的图案提取和转化出来,运用于土陶和文化宣传中,设计出丰富的土陶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地区消费群体的要求。
1.新媒体三维动画技术的还原和再现历史
三维动画技术主要是通过电脑进行制作,它能极大地丰富视觉形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视觉效果。三维软件通过几何造型技术和数字成像方式再现历史,再现土陶文化中存在的真实故事。同时它能在形体和历史再现的过程中为土陶工艺提供创作思路、开拓创作空间。
2.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模式
VR 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将真实信息和虚拟信息结合的现代技术,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内的虚拟技术也日趋成熟,在很多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宣传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碗窑村数字博物馆,整合有关的历史理论、古文物,搭建数字动画艺术储存与管理的图文影像数据库,构建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体,使来到碗窑村的每一个人都能与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互动,感受土陶文化近300年的历史。这既能整合文化空间资源,又能起到宣传土陶文化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碗窑土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多次调研发现,临沧碗窑土陶历经近300年的发展,保留了一整套完整的原始制作工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碗窑土陶产品类型单一、器物雷同,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提高土陶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碗窑土陶品牌形象,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优化数字化媒体平台。政府和碗窑村人民要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解决好传承人员缺乏、工艺粗糙等问题,构建起临沧碗窑土陶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