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内涵构建弘扬红旗渠精神长效机制

2022-03-17 21:45孙艺斐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旗渠谱系弘扬

孙艺斐

(安阳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红旗渠精神是河南安阳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过程中创造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红旗渠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经过半个世纪党和人民在不断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精神内涵的时代光芒更加耀眼,正在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奋斗[3]。在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时代考题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4]。

1 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翻开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承载着林县人民几百年的生存之梦,大旱绝收,人之相食,旱魃为虐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林县数十万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与旱魔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他们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漳河水入林县来”的梦想,自带干粮,手推推车,在太行山巅,抡锤打钎,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10年终于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孕育出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科学内涵的红旗渠精神,这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仅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更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从伟大建党精神启航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初心和使命的磨练,书写了令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伟大情怀的热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接续奋进,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林县人民摆脱缺水的束缚是林县县委决定“引漳入林”的精神动力。在修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既不畏惧任何困难,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终夺取建设红旗渠伟大工程的胜利。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核。1959年至1961年,中国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干旱缺水状况再次威胁着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开工建设“引漳入林”工程成为当时解决人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必然选择。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恰恰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在新时代继续秉持积极进取、接续奋斗的美好品质,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提供精神动力。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严格纪律,敢于担当,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劳动氛围,修渠工地上处处是“党员干部先实践,再给群众定目标”的生动局面,为红旗渠的修建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全局意识、协作精神,广泛凝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现。

红旗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典范之一,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充实和丰富,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2 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传承现状

2.1 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切精神均来源于实践,红旗渠精神亦是如此。红旗渠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逻辑支撑,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逻辑转换,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逻辑必然,构成了历史、理论、实践、发展逻辑环环相扣且接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起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根”与“魂”。从理论支点上讲,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红旗渠精神中“实事求是”“一切为了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表达和人民立场的深刻诠释。从时间转换上说,红旗渠精神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集中体现。从发展必然来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需要继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传承红旗渠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为基础,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红色基因为载体,以构建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机制为关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经验集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为世界精神文明谱系注入“中国元素”的显著标识。

2.2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红旗渠精神相关宣传研究经历了从新闻宣传到政治性评论,再到学术研究的过程。学术研究也经历了从表象描述到内涵界定、意义揭示、经验借鉴、功能发挥、传播传承的深入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多纬度、多层面、多视角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有力推动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在传承内容与方式上,红旗渠精神最初多见于媒体报道、地方政策文件、史志纪实(含口述史)等形式。媒体报道多集中于红旗渠通水、通水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的中央和河南省、安阳市等报刊,表现形式为通讯、社论、述评等;地方政策文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地方政策文件资料、政治评论宣传资料和围绕红旗渠修建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等为表现形式来进行宣传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红旗渠精神通过媒体、艺术作品、红色培训与旅游开发等方式的传承与弘扬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传承效果上,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传承与精神弘扬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践传承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林州市姚村镇等村镇成为践行红旗渠精神,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典型;光远新材料、凤宝特钢、泰宏集团、红旗渠建设、大成建设等企业成为践行红旗渠精神,推进共同富裕的典型成果;在精神弘扬方面,以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基地、安阳工学院红旗渠精神研究院等为依托,加强党性教育,效果显著。

3 构建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长效机制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弘扬过程中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紧扣新时代发展脉搏,把握政治引领方向,结合新特点,探索新机制,将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镌刻在华夏儿女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中。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契合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红旗渠精神,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转换机制:将红旗渠精神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我们要从创新、开放、共享三个方面深入探索红旗渠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弘扬路径,充分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优化红旗渠精神的传播方式,加强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展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从不同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

我们要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应用于社会实践,构建红旗渠精神的具象化行动指南。比如在学习宣传新冠疫情防控中及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抗洪救灾期间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时,可以以融媒体等为依托,结合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传承,为红旗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提供路径支持。

3.2 联动机制:利用多领域多平台联动弘扬红旗渠精神

我们要构建红旗渠精神传承联动机制,以中国共产党接续发展百年历史为纵坐标,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时期交织叠加的横向分布为横坐标,深入探究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立体多维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形成论证深刻的理论成果。要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党员干部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红色精神联动教育机制,打造红旗渠精神红色文化系列讲座及精品课程,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实际工作之中;将红旗渠精神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全领域,形成互联、互通、互学、互助、共享的红色精神“融媒体+”教育平台;以模范人物事迹和真实事件为依据,生动系统地打造红旗渠精神精品在线课堂,构建红旗渠现场理论教学、现场实践访学、线上互联探究教学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视域进行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3.3 融入机制:推动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平台

红旗渠精神有助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的培育[5]。要以凝练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红色文化为主线,将红旗渠精神与“融媒体+”大思政平台相融合,重点营造红色文化特征鲜明、红旗渠精神氛围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讲活红旗渠好故事,推进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融媒体+”理念,通过微信、抖音、公众号、微博等融媒体,挖掘红旗渠精神资源,抓好人物、事迹、经验、成果的提炼与传播,制发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红色文化与发展成就的“一片一册”(宣传片、宣传册),进一步全面加强和改进网络红旗渠精神红色文化育人效果。通过线上“理论学习课堂”,线下“青年大学习”以及“博士宣讲团”等,确保思政育人全覆盖,过好头脑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大思政平台,通过“融媒体+”思政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引领,夯实思想基础,推动实践养成,不断强化“三全育人”模式,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红色文化谱系系列化的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创造性转化。

3.4 融合机制:探索弘扬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

我们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构建新时代精神传承三个方面探析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路径。一是建设“红旗渠精神典型村落”。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打造一批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增强红旗渠精神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力。二是打造“红旗渠精神传承企业”,使之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向标”。如凤宝特钢、光远新材、致远电子等企业利用红旗渠精神,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创新性发展。三是树立“红旗渠精神品牌教育”的“新标杆”,加强红旗渠干部学院、安阳工学院红旗渠精神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完善与开发高品质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3.5 外传机制:加强红旗渠精神的海外传播

红旗渠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并希望外宾到红旗渠参观。1971年至1980年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士达11 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1974年邓小平率团参加联合国会议,中央审定带10部电影片子去美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红旗渠》纪录片,引起很大震动。改革开放之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走出国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设工地上都留下了林州建筑工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将红旗渠精神传遍四面八方。随着红旗渠的世界影响日益扩大,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无不由衷赞美红旗渠建设成就、钦佩红旗渠精神。“走出去”的红旗渠后人、“迎进来”的红旗渠客人为红旗渠精神的海外传播奠定了现实基础。

按照文化对外传播规律,传播者角色的多元化是保证传播效果和照顾多类型接受者感受的前提,也就是说,在确保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主渠道地位的同时,研究机构、各类媒体、文化企业应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以取得文化传播的最理想效果。红旗渠精神对外传播中,政府作用发挥较好且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其他渠道的传播效果欠佳,迫切需要研究机构、各类媒体、文化企业提高认识,瞄准目标,准确定位,选择恰当传播策略,发挥各自作用。

对外文化传播中文化元素实物化、娱乐化是深受海外普通文化消费者喜爱的方式,也是世界各地对外文化传播的通行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红旗渠文化海外传播,就要注重开发设计面向海外消费者的文创产品,注重创作适应海外读者、观众欣赏习惯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的检验标准是接受者的反应程度,他们若能产生一定的认同便是积极的反应效果。红旗渠建设成就和红旗渠精神虽然已经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但其影响提升潜力空间仍非常大,仍需各传播主体创造性工作,为丰富人类精神宝库做出更多努力。

4 结语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滋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因链”,探寻红旗渠精神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的“路线图”,续写中国精神的新篇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红旗渠谱系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