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人工智能热”的“冷”思考

2022-03-17 22:31蒲姗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馆员人工智能智慧

蒲姗姗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人工智能学科是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美国模拟人脑的思维、意识和认知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Turing率先提出“会思考的机器”这一说法[1]。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被认定为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以一日千里之势,与教育、交通、医疗和市政等领域深度融合。图书馆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员,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图书馆深度融合?图书馆如何处理技术、数据、馆员和读者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图书馆“人工智能热”概述

图书馆的人工智能应用呈现出“热”火朝天之势。首先,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构架,各国政府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创新型国家发展、国力竞争领域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事实,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人工智能建设。其次,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有序推进以及5G、ASRS系统、智能芯片等高科技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技术保障。再次,各国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最后,人工智能实践应用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智能编目平台、智能座位管理系统、24小时自助图书馆、ATM机、无人搬运车(AVG)、盘点和安防机器人、自助打复印、罚款支付系统等都应用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人为错误,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等。当前,人工智能“热”已渗透到图书馆的采购、编目、流通、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和智慧化服务的整个业务流程。

二、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转型和升级

(一)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化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进行一切服务的根本。人工智能的推广势必助推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化迭代。图书馆理当勇立潮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条文等,构建文献资源线上线下一体化、可视化、系统化、互动化的深度智慧链接,助推传统纸质文献和智慧数据互融互补,互联互通,多渠道、多路径、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升文献资源的传播力、驱动力和影响力。德国康斯坦丁大学的“融合图书馆”创新实践是图书馆文献资源重塑的成功案例,引发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图书馆家具布局、图书馆阅读形式和形态、图书馆文献检索获取路径、图书馆文献复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塑问题。[2]

(二)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馆员队伍转型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效连接者。图书馆的发展是否顺利、图书馆的服务能否让读者满意、图书馆能否走进读者的内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人工智能一方面对图书馆馆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让图书馆馆员从大量繁重、重复、枯燥以及危险的倒架、保管、巡视、清洁和搬运等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进行与机器人管理和维护、数据挖掘和分析、算法系统升级、图像识别平台开发和维稳、智能学习空间优化、数据素养和智能培训等更有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工作,助力图书馆馆员队伍转型。

(三)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

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服务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两手”抓的分别是硬件设施、设备、技术以及人的智慧柔性思维理念和人性化举措。首先,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能够使有限的图书馆物理空间与无限的虚拟网络研习空间、网络创新创意空间等深度融合,实现全面无证化的人脸识别及借阅、智能空间定位导航、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安防等。其次,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图书馆服务是在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双重引领下提供人性化、定制化和智慧化服务,因此整个业务流程都能彰显柔性化、人性化的体贴和关照。

三、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理念的植入有待加深

牢固的理念植入是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思维保障。人工智能理念的植入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的,面向图书馆馆员、读者群体、政府机构、科技研究企业等。只有确保全方位、宽领域地植入理念,才能为图书馆人工智能发展创造科学合理、开放的有利环境。图书馆应将人工智能开放、协作、分享、平等的先进理念与图书馆精神进行融合互补,多渠道、广路径、深关联地运用高新科技建构数据互联、云云互联、库库互联的人工智能平台系统,并给予图书馆馆员、读者用户等以人文的关怀和指引。

(二)人工智能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资金投入是图书馆人工智能最大化发展的重点。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图书馆人工智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合作方面才能落到实处。然而,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府拨款,而学校图书馆作为教辅机构,其主要财政来源是学校拨款,因此,如何立足于现实开阔思路、拓展资金引入路径,是图书馆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图书馆建设本就与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密不可分,图书馆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灵活地采取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密切协作、共谋发展,以争取最大化、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四、图书馆“人工智能热”的“冷”思考

(一)顺势而为,完善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顶层架构

人工智能的特征之一就是万物互联。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促进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兴盛与教育精进的关键推手,因此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多层面、宽领域、广路径地加大人工智能应用的支持力度。自2020 年年初以来,我国在原有诸多政策利好的情况下,相继推出持续利好的政策,这是从国家层面创造可持续性、支柱性的政策保障。在图情层面,我国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从整体规划和全面发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做好预演、评估、统筹和指导工作,科学地制定建设蓝图,明确规定布局设计、发展方向、攻克难点、平台建设、服务流程、人才培养和智能情报等,以期通过完善顶层架构推进图书馆人工智能建设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平衡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之间的微妙联系

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图书馆馆员的劳动效率,使得更多具有智能素养的图书馆馆员投入到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中。然而,人工智能只能部分地减轻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并且只能减轻重复性的、机械性的低端工作。图书馆服务需要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双重加持。人工智能代表的是机器、技术等硬件条件的自然性和工具性,而人的智慧代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二者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利共生的。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智慧不仅包括图书馆馆员的智慧,还包括读者的智慧,人工智能、图书馆馆员的智慧、读者的智慧三者缺一不可。图书馆应以人为本,在夯实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构建以读者为核心、图书馆馆员的智慧与读者的智慧良性互动的人机深层融合智能服务机制。

(三)因地制宜,注重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导向

图书馆人工智能部分地解放了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图书馆转型,但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黄赌毒言论、反智思想和其他道德沦丧观点亦乘虚而入,这势必对我国的读者用户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图书馆应在技术发展、设备升级、服务转型的基础上给予读者丰富的、优质的精神食粮,注重智能伦理、数据安全和网络舆情等引导,实现人工智能技术、设备和价值观导向融合共生,为读者提供高效、精准和健康的民族性人工智能服务。

(四)团结协作,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人工智能建设

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浩大工程,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分享、协同、合作的思维理念。首先,图书馆应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化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灵活地采用微博、App、微信公众号和图书馆网页游戏等形式,拓展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交流、互动的渠道。其次,图书馆应积极寻求多方协助与合作,争取寻求更多的经费、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撑。经费、技术、设备和人才是图书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图书馆应加强和国家政府、媒体平台、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社会团体、教育组织、研发团队、人才中心、读者协会、休闲沙龙、各大书店和各类型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争取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效、高效率的支持。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热”已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了全球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生产、娱乐和休闲等方方面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与服务的窗口工程,其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宣介、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智能服务以及读者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均遭遇了不小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如何转变观念,冷静思考“人工智能热”,从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化、最优化地发挥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的威力,是所有图书馆人亟待审视和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馆员人工智能智慧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