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雨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一种元素。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色彩即思想,色彩的总体性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中国传统色彩源于先人对自然的认知,与我国传统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有着密切联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风俗习惯、性格心理,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然美学的结晶,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色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也是现代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色彩是形态的表现要素,没有色彩也就没有光彩。中国传统色彩以“五行说”为核心的“五色”观念,是一个影响深远和广泛的色彩体系,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中。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五种基色上,世界能够变幻出千万种色彩,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这与西方现代色彩原理异曲同工。五色中的青、赤、黄对应西方色环中的三原色,而五色中的白、黑对应色环中无彩色的两级。原色相混能够变化色彩的纯度,叠加无彩色能够变化色彩的明度,就此而言,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色彩具有共通性。但与西方色彩的科学理性不同的是,中国传统色彩源于人的本能与直觉,注重精神的传达,以观念为核心,以表现性的手法倾诉内心情感,色彩的文化属性更加强烈。
中国传统色彩朴实而真挚、浓郁而奔放,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造成强烈冲击,进而引起人心灵的触动,这种诱目性并非依靠粗暴媚俗的色彩搭配,而是一种纯粹的、大道至简的情感表达,这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对美的理解是一致的。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分支,起源于西方,包括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版式设计等众多内容,目的是通过将色彩、图形、文字等视觉要素有计划地组织起来,以实现信息和情感的传达。色彩在其中占据的地位最甚,这是由于色彩在所有视觉要素中直观性最强,能够率先被视觉感知,同时,色彩本身具有指代性与象征性,能够与人的心理感受相关联,对于设计作品信息与情感的传达影响重大。
以五色系统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色彩源于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与深刻剖析,在演变过程中与儒道文化观念相融合,发展出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共同体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主要脉络。
在儒家色彩观中,看重的并非是视觉之色、情感之色,而是色彩的教化功能性。儒家以色正礼,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追求,赋予五色以等级尊卑、社会伦理的象征意味和运用规范。儒家合乎“礼”的五色系统,是德行、尊卑、等级、秩序的象征,体现了儒家色彩的社会现实意义[1]。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其他由正色混合而来的间色均为杂色、次色,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儒家要求人们进行色彩装饰时要讲究尊卑秩序,不可颠倒混用,否则即是无礼。此外,“比德”的类比思维是儒家色彩观的另一特色,即以色喻德,用色彩指代高尚美德,这是儒家对色彩之美的深层理解。五色与仁、义、礼、智、信五常相对应,有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的功用。
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将黑与白凌驾于一切色彩之上。虽然道家反对儒家五色的“文礼繁盛”,却也从哲学高度赋予了色彩特定的象征意涵。黑色深不可测,白色超然洒脱,是道家强调的“虚”与“空”的视觉化,认为只有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道家朴素自然、返璞归真、清心寡欲、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黑白循环相生的太极图和中国传统水墨画就是道家色彩美学的体现。但无论是儒家以色喻德、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他们的哲学主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精神内核的表达。
中国传统色彩能够增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对于色彩的应用往往过于关注视觉体验和心理效应,仅从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外在层面进行考量,忽视了色彩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蕴,也忽视了本土设计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色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视觉审美的需要,还能够传递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艺术精神和古人的情感追求[2]。
中国传统色彩能够丰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色彩搭配。我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起步较晚,在后续发力的过程中有些急功近利,过度依赖于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语言框架,对于色彩的考量缺乏自我认知,导致设计作品用色雷同现象严重。以五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色彩古朴、奔放,是最能给体现中华民族风格的色彩群,能够给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启示。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这种高饱和、强对比的设色手法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色彩搭配,还能够提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识别性、差异性。
将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并非简单地嵌套或杂糅,而是二者的有机整合,不仅要兼顾现代设计的审美趣味,考虑色调的选择,色彩明暗、面积的配比,还应在色彩表现中充分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构建中国本土现代设计语言。
中国传统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基调,对应西方现代色彩理论中三原色与无彩色系的组合。原色具有明亮奔放、浓郁鲜艳、对比强烈、简明直观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视线,高效输出设计作品的情感信息。但是,色彩纯度较高的原色在并置时本身已经具备足够强烈的对比效果,如果不对画面色彩的数量、所占面积的比例和位置加以控制,就会导致画面繁乱刺眼,造成过度的视觉冲击。所以,在以原色为色彩基调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首先应减少画面中其他色彩的使用,使画面整体色相数量控制在三个以内;其次应扩大画面中不同原色之间的面积对比,面积大小越悬殊,色彩对比效果越弱,反之越强;还应注意画面中原色之间的位置对比,两种原色距离越远,色彩对比效果越弱,反之越强。
除原色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还应注重黑白等无彩色的应用。道家崇黑尚白,追求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我国传统文人画崇尚墨色,就是受道家色彩观的影响,以水墨之变化,直抒胸臆,气韵生动,强调绘画的神韵与意境,正所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将黑白之色和水墨之韵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加以应用,既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极简主义、自然主义审美思想相吻合,又可以发扬超然洒脱的水墨风情,从而焕发出与西方设计不同的精神意境和民族意蕴。另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利用无彩色倾向这一特征对画面整体色彩加以调和,通过黑白色的介入弱化原色之间的对比,或丰富画面明度的变化,能够使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和谐。
色彩作为一种视知觉对象并非仅仅是物理性的、生理性的,它同时又是心理的、观念的,与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3]。在五行五色中,青属木,青色有生命之意、青阳之气,在四季中对应春,象征蓬勃生机,故有“青春”之说。赤属火,赤色是太阳、火焰和鲜血之色,在四季中对应夏,既阳刚热烈、喜庆吉祥,又令人心生敬畏,可以消灾避邪,是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的颜色。黄属土,黄色是大地之色,所谓“天地玄黄”,中华民族作为长期的农耕民族,黄色承载了古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此外,黄色还象征长寿,长寿者有“黄发”之称,黄鹤也是长寿的代名词,寄托了古人羽化成仙的夙愿。白属金,白色是白玉之色,在四季中对应秋,所以白色既象征纯洁、高尚、完美,又有刚健、收敛的含义,还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关联,象征衰败、凋零和死亡。黑属水,在四季中对应冬,老子曰“上善若水”,黑色既有奔流不息之意,还象征公平公正,例如中国戏剧脸谱中的黑脸就指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忠贤之臣。中国传统色彩的这些隐喻象征能够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延伸无限深意,增加设计作品的趣味性和意境性,值得借鉴与发扬。
西方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传入,一度使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色彩脱离了自身文化母体,模仿西方成为常态。诚然,西方色彩理论具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值得借鉴吸收,但具有哲学高度和民族文化意蕴的中国传统色彩,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艺术设计者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源泉,我们应兼收并蓄,正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中国传统色彩加以传承创新。在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象征和视觉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设计审美,去粗取精,根据不同设计对象的特性,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解构与重构,营造全新而又兼具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象征的视觉形式,展现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色彩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为媒介,推陈出新,推向国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中国传统色彩立足世界的根本。
中国传统色彩不但具有审美层面的视觉感受,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合理运用中国传统色彩,能够提升中国设计的民族韵味,使受众产生精神层面的认可、情感层面的共鸣,真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