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学”课堂实践,促进“教”“学”共慧共生

2022-03-17 19:13朱海霞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学小女孩童话

朱海霞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教”与“学”不是单线的联系,而是互促互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具备教学能力,学生也要具备学习能力,两者的正向促进,才是对“教·学双能”理念的落实。依托“三学”,从学法、学材、学程三方面,把握“学法三结合、学材再建构、学程重表现”的核心要点,倡导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导学,构建充满生机的活力课堂,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最终促进“教”“学”共慧共生。

一、树立单元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部编版教材在编排结构上以单元为序,教师在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单元学习目标和单篇教学目标,合理统筹安排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要运用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单元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立足单元整体目标,灵活设置教学方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选文以童话为主。通过解读童话知识,挖掘童话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体会童话阅读的快乐。在童话主题下,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具体学情来展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童话阅读基础,但对童话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教师在解读童话文本时,要抓住童话的写作特点,引领学生品味童话的关键词句,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课标要求,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童话阅读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自读童话,感受童话语言富有诗意、活泼生动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提升,从童话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感知童话的意蕴,特别是通过揣摩童话人物角色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比如,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该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将幻想与现实相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读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小女孩在大年夜独自卖火柴,每一次幻想,都体现出穷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遇,真实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残酷与无情。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对一些难句进行提问,文中写道“小女孩从家中出来时,还穿了一双拖鞋,但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鞋,一向是妈妈穿的。”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小女孩要穿妈妈的鞋?显然是小女孩根本就没有鞋,反映出小女孩生活的困苦。在读《在牛肚子里旅行》时,该文属于科普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相结合,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妙趣横生。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科普需要,指引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找准关键词,提炼故事脉络,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在读《一块奶酪》时,该文主要讲述了小蚂蚁搬运奶酪的趣事。对该文的自读,教师要指引学生去感知蚂蚁队长的形象,体会蚂蚁队长公平公正、爱护弱小、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

(二)抓住文本特点,促进学生“举一反三”

在童话单元中,文本的特点是充满想象。小学生在阅读童话时,教师要抓住文本特征,指引学生从童话阅读中开发想象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童话教学,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配合音乐、语言、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中,我们引入哀怨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知小女孩的忧伤,促进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角色,深化对故事的理解。同样,童话阅读要把握故事情节的变化。梳理童话的情节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故事复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那一定会很好》的阅读中,每一次,种子的愿望都不同。在种子被放入泥土时,它的愿望是能够站起来;在种子长成大树时,它的愿望是能够行走;在大树的不断成长中,它体会到了快乐。我们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从“种子”到“大树”,再到“不同变化”,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并展开想象,体会其中的情感。接着,在故事情节的对比中,请同学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与《那一定会很好》这两个故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思考,相同的地方两者都是童话故事,不同的地方是结局。小女孩的结局是悲伤的,而大树的愿望是美好的。由此,加深学生对童话文本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实现童话阅读的内在关联。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角色表演活动,由学生扮演童话角色,体会童话故事。比如,在《一块奶酪》的学习中,可以由学生扮演蚂蚁队长,让学生在表演中感知角色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创设合作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互助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互助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作为组织者,要营造适宜的合作氛围,通过恰当地分组,促进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组内互动。

(一)找准合作学习点,激发学生主动性

对于合作学习,教师要做好课程活动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小学生年龄小,合作意识不强,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参与,很可能会诱发争执、打闹等乱象,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合作学习,教师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找准合作学习的关键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一方面,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从教育心理学上看,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占主导,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化情境,契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比如,在一年级上册《口耳目》的识字教学中,本节有17 个汉字,口、耳、目、手等字要求会写,还要会认足、站、坐等字。根据这些字所对应的物,我们引入插图观察法。结合教材插图,请学生观察识读这些汉字,并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展开小组互猜互学。接着,由一个学生拿出一个汉字,挑选另一个学生对照汉字,指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字形与字义建立直观关联,快速提高识字效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易产生争议的内容,也可以引入合作学习。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在回答后,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可以将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搭建民主、活泼的交流课堂。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雾在哪里》时,该文的写作特色是采用“拟人”手法,将“雾”看作一个淘气的孩子,赋予“雾”孩童的语言,让整个课文读起来既生动又有趣。在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围绕“雾”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雾到底在哪里?结合课文阅读,以小组的方式讨论一下雾在哪里,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各组在交流中会提出各自的想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通过适时的引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可以围绕话题展开辩论,要保持小组的团结平等。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阅读创新能力。

(二)把握合理分组,实现课堂民主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要确保小组内、小组间的有序交往。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作为教学策略,教师要结合班情、学情、教学内容科学展开分组。建议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相学相长。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几点要求:一是对小组人数的调控。小组合作,可以是两人,可以是三人,也可以是多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优化小组人数。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坐井观天》时,该文的最大特点是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以四人为小组,分别扮演“青蛙”“小鸟”“旁白”和评价角色,共同展开互助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在读后展开交流,说一说青蛙和小鸟各自的位置,他们为什么要争论?在合作学习中,指引学生从阅读中展开想象,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对于“大”展开探讨,为什么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对于“无边无际”展开讨论,为什么小鸟认为“天空无边无际”。通过交换人物角色,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联系生活经验,逐步感悟故事的寓意。当然,在分组合作时,教师还要考虑其他原则。如相对均衡原则,在组内,让优等生与后进生交叉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互助、互促。自愿原则,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强调民主,鼓励学生自己结成小组。动态调整原则,结合小组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适度调整人员结构。另外,对组内成员要做到合理分工。为了提高合作学习质量,针对小组设置组长、组员、评价员、记录员等。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分工内容。比如在生字学习中,由组长挑选组员讲解生字,从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偏旁、结构、造句等方面展开讲解。组长做好组内学习纪律监督,一个成员在回答问题时,别的成员要认真倾听,等别人回答完毕后,再由组长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实现组内学习的有效组织。

三、突出教师导学,促进师生多向互动融合

在“三学”的实施中,对教材的整合、对学程的优化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学。教师要从教材解读、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促进学生多向互动,使学习活动串联得当,融为一体。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语文要素,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解读教材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前,要全面深入解读教材特点。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结构,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统合。教师要结合学习目标和任务,重视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深刻领会文本内容。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材模块,做好统筹衔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该文主要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要结合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从开国大典的阅读中,让学生感知会场的热烈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在教学组织中,先结合自读提示,安排学生自读课文,预习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语、排比句等。接着,根据课文,让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展现了怎样的节日氛围?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对全文脉络进行梳理。教师再结合“语文要素”“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指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升阅读速度。最后,对本文的重点字词和语言表达方法进行学习。同样,结合教材文本的不同特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该文为科普小品文,着重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明晰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让更多的人从中体会到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对该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可先引入相关材料,从趣味展示地球的相关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入小组探究法,围绕第三、四段展开交流,“从哪些地方能够读出‘地球太容易破碎’?”同时,要重视对说明方法的学习,结合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以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最后,引入“问答法”对最后一段进行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趣味的学习情境更能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其文本理解能力。教师在导学设计时,要立足课文,契合学生的心智特点需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语文课堂。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该文的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围绕秦、赵两国的矛盾,分别写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将与相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行。在教学情境上,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接着,引入角色扮演,由学生饰演“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等人物,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让学生体会“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从中品读“将”“相”“和”三字的意义,从最初的“不和”到“和”,学生能够从表演中深刻感知到其中的内涵。比如,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针锋相对,展现出机智勇敢的品格。再结合“负荆请罪”,从故事中让学生感知蔺相如对敌寸步不让,对朋友宽宏大量的特点,由此渗透团结、爱国的人文意义。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让学生明白文章表面上在叙事,实质上在塑人。从人物的性格对比中,对廉颇直率、豪爽、知错就改的品格进行充分展现,对蔺相如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品质进行生动呈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领会“三学”的内涵,关注师生、生生多向的交流与合作,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灵活优化教法,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三学小女孩童话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Responses of Irrigat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North China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Elevated CO2Concentration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