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临君,杨 刚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性目标,农民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农民更加追求“生态宜居”。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的可持续。这就要求我国应以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方式解决农村问题,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基础上,引导人们尤其是农民群体,意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人们进行生态实践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2]之后,我国每年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扩展,从“生态宜居”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使农村地区的全体人员主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使教育对象真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目标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3]宏观目标在于通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而宏观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微观视角为切入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加教育对象的生态文明知识,使其正确认识自然,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意识,使其了解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树立整体观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改变生态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三是提升教育对象的生态文明行动力。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是使教育主体在掌握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在环境承载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生活。
我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并制定了多种政策,进行农村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开展农村厕改与畜禽粪污处理工作等。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古生村作为洱海之滨的自然村,其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就紧紧围绕洱海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以保护洱海为主要任务的环境治理工程与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已开展多年,环湖截污工程基本建设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我国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必须通俗化、趣味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使农民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主动接受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尤其是当前各种新媒体出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更要注重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开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新渠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产业兴旺”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发展内容,但部分乡镇企业过分注重经济利益最优化,尤其是一些绿色农业项目,因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数额较大、缺少后续扶持资金,很难形成有产业辐射力的经济项目,导致一些小微型乡镇企业不愿主动发展这类项目。而传统农业又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乡镇企业在面对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冲突的问题时,容易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这归根结底是由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和企业生态意识薄弱导致的,此外,也与农民的生态观念落后有关。
目前,各乡镇部门基本都采取“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与“生态宜居”相关的工作大多被认为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其余部门参与的主动性不强、联动不够,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还有待增强。另外,改善农村环境大都依靠乡镇政府的生态行政行为,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虽然能够有效地约束农民和企业的行为,但大都是行政手段,农民因为担心自己被罚款才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农民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处于平衡状态。专业知识学习能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给农业生产带来长远利益,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与自发性。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学习是生态文明建设甚至产业发展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另外,生态文明法律知识教育与生态文明道德知识教育需加强,农村群众应系统地学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农民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态法律知识,才能明白做事的法律界限,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生态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自己的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感。
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一方面,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教育。针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可构建一个由乡镇政府、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官方组织及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格局,避免出现政府起主导作用而其他主体参与度不足的情况,使更多教育主体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学为基本理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采用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5]同时,还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到建设美丽乡村和经营美丽乡村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首先,要做好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第一位,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进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具体来讲,除了应向农村地区输入专业型人才,提升整个教育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媒体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进行熏陶。其次,要做好制度保障。各地区应根据客观事实制定具体的村规民约,对违法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程度设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生态文明法制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罚,强制性地约束农民的行为。最后,可建设农村舆论监督机制。与制度相比,舆论具有更强的力量,能够更加直接地影响人。我国的农村相对封闭,人员固定,对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农民的道德行为不断向社会要求标准靠近,以健康的生态舆论环境敦促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这对农民而言,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力。
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增长生态文化知识、提升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力为目标。在肯定已取得成就的同时,重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落实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建立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不仅重视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也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的與论环境。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