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蕾 和 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才能精准对接、提升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产出市场需要的研究成果。产学研创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产业发展动态为目标,融合校企各方之优势,提升高等教育之内涵的综合性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标[1]。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实践性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改革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以培养满足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教学手法,注重对学生艺术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市场需求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进步和产业发展,我国服装行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零售、供应链管理和实体服装产业的深度融合,传统服装制造业在技术的加持下如虎添翼,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行业需要加强相关专业技术革新,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依托完善的服装制造加工产业链,创立自主品牌,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创造”,构建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服装产业新体系。[2]
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展开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改革与创新合作,及时为市场输送复合型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促进课堂教学与产业的多方面、多触点融合。[3]
产学研创模式是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对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优势,服务于企业,并展开创新合作与研发,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产学研创合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深入挖掘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责任服务于服装产业发展,改革应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产学研创合作模式为桥梁,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将项目合作模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当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
目前高等院校实训室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依托。其基础设备、师资队伍、教学方案等都十分成熟,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学研创教育模式改革可以以成熟的校内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与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打造“理论教学+企业实践”的教学平台,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可以搭建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模块,科学运用专题讲座、实训指导和项目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以创新为导向,以校企双方技术协作为基础,以高校经验为根本,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展开横向全面和纵向深入的合作。项目内容设置坚持与市场结合,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用项目合作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行业发展方向。
企业根据自身技术经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课程教学中的技术环节内容,为项目研究提供资金支持。高校为企业定期推送相关专业人才,分析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了高度合作,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基础制造业中的重要一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应该结合整个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为基准,不断突破与创新,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提升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产学研创模式为基础,结合企业当下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入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一成不变。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实践经验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展开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并因地制宜地培养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面对高等学校传统学术型教师缺乏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行业专业人士缺乏全面的教学能力的问题,借助“双师”模式,让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弥补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不足,让学生同步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能力。[4]
广东顺德地区牛仔服装产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形成一条集牛仔纺织、服装设计、印染洗水、贸易、检测于一体的产业链,市场份额大且实力雄厚,地区影响力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国际形势影响,广东地区牛仔产业增长趋势放缓。由于广东地区的牛仔产业发展长期依赖来料加工,产品外销,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主品牌,牛仔服装制造业以贴牌加工为主。2015年全国开展环保行动后,广东地区牛仔产业暴露的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广州新塘、中山沙溪等牛仔产业集群相继关停,政府也借此展开了产业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受此影响,广东顺德地区的牛仔产业集群亟须产业升级调整,需要与当地高等院校开展深入合作,从技术革新到产业布局进行长期、系统、高效的布局与调整,同时与当地院校共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来弥补自身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佛山市顺德区纺织服装协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成立于2019年,至今展开多次深入合作。针对前面提到的广东顺德地区牛仔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其研究成果明确了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改革方向,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双方基本实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初级目标,探索出了一个产学研创模式的新方向。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模式需要与当地产业特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对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广东地区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服装设计系与地方服装产业特色结合,了解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以服务广东地区服装产业发展、转型和升级为根本,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动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努力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
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服装设计系全面分析了广东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情况,结合课程自身优势,对接当地产业的薄弱环节,建立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佛山市顺德区纺织服装协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针对当地牛仔产业的突出问题展开合作,服务于广东佛山均安镇牛仔产业的转型升级。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应对口地方需求,以培养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人才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为学生搭建实习舞台,以便其更快适应市场需求。
从整体角度看,广东佛山均安镇牛仔产业主要面临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低小散”、绿色环保体系不够完善、集群品牌缺乏影响力的问题,亟须构建设计能力更强、产品附加值更高、品牌影响力更广的现代牛仔产业集群。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服装设计系围绕该产业特色和产业问题,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改革。联合企业,针对市场紧缺型人才培养校企联合人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急需型专业人才。通过课程合作和技术支持的方式,协助佛山顺德区纺织服装协会举办第三届“均安牛仔杯”全国大学生牛仔设计大赛,本校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为企业解决了创新设计原动力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佛山顺德纺织服装协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牛仔品牌产品合作开发,通过“服装专题设计”和“服装品牌策划”两门课程,对接均安当地牛仔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策划牛仔服装品牌,并为其设计以牛仔为主的季度服装产品。
在课堂教学中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动力,以创新思维为助燃剂,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
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产业学院的现有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辅导,将课程项目合作中得到的实践经验有效转化成创新创业的基础。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产学研项目成果转化机制;设置相应的创业基金、创业孵化中心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成果转化率;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提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产学研创模式改革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在运用产学研创合作机制时,要结合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自身优势,明确地方经济发展中企业存在的问题,两者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并让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具有一定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