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各民族凝心聚力、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群体是这一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视觉文化的盛行,现代图像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深受现代图像影响的同时,也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处在不同层次的矛盾和张力之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由此,围绕着“图像时代”给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除负面影响,发挥现代图像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人类认知方式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再到图像的转变过程。“看”是人的重要官能。从原始社会开始,图像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崖刻、壁画、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图像符号是古人的视看方式和认知方式的体现。文字发明和普及之后,以“看”为中心的图像地位逐渐式微,以语言和文字符号为主的认知方式逐渐占据主导,成为话语表达、信息交流和认知的主要形式。近代以来,随着照相技术的发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式丰富、立体多样、仿真、复制和传播力都很强的现代图像迅速发展、兴盛起来。以电视、电影、虚拟影像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图像在信息传播上有着更强的直观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现代图像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还并不意味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当图像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信息交流、表达思想、呈现世界观以及展开意识形态交锋的一套符号编码,成为人类生活、交往乃至存在方式。①参见彭亚非选编:《读图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把世界“作为一幅图画而加以理解和把握”,世界已成为图像的世界,标志着“图像时代”已经来临。②参见马丁·海德格尔著:《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73页。西方社会进入“图像时代”无形之中也给中国社会和青年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之中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来说尤为显著,使其认知方式、交往方式和主体关系发生共性和个性上的变化。
“图像时代”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也改变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现代图像的视看方式塑造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话语表达、记忆和经验的传承。借助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作用,现代图像铺天盖地地进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其学习、生活、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给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首先,大学生从以文字为主的文本认知方式向以现代图像为主的认知方式转变。综合文字、语言、图像、音乐、虚拟情景等内容的现代图像向人们呈现动态、立体、具体、生动形象的景象,成为大学生青睐的视看方式。“表情包”“斗图”“火星文”等图像语言也逐渐成为青年学生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其次,大学生从以抽象为主的思维方式逐渐向以具象为主的形象思维转变。具象思维是图像的重要特征。较之单一的传统的图像符号,现代图像既能把传统图像和文字融入进去,还能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语言、图像、思维相结合的现代图像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愈发成为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在“图像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更倾向用生动、丰富的图像形式来呈现自身的同时构建自我,既有真实的自我,也包括虚拟的自我,自我认知形式发生转变。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图像时代”的影响,在认知方式上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有着同时代大学生的共性特点,也体现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特殊性。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感受着现代媒介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无法摆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图像符号影响,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中。同时,受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场域中一些消极的或错误的图像信息以及这些图像背后的多元文化冲击时,往往更容易产生矛盾的心理,甚至失去判别能力,从而受到不良影响。
以现代图像视看为中心的“图像时代”不仅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图像符号进行的交往,突破传统交往的时空局限,使得交往的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以地域为中心的村寨和族群,而是通过互联网拓展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极大地开拓了这些大学生日常交往的空间。这必然给传统的族群间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带来新冲击。在以现代图像符号为中介的交往中,由于身份的隐匿性,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打破了传统从上至下,权威式的主体关系。同时,青年群体还通过制造特殊图像语言符号,如“火星文”“表情包”等形式作为交往群体的符号编码,从而起到对内身份认同和对外身份区隔的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受到所在学校、周边同学和互联网文化影响,越来越习惯使用类似的现代图像语言符号,使得以往以族群长者为主的传统教育者因不擅长或不懂这些图像语言符号被排除在信息传导链之外,进而逐渐失去了信息主导权和权威地位,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
以现代图像视看为中心的“图像时代”不仅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对其主体关系产生很大影响。主体关系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平等性、主动权、交互性三个方面。现代图像符号主要通过互联网场域来传播。互联网交往中身份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为平等。较之传统的以权威和长者为主的传播方式,在“图像时代”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获得图像符号和图像信息,从而把握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权。在互联网场域中,大学生青春活泼,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接受、创造和传播现代图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互联网直播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体交互性凸显。比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传导的模式,“图像时代”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能通过弹幕、打赏、直播音频连线等形式实现跨时空的实时互动,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满足了大学生主体性的需求。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展示自己和本族文化的魅力,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主体,更好地彰显了其平等性、主动权、交互性的特征。
“图像时代”给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带来认知方式、交往方式和主体关系的转变。这些变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后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侵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使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侵蚀的重点区域。在“图像时代”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互联网媒体以视觉文化的形式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灌输给青年大学生。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错误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对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大学阶段的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青年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使其更容易受到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如承载着美国价值观的好莱坞大片在青年学生中受到追捧。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巴西的基督山等成了代表着西方价值观的图像符号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他们往往容易被影视作品的视觉画面所震撼与吸引,而未必能清醒地认识和辨析隐藏其中的有害信息。这些内容给部分大学生身心带来不利影响,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这些影视作品影响下容易产生学习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进而会出现贬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向,从而不利于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建立文化自信。我国主流价值观主导地位的消解、族群权威者地位的式微、传统道德约束的失效给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看待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给予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从思想上引领学生,从而尽量减弱和消除西方视觉文化、西方意识形态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社会步入一个新社会,社会发展经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也经历着重大变迁。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较之于经济来说更为缓慢和复杂的过程。从当前发展来看,整个中国整体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时又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处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交叠阶段。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结构更为复杂。有些偏远山区、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处在经济上已摆脱贫困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却还未完全摆脱旧的形式,处在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过渡时期。所以,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出现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叠加时期。社会变迁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也对人们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矛盾上,也表现在视觉认知和视觉文化上。有学者认为,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强调英雄形象的宏大叙事的“大时代”、凸显消费型偶像的“小时代”与呈现个体主体性的“微时代”并存于当代中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性表征。①参见周宪主编:《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112-113页。在这一影响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三个层面的张力,给他们带来较大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和行为的一系列影响和冲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一方面从小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自尊感;另一方面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求学,不同的经济对比和发展反差下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冲击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观念,从而产生心理的矛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困惑,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图像的生动、具象的特点是吸引大学生之所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图像时代”的影响下更容易受到图像符号和图像语言的吸引,更喜欢用“我看”的方式接受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这就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矛盾。充满着浓厚的理性思辨和理论色彩的思政课在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中显得过于生硬、老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政课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力性和主体性。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图像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运用《青年马克思》《领风者》等影视材料向同学们呈现立体、真实、生动的马克思形象;运用红色文化的图像资源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图像证史的功能,使得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图像资源,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心。
现代西方哲学家德波认为,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在这里,骗人者也被欺骗和蒙蔽”。②居伊·德波著:《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在这样的影像世界里,人们失去了对人生和价值的宏大追求,而是沉溺于碎片化的图像盛宴之中,呈现的是告别榜样、消解崇高、拒斥形而上的社会景观。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提高图像辨识能力和审美素养,抵制不良的文化影响。与此同时,图像作品的开放性也带来了意义阐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对于图像作品同样如此。图像符号蕴含和传达一定的意义,但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不一致可能会带来意义阐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从而使得同一图像作品在不同背景和不同的解读之下呈现不一样的意义。这种意义阐释与社会背景以及观看者自身的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年学生来说,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本身会影响着他们视看方式和对图像意义的不同理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避免错误阐释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图像时代”影响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摆脱传统禁锢,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跨越式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图像时代”影响下,顺应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认知、交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利用现代图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上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中华各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立体的图像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现代化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面对边疆民族地区以地域为中心的传统道德规范的消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重塑,使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创新,焕发新的活力。面对西方多元文化和错误思潮的渗透,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以现代图像为媒介,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
加强思想引领也需要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在满足学生主体表达需求的同时提升引领效果。在“图像时代”影响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主体性。但是这种主动性有时是显性的,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恰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予以激发,使其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激发其成为主动接受、主动参与、主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激发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转化和发展的主体,也要激发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同时,人们在对图像作品的观看过程中视看的角度和方式是和被允许如何看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如何视看的问题是某种规训和引导的产物。由此,对图像作品的内容和阐释进行积极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利用图像资源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从而解决不同文化张力带给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矛盾和问题。
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图像资源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善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往往不是直接显现的,而是以各种形式隐匿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之中。要利用这些图像资源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遗留至今的图腾文化、岩画、绘画以及歌舞音乐图像中所蕴含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图像符号,激活传统图像符号的现代价值意蕴;合理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的革命文物、遗址、图片、影像资料,使这些图像遗产“活起来”,打造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故事;从边疆民族地区所处的日常生活入手,收集和提炼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打造现代图像作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运用丰富的形式和策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效果。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带给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内在张力和内心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资源的整合要积极回应这些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并及时给予启发、教育和引导。还可以借助影视、动画、3D、VR 等现代图像技术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资源进行编码和整合,形成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品质优良的图像作品,在图像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发挥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积极作用。第三,在整合图像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作品的阐释和传播工作,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能准确判断和把握图像作品内蕴的能力,能正确接收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备正确分辨图像真伪的能力,避免受到错误图像信息和思想的侵蚀;具备较好的图像信息处理能力,能熟悉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都能自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参与者、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发挥教育合力。
在“图像时代”影响下,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方式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图像素养,力求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要揭示图像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要使图像成为制造谣言和某些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从而避免误入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歧途。图像具有意义的开放性和阐释的多元性的特征。有的出于流量经济的利益考量,引人入胜的标题配上充满“诱惑”或“惊奇”的图片。图文是否相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极尽所能地吸引眼球;有的出于政治目的,如西方媒体视角下的“恐怖滤镜”,有选择地拍摄中国的图片,剩下的就是任意曲解和胡编滥造,目的是歪曲、丑化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有的利用民族地区的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和发展中的局部问题,无限放大或恶意曲解,从而影响民族团结和稳定。比如新疆棉花事件就是采用图文不符,歪曲抹黑制造矛盾和分裂的典型案例。这些都是背离了求真原则的图像滥用,对社会以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大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认清图像信息的真伪,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同时,教育者要利用真实的历史图像资料和资源来构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图像文本,从正面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之真。比如云南滇西抗战纪念馆、扎西会议旧址等教育基地将红色革命历史的珍贵图像资源和革命历史故事结合,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通过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道德教育,实现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善的追求和引导。“二十四孝图”就是儒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善于利用丰富的现代图像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运用丰富的图像叙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图像元素,塑造和养成新时代道德图像民俗,从而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水平。
第三,借助图像作品,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是育美和向善的统一。”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第1版。美既是一种审美情趣,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如果没有美的沁润,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作品就如同失去灵魂,成了乏味和枯燥的宣传画。只有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作品才能触动灵魂、直抵人心,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求美可以发挥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特长,利用少数民族歌舞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艺术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